古诗 | 穆屯将歌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毛澄 |
释义 | 穆屯将歌原文将军养士如养獒,发纵指嗾追烟䬞。 鱼肠刷土松纹膏,白羽朱肉啼哀猱。 石头城下跳重濠,黔西猛兽纷腾逃。 红勒盘雕蕃锦袍,团花渍血铁不挠。 凭轼大呼风怒号,竖发上指星生毛。 腰间淡淡流秋涛,马蹄四举空中高。 近不见人惟见刀,磨盾刮甲声嗷嘈。 冤霜一夜零蓬蒿,旂常日月无勋劳。 国士坐法缘连敖,符鸠哑哑悲云旄。 陆剸犀兕水断鳌,兜鍪貂蝉荣汝曹。 诗词问答问:穆屯将歌的作者是谁?答:毛澄 注释1. 押豪韵 参考注释将军(1) (2)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3) 将国际象棋中的“王”暴露在对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马上保护起来(如在其间放上另一棋子),则下一步便可能被对方吃掉 (4) 比喻给人出难题,使人感到难办 他当众将了我一军,要我表演舞蹈 养士(1).谓设置上士、中士、下士之官。《礼记·王制》:“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 (2).培养人才。《汉书·贾山传》:“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美者善养士。” 唐 陆贽 《冬至大礼大赦制》:“将务选士之道,必精养士之方。”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洪武 初,天下学校养士,岁贡一人。” (3).谓收罗、供养贤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幸蒙诸大夫之策,得返国修政,富民养士。” 五代 刘洞 《石城怀古》诗:“千里 长江 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 清 吴伟业 《汴梁》诗:“此地 信陵 曾养士,只今谁解救王孙。”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孟尝君 就是靠养士出名的。” 发纵亦作“ 发踪 ”。1.犹言指挥调度。 汉 王粲 《反金人赞》:“君子亮直,行不柔辟。友贱不耻,诲焉是益。我能发踪,彼用远迹。”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春晴诗》:“将帅如林须发踪,太平功业望 萧 张 。” 清 顾炎武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大化乘陶冶,元功赖发踪。” 王闿运 《丁锐义传》:“仰承发纵,遂统偏师,出击援贼,庶展微效。”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自然之力,既听命於人间,发纵指挥,如使其马,束以器械而用之。” (2).犹言显示迹象。《隶释·汉敦煌长史武斑碑》:“受天休命,积祉所钟。其在孩提,岐嶷发踪。”《旧唐书·窦抗传》:“及 杨玄感 作乱, 高祖 统兵 陇右 , 抗 言於 高祖 曰:‘ 玄感 抑为发踪耳! 李氏 有名图籙,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 (3).犹指使。 明 陈子龙 《妒妇赋》:“防闲密緻,恐有他遇。封识牕牖,发纵姥嫗。伺主出入,察主言语。” 指嗾指使;嗾使。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歌》:“东征 徐 虏闞虓虎,北伏 犬戎 随指嗾。”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 洊 攻内侍,实出 方叔 指嗾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蛮 强,则群 苗 亦供其指嗾。” 鱼肠(1).鱼肠子。《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 南朝 梁 王僧孺 《咏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2).指书信。 唐 李峤 《素》诗:“鱼肠远方至,雁足 上林 飞。”参见“ 鱼书 ”。 (3).古宝剑名。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欧冶 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闕。”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古剑有沉庐、鱼肠之名……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褫去脇,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 元 陈基 《群珠碎伤吴帅潘元绍众妾作》诗:“明珠买得 緑珠 心,欲挥鱼肠扫妖彗。” 吴梅 《检点》诗之三:“ 荆卿 匕首竟通灵,雪愤鱼肠恨血腥。” 松纹(1).似松木的纹理。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苏浩然断金碎玉》:“ 支离居士 苏澥 所製(指墨),皆作松纹皴皮,而坚緻如玉石。” (2).歙砚的一种。砚面现似松木纹理,故称。 宋 洪适 《歙砚说》:“墨在砚中,随笔旋转,涤之泮然尽去,此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於砚耳。若刷丝、松纹、角浪,皆以其理疎,易於磨墨。” (3).即松纹锞。 明 阮大鋮 《燕子笺·伪缉》:“金釧釵鈿袖里藏,解衣囊,松纹两锭鞍乔样。”参见“ 松纹錁 ”。 白羽(1).白色羽毛。《孟子·告子上》:“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 (2).借指白色的鸟。 宋 沉遘 《次韵和鞠颜叔游山》:“紫鳞惊跃起,白羽倦飞还。” (3).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又称白旄。亦泛指军旗。《吕氏春秋·不苟》:“ 武王 左释白羽,右释黄鉞,勉而自为係。”《书·牧誓》作“白旄”。《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 进曰: 由 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纷下蟠於地。 由 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 唐 李白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今兹讨鲸鯢,旌斾何繽纷。白羽落酒樽, 洞庭 罗三军。” (4).指羽箭。《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弯蕃弱,满白羽,射游梟,櫟蜚遽。” 郭璞 注:“以白羽为箭,故言白羽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三:“留我一白羽,将以分符竹。” 宋 王安石 《阴山画虎图》诗:“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 (5).借指士兵。 唐 卢纶 《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诗:“君不见, 汉 家边将在边庭,白羽三千出 井陘 。” 唐 法振 《河源破贼后赠袁将军》诗:“白羽三千驻,萧萧万里行。” (6).指羽扇。 唐 骆宾王 《宿温城望军营》诗:“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史君 开府未浹旬,欲戴纶巾挥白羽。” 明 沉采 《千金记·游说》:“鼓旗扬,白羽一挥同发矢,黄龙三转倒拖鎗,倒拖鎗。” 清 曹寅 《途次示侄骥》诗之三:“可堪挥白羽,安事践青蒲。” (7).指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清 洪昇 《长生殿·侦报》:“爷爷呵,莫待传白羽始安排!” 徐朔方 校注:“白羽,羽檄,古代徵调军队的文书。” (8).古邑名。在今 河南省 西峡县 。《春秋·昭公十八年》:“冬, 许 迁于 白羽 。” 杨伯峻 注:“ 白羽 在今 河南 西峡县 西关外。” 石头城古城名。又名 石首城 。故址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清凉山 。本 楚 金陵城 , 汉 建安 十七年 孙权 重筑改名。城负山面 江 ,南临 秦淮河 口,当交通要冲, 六朝 时为 建康 军事重镇。 唐 以后,城废。《文选·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诗》 李善 注引 伏韬 《北征记》:“ 石头城 , 建康 西界临 江 城也,是曰京师。” 宋 岳珂 《桯史·石城堡寨》:“六朝建国 江 左, 臺城 为天闕,復筑 石头城 于右,宿师以守,盖如古人连营之制。” 明 高启 《送谢恭》诗:“帆过 京口渡 ,砧响 石头城 。”《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 金陵 时,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 石头城 。” 鲁迅 《无题》诗之一:“六代綺罗成旧梦, 石头城 上月如钩。”亦省作“ 石头 ”、“ 石城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建安 十六年, 权 徙治 秣陵 ,明年城 石头 。”《晋书·王恽传》:“既而 王濬 破 石头 ,降 孙皓 ,威名益振。”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报 长江 锁开,报 长江 锁开, 石头 将坏;高官贱卖没人买。”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囯战史》诗:“旗翻光復照 神州 ,虎踞龙蟠拥 石头 。”《文选·左思<吴都赋>》:“戎车盈於 石城 。” 刘良 注:“ 石城 ,石头坞也。在 建业 西,临 江 。”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石城 俯天闕, 钟阜 对 江 津。” 清 周亮工 《步韵酌龚半千》:“我傍 秦淮 住,君家亦 石城 。” 吕志伊 《读史感赋》:“降旛纵出 石城 隈,霸气西南尚未衰。” 猛兽指体大而凶猛的兽类 纷腾杂乱喧腾。《新唐书·儒学传下·卢履冰》:“是时言丧服,各以所见奋,交口纷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一门啼号,纷腾终夜。”《“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总商会之黑幕》:“各界羣向商业公团询问,物议纷腾。” 红勒谓以朱笔勾涂文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 朱 献窗稿, 陆 輒红勒之,都言不佳。”参见“ 红勒帛 ”。 盘雕(1).盘旋飞翔的猛雕。 前蜀 韦庄 《清河县楼作》诗:“盘鵰逈印天心没,远水斜牵日脚流。” (2).指盘雕的图形。 宋 陆游 《城东马上作》诗之二:“边头插羽无传檄,篋里盘鵰有旧袍。” 锦袍见“ 锦袍仙 ”。 团花四周呈放射状或旋转式的圆形装饰纹样。古代铜器、陶瓷器、织绣品以及现代某些丝绸织品上常有此种花饰。 宋 范成大 《霜天晓角》词:“少年豪纵,袍锦团花凤。”《儒林外史》第一回:“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 不挠见“ 不橈 ”。 凭轼亦作“ 凭式 ”。1.倚在车前横木上。谓驾车;出征。 晋 左思 《魏都赋》:“凭軾捶马,袖幕纷半。” 晋 潘岳 《西征赋》:“ 潘子 凭軾西征,自京徂 秦 。”《隋书·伊娄谦传》:“僕凭式之始,未闻兴师。” 唐 魏徵 《述怀》诗:“请缨繫 南粤 ,凭軾下东藩。” 宋 秦观 《辩士》:“当是时也,虽有智勇无所用之,独可驰一介之使,凭軾撙衔,喻以祸福而得志。” 明 张萱 《复刘冲倩书》:“若然则今日乌合,明日兽散;今日倒戈,明日凭軾;今日为君子,明日为小人;今日为小人,明日为君子之辈可以无罪。” (2).借指做官。 晋 陆机 《长安有狭邪行》:“鸣玉岂朴儒,凭軾皆俊民。” 怒号大声号叫 冬天,北风怒号 上指(1).向上竖起。用以形容盛怒之人的头发。《庄子·盗跖》:“ 盗跖 闻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史记·项羽本纪》:“﹝ 樊噲 ﹞瞋目视 项王 ,头髮上指,目眥尽裂。” 清 杨宾 《金赤莲姜日千等招饮燕山客舍》诗:“激昂慷慨髮上指,高歌击筑旁无人。” (2).见“ 上旨 ”。 生毛(1).长毛。 汉 刘向 《列仙传·毛女》:“毛女者,字 玉姜 ,在 华阴 山中,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 秦始皇 宫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 韩终 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 汉元帝 竟寧 元年, 长陵 铜驼生毛,毛端开花。” (2).形容历时很久。 宋 阮阅 《诗话总龟·讥诮中·刘鲁风》:“ 刘鲁风 江西 投所知,为典謁所阻,因得一絶曰:‘万卷书生 刘鲁风 ,烟波千里謁文公。无钱乞与 韩知客 ,名纸生毛不为通。’” (3).犹发毛。形容惊慌、害怕。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君才有如切玉刀,见之凛凛寒生毛。” 淡淡(1) 形容颜色浅淡 云溪花淡淡。——唐· 杜甫《行次盐亭》 淡淡的浮云 淡淡的远山 (2) 隐隐约约的样子 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列子·汤问》 (3) 水波动的样子 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潘岳《金谷集作》 马蹄马的蹄子 空中(1) 作为飞机活动的场所 空中优势 (2) 中间是空的 空,使动用法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宋· 苏轼《石钟山记》 见人(1).中人,见证人。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二折:“你要借钱,我问你要三箇人,要一箇保人,要一箇见人,要一箇立文书人。”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四折:“只是其间委曲,怎生得箇明白的见人可也好那。”《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特请亲家到来,做个见人,与我每画个字儿。” (2).谓与人相见。《红楼梦》第四六回:“还这么闹起来,怎么见人呢?” 磨盾(1).见“ 磨盾鼻 ”。 (2).犹磨练。《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半月之中,凡是下场的最好过也最不好过,好过的是磨盾三年,算完了一桩大事,且得消閒几日。” 嗷嘈喧杂。 南朝 梁武帝 《古意》诗之一:“嗷嘈绕树上,翩翾集寒枝。” 唐 杜甫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太常楼船声嗷嘈,问兵刮寇趋 下牢 。” 欧阳予倩 《渔夫恨》第五场:“朦胧香雾里,眼花撩乱,笑语嗷嘈。” 一夜(1).一个夜晚;一整夜。《穀梁传·定公四年》:“以众不如 吴 ,以必死不如 楚 ,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 吴 人。”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赋》:“魂终朝以三夺,心一夜而九摧。”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四:“明朝驛使发,一夜絮征袍。” 老舍 《正红旗下》一:“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 (2).指某夜。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 乃使木工千餘人入山伐木,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南史·吕僧珍传》:“一夜, 僧珍 忽头痛壮热,及明而顙骨益大。”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二:“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 吴王 苑内花。” 蓬蒿(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庄子·逍遥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间。”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梦阳 《汉京篇》:“ 霍氏 门前狐夜号, 魏其 池馆长蓬蒿。”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看到的是满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并世奇男淑女,慧业天生,湮没蓬蒿,姓名翳寂,岂少也哉!” (3).茼蒿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茼蒿》。 旂常1.旂与常。旂画交龙,常画日月,是王侯的旗帜。语本《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王建大常,诸侯建旂。” 明 张居正 《答应天巡抚孙小溪》:“先朝名臣,所以铭旂常、垂竹素者,不过奉公守法、洁己爱民而已。” 2.借指王侯。 唐 杨炯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以不贪为寳,均珠玉以咳唾;以无事为贵,比旂常於粪土。” 日月(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勋劳功劳;功勋 国士(1).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战国策·赵策一》:“ 知伯 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宋 黄庭坚 《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以 张良 、 韩信 之才,不识为国士。” (2).一国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墨子·公孟》:“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荀子·子道》:“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 王先谦 集解:“国士,一国勇力之士。” (3). 太平天囯 改翰林为“囯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改翰林为囯士,谓其学识超乎一囯,以囯士待之,自克以囯士报也。” 法缘(1).佛教语。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涅槃经·梵行品》:“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是名法缘。” (2).佛教语。谓皈依三宝,与佛法为缘。 隋炀帝 《重与智者请义书》:“歷求法缘,厝心有在。” 连敖战国 楚 官名。《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亡 楚 归 汉 ,未得知名,为连敖。”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典客也。”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晏 曰:“司马也。”一说,《左传》载 楚 官有连尹、莫敖,其后合为一官名。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以连敖入 汉 ” 颜师古 注。 哑哑(1) 象声词,形容乌鸦的叫声、小儿的学语声等 (2) 形容笑声 笑之哑哑 云旄见“ 云髦 ”。 犀兕(1).犀牛和兕。《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列子·仲尼》:“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 晋 左思 《吴都赋》:“乌菟之族,犀兕之党。”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犀兕齐山积,牛羊遍谷横。” (2).指犀兕的皮。《荀子·议兵》:“ 楚 人鮫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摜犀兕之甲,以涉不测之渊。” (3).指以犀兕皮制的甲或盾。《商君书·弱民》:“脇蛟犀兕,坚若金石。” 朱师辙 解诂:“胁,两旁也。蛟,借为‘鮫’。言 楚 兵披鮫鱼犀兕之甲,坚若金石。” 兜鍪古代作战的盔 貂蝉(1).貂尾和附蝉,古代为侍中、常侍等贵近之臣的冠饰。《后汉书·舆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 赵惠文 冠’。” 刘昭 注:“ 应劭 《汉官》曰:‘説者以金取坚刚,百鍊不耗。蝉居高饮絜,口在掖下,貂内劲捍而外温润。’此因物生义也。” (2).借指貂蝉冠。《南史·江淹传》:“初, 淹 年十三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曾於樵所得貂蝉一具,将鬻以供养。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徵也,汝才行若此,岂长贫贱也,可留待得侍中著之。’”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词:“头上貂蝉贵客,花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彼固曰异种贱族,非吾中夏神明之胄,所为立於其朝者,特曰冠貂蝉、袭青紫而已。”参见“ 貂蝉冠 ”。 (3).指侍中、常侍之官。亦泛指显贵的大臣。《汉书·刘向传》:“今 王 氏一姓乘朱轮华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 唐 崔顥 《奉和许给事夜直简诸公》:“宠列貂蝉位,恩深侍从年。” 宋 陆游 《草堂拜少陵遗像》诗:“ 长安 貂蝉多,死去谁復算!” (4).《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司徒 王允 家的歌伎。 王允 欲除奸臣 董卓 ,无计可施, 貂蝉 请自献身,以博 董卓 欢心,后又故意勾引其义子 吕布 ,离间两人关系,终借 吕布 之手,杀死 董卓 。唯此事不见于正史。 清 梁章鉅 《浪跡续谈·貂蝉》:“《三国志演义》言 王允 献 貂蝉 於 董卓 ,作连环计。正史中实无 貂蝉 之名,惟《董卓传》云, 卓 尝使 布 守中閤, 布 与 卓 侍婢私通云云。 李长吉 作《吕将军歌》云:‘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盖即指 貂蝉 事,而小説从而演之也。 黄右原 告余曰:‘《开元占经》卷三十三,荧惑犯须女。占注云,《汉书通志》: 曹操 未得志,先诱 董卓 ,进 刁蝉 以惑其君。此事异同不可攷,而 刁蝉 之即 貂蝉 ,则确有其人矣。’《汉书通志》今亦不传,无以断之。” 汝曹你们。《后汉书·马援传》:“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唐 杜甫 《渡江》诗:“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清 孙枝蔚 《移居怀远坊喜与汪叔定季甪爱园相近》诗:“汝曹非农復非商,胡不辛勤守几案?”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