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示惟寂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无愠 |
释义 | 示惟寂原文古人出家为生死,今人出家则否尔。 生死由来既不明,况复所为同俗子。 友不友兮师不师,浩浩成群习庸鄙。 触事如今已面墙,何待他年始知耻。 而汝既然为我徒,日用应须重操履。 教旨禅宗力究参,圣像晨昏更勤礼。 傥或一朝得入头,便有清声播人耳。 慎勿悠悠过一生,没头浸在涛浪里。 我今衰老百无能,随分山林且容与。 汝来问讯我合掌,觌面何曾孤负汝。 诗词问答问:示惟寂的作者是谁?答:无愠 注释1.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七十六 参考注释古人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出家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生死(1) 生存和死亡 生死攸关的问题 (2) 预言命运的 他认为什么时候死是在生死簿上早就注定的 今人现代人;当代人。与“古人”相对。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端肃拜》:“今人止以为妇人之礼。”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由来(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不明(1) 没有理解或不懂得 不明事理 (2) 不了解,未弄清 不明真象 况复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所为所作,作为。《易·繫辞上》:“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序:“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 宋江 倈!这是甚所为!甚道理?” 叶圣陶 《穷愁》:“案上金钱,亦无暇入於囊,徒瞪目警吏所为。” (1).所以。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公羊传·隐公三年》:“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二:“﹝所为﹞言‘所以’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 晋 陆机 《豪士赋》序:“且夫政由 宁氏 ,忠臣所为慷慨。”参见“ 所以 ”。 (2).所谓。为,通“ 谓 ”。《墨子·公输》:“ 荆 有 云梦 ,犀兕麋鹿满之, 江 汉 之鱼鳖黿鼉,为天下富; 宋 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战国策·宋卫策》作“所谓”。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小引》:“不谓数十年来,所为长板桥者,徒与荒野蔓草为邻而已。”参见“ 所谓 ”。 俗子俗人 凡夫俗子 不友谓兄弟不相敬爱。《书·康浩》:“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不师(1).不效法;不学习。《史记·秦始皇本纪》:“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 董褐 荷名,胡寧不师?” 李周翰 注:“何得安然不为师法也。”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2).不立师傅。《文选·嵇康<幽愤诗>》:“恃爱肆姐,不训不师。” 李周翰 注:“恃母兄之慈,纵而成娇,不垂训教,不立师傅。” (3).不出兵。《史记·苏秦列传》:“且异日 济 西不师,所以备 赵 也。” 浩浩(1) 广阔宏大 浩浩的宇宙 (2) 水势很大 浩浩汤汤。——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浩浩长江水,奔流向东海 成群较多的人或动物聚集在一起 野马喜欢成群地吃草或活动 庸鄙平庸鄙俗。《南齐书·王思远传》:“臣实庸鄙,无足奬进。”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据我所见,则昔之称为战士者,今已蓄意险仄,或则气息奄奄;甚至举止言语,皆非常庸鄙可笑。” 触事(1).犹遇事。 晋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復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 明 张居正 《答符卿徐继斋书》:“苟生窃禄,无所建明,触事感时,憮然自失。” 清 纪昀 《<考工记图>序》:“触事广义,俾古人制度之大,暨其礼乐之器,昭然復见於今兹。” (2).谓担任职司。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爱才不择行,触事得谗谤。” 唐 张鷟 《游仙窟》:“余答曰:‘下官是客,触事卑微,但避风尘,则为幸甚。’” 如今在这些日子里;现在,当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咱们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 面墙(1).《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孔 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 孔颖达 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覩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后因以“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汉 蔡邕 《表太尉董公可相国》:“﹝ 邕 ﹞新来入朝,不更郎承,摄省文书,其由面墙。”《后汉书·左雄传》:“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凿壁且偷光,寸阴休旷……免使他年悔面墙。” 清 钱谦益 《江阴李贯之七十序》:“ 贯之 经明行修,忘贫屏贵,使乡邦之士友,有所矜式考问,而获免於面墙。” (2).谓静心修养。 唐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诗:“駟马终题柱,诸生悉面墙。”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疎欲面墙。” 何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须、用不着。 萧三 《血书》诗:“只听说,你工作努力,你常常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这何待说?你已久是钢铁炼成的战斗员。” 他年(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知耻谓有羞恶之心。《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樵者目金而知耻,耕夫让畔以成仁。” 宋 曾巩 《叙盗》:“此谓养之既足,导之既明,则为盗者知耻而自新。” 既然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 既然他已经好些,他就可以回学校去了 为我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日用(1) 日常生活的费用 (2) 日常生活应用的 应须(1).应当;应该。 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人物应须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老残游记》第十回:“你既明白这个道理,应须知道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个道理。” (2).一应所需。《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以御史中丞 裴冕 兼左庶子, 陇西郡 司马 刘秩 试守右庶子……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 操履操守。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洁操履之拘苦者,所以全拔萃之业;纳拂心之至言者,所以无易方之惑也。” 前蜀 杜光庭 《衙内宗夔本命醮词》:“虽侧身思过,省己捫心,每虞操履之间,难免纤微之失。”《金史·选举志一》:“文士有偶中魁选,不问操履,而輒授翰苑之职。”《明史·顾佐传》:“ 佐 孝友,操履清白,性严毅。” 教旨(1).上对下的告谕。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 庞公 ﹞寻授 开封府 判官, 尚美人 方有宠,遣宦者称教旨,免工人市繇。公上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敢称教旨干挠府政者。’” (2).教皇的旨意。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问是非,輒与赞和。” 禅宗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着重以静虑和高度冥想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相传如来以心印付嘱迦叶为禅宗初祖。二十八传至达摩,来中国,为东土初祖 圣像(1).特指 孔子 的画像。 清 左暄 《三馀偶笔·圣像》:“若 孔圣 之有画像其来已久, 汉孝景 时,太守 文翁 作石室刻石像,有 孔子 及七十二子像, 韩 勅修孔庙后碑,立于 桓帝 永寿 三年,而碑中有改画圣像之语。” (2).尊称皇帝的像。《宋史·真宗纪三》:“﹝三月﹞乙卯, 建安军 铸 玉皇 、 圣祖 、 太祖 、 太宗 尊像成,以 丁谓 为迎奉使……﹝五月﹞甲辰,圣像至。” (3).指各种宗教或民间所崇奉的画像和偶像。 前蜀 杜光庭 《道教灵验记·果州开元观验》:“又於 白鹤山观 掘地得铁数万斤,铸三尊铁像,仅高二丈,今谓之圣像,远近祈祷,立有徵验。” 郑振铎 《大佛寺》:“大殿的四周都是一方一方的小方格,立着圣像,各有一张奇形的椅子,预备牧师们听忏悔者自白时用的。”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二:“青年们到 三仙姑 那里去,要说是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 晨昏早晨和晚上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或一某一;某种。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如果给与一个暗示,说是倘不讴歌,便将更加虐待,那么,即使加以或一程度的虐待,也还可以使人们来讴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 孔夫子 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于是要打倒他的欲望,也就越加旺盛。” 入头(1).犹入门。 宋 朱熹 《答胡季随》:“《易传》平淡縝密,极好看,然亦极难看。大抵讲学须先有一入头处,方好下工夫。”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说类》:“此是言其读书入头处。” (2).谓入圈套。 清 李渔 《凰求凤·堕计》:“我费了许多气力,才説得入头,他如今许便许了。” 清 艾衲居士 《豆棚闲话》第五则:“无人去处,如何有此一物?莫非山魈木客,假扮前来,哄我入头,打算我的性命?” 清声(1).清亮的声音。 汉 扬雄 《太玄赋》:“听 * 之清声,观 宓妃 之妙曲。” 宋 梅尧臣 《秋日咏蝉》:“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明 梁辰鱼 《啄木儿·题闺中女郎》套曲:“听清声如柳外雏鶯。” (2).清美的声誉。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奉礼终没,休矣清声。” 唐 元稹 《遣病》诗:“ 李三 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明 杨慎 《贞靖李君阡赞》:“绍两 冯 之清声,戞二 陶 之玄韵。”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予读是文,觉 彭公 之直节清声固令人有生不同时之慨,而 山公 之风趣亦藉可想见矣。” (3).谓疾促之声。《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悠悠(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一生整个生命期间 没头(1).谓刎首。《吕氏春秋·高义》:“﹝ 石渚 ﹞不去斧鑕,没头乎王庭。”没,一本作“ 殁 ”。 (2).犹埋头。谓精神专注。 成仿吾 《牧夫》:“我把你们误解了。我以前嫌你们只没头于你们的研究。” 巴人 《旅广手记·在幼稚园里》:“他现在正没头在他的书店经营上,算盘子的上下是他唯一的哲学。” 没有头绪。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这个正叫做没头公事,便要问时怕也难应心么?”《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从来见説没头事,此事没头真莫猜。” 衰老年老而精力、体质衰弱 无能毫无能力 腐败无能 随分(1).依据本性;按照本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鎔裁》:“谓繁与略,随分所好。” 周振甫 注:“随分所好,跟着作者性分的爱好。分,性分,天性,个性。”《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唐 孔颖达 疏:“言君子者,亦包公卿诸侯之等;但厚德载物,随分多少,非如至圣载物之极也。” 明 刘基 《摸鱼儿》词:“荣名几许?随分莫求多。” 郭沫若 《女神·地球,我的母亲》:“他们自由地,自主地,随分地,健康地,享受着他们的赋生。” (2).安分;守本分。 唐 李端 《长门怨》诗:“随分独眠秋殿里,遥闻笑语自天来。” 金 王若虚 《自笑》诗:“何须豪逸攀时杰,我自世间随分人。” (3).照样;依旧。 唐 白居易 《续古诗》之七:“勿言小大异,随分有风波。” 金 王若虚 《生日自祝》诗:“初我未免俗,随分略修饰。”《水浒传》第四五回:“叔叔今后并不要疑心,只顾随分且过。” (4).随便;就便。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诗之八:“只应随分过,已是错弥深。”《水浒传》第四回:“老儿吩咐道:‘我儿倍侍恩人坐一坐,我去安排饭来。’ 鲁达 道:‘不消多事,随分便好。’”《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不论事体大小,略触着他的性子,便连声喝駡……随分掣着一件家伙,没头没脑乱打。” (5).随意;任意。 唐 王绩 《独坐》诗:“百年随分了,未羡陟 方壶 。” 宋 李清照 《鹧鸪天》词:“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两个小厮,随分拣一个去。”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他不是一团火,却像冬天的太阳,宜于人们在街头巷尾,随分取暖。” (6).到处;随时。 宋 陆游 《蓦山溪·游三荣龙洞》词:“啸臺龙岫,随分有云山。” 元 耶律楚材 《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不须赊酒饮,随分有驴骑。” (7).谓依例送一份(礼钱或礼品)。《红楼梦》第二二回:“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日,便自己捐资二十两。次日,先送过衣服玩物去, 王夫人 、 凤姐 、 黛玉 等诸人皆有随分的。” 山林有山和树木的地方 山林地区 容与(1) 悠闲自得的样子 步容与于南林。——晋· 陶渊明《闲情赋》 (2) 犹豫不前的样子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楚辞·屈原·涉江》 问讯(1) 询问或打听 幸可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讯处 (2) 问候 彼此见礼问讯 (3) 僧尼跟人应酬时合十招呼。也叫“打问讯” 合掌见“合十” 合掌行礼 觌面(1) 看见 纵让烛觌面,也不伤他。——《镜花缘》 (2) 见面;当面 西门庆与 月娘尚气,彼此觌面,都不说话。—— 明· 笑笑生《 * 》 何曾反问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会成为总统? 孤负(1).违背;对不住。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 陵 心。” 唐 韩愈 《感春》诗:“孤负平生志,已矣知何奈。” 宋 刘过 《临江仙》词:“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 明 方孝孺 《与郑叔虔书》:“但媿学术荒陋,无所建明,孤负期待,以损知人之哲。” (2).谓徒然错过。 宋 黄机 《水龙吟》词:“恨荼蘼吹尽,樱桃过了,便只恁成孤负。”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一折:“他怎肯孤负子这艷阳三月天。”《红楼梦》第三八回:“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