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乾荷叶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郑廷玉 |
释义 | 乾荷叶原文他猛见了痛伤悲。 兀的不有跷蹊。 云:兀那小的。我问你咱。这个是你甚么人。徕打手势科:正末云:似这般可怎生是好。唱:好教我不解其中意。 起初道眼迷奚。 他如今则把手支持。 真个是哑子做梦说不的。 落可便闷的人心碎。 诗词问答问:乾荷叶的作者是谁?答:郑廷玉 注释1. 出处:元曲选 后庭花 第四折 参考注释伤悲悲伤;悲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兀的(1) 这;这个 瞧他兀的得意样儿 (2) 怎么,表感叹 (3) 〈方〉∶突然 兀的失踪 不有没有 无所不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跷蹊亦作“ 蹺奇 ”。亦作“ 蹺欹 ”。亦作“蹻蹊”。1.奇怪;可疑。《朱子语类》卷二九:“如一件事物相似,自恁地平平正正,更著不得些子蹺欹。”《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娘子与那后生看见赶得蹺蹊,都立住了脚。”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外补》:“禀老爷,蹻蹊了,原来老爷朦朧取旨,驰驛而回,被 宇文老爷 看破了奏上,圣旨宽恩免究。”《歧路灯》第六回:“ 孝移 见话头蹺奇,茫然不知所以。”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章:“如今,没有地主迫租追债,自尽了,定有跷蹊。” (2).诡谲。《朱子语类》卷六十:“如 齐桓 尚自白直,恁地假将去。至 晋文公 做了千般蹺蹊。所以夫子有‘正、譎’之论。” (3).离奇。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书》:“ 曹孟德 本领一有蹺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败相寻,更无着手处。” 兀那指示代词。犹那,那个。可指人、地或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兀那弹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孩儿然后去兀那坟前,也拜几拜。”《水浒传》第十四回:“兀那都头不要走!” 小的(1).旧时平民、差役对官绅自称之词。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三折:“大人,小的是 东京 差来的。”《儒林外史》第六回:“那掌舵的道:‘想是刚才船板上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 邓之诚 《骨董三记·朱衣道人案》:“据 傅青主 供称:小的名 山 ,字 青主 ,原是 太原府 生员。” 洪深 《赵阎王》第六幕:“老爷别把小的当做凶手,小的没有 * 呀!” (2).用为仆人对主人辈的自称之词。 巴金 《家》十八:“﹝ 高忠 ﹞等主人骂得够了,才慢慢地说:‘小的在街口上等了好久,都不见一条龙灯来。’” (3).旧时对仆从的称呼。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一折:“小的一壁厢刲羊宰猪,安排筵席者。”《西游记》第二八回:“小的们,都出去把那山上烧酥了的碎石头与我搬将起来堆着。” (4).小孩子;少年。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二折:“兀那妇人,你抱着这箇小的丢在地下,去了可又回来,数番不止,你必是暗昧。”《水浒传》第二四回:“且説本县有个小的,年方十五六岁……取名叫做 鄆哥 。” 沙汀 《卢家秀》:“三个小的,我早就把他们安顿睡了。” 这个(1) 目前的、附近的或心中想到的或刚才提到的人、物或想法 坐在我旁边的这个人是出价最高的人 (2) 已经或正在谈及、暗示或举例说明的人或事物 这个就是他努力的成果 甚么什么。 唐 吕岩 《赠江州太平观道士》诗:“不知甚么汉,一任辈流嗤。” 元 刘唐卿 《蔡顺奉母》第二折:“要我这婆婆好,不问要甚么,都得捨。”《水浒传》第五四回:“ 李逵 道:‘你使的甚么鸟好,教众人喝采!’”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对江烟火更大,江桥被烟包围着,甚么也看不见。” 打手势(1) (2) 用手或身体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来表达或指示 (3) 在表达或指示时用手、四肢或身体作富有表现力的动作 正末元 杂剧里扮演男主角的脚色行当,相当 明 以后戏剧里的“生”。 元 关汉卿 《鲁斋郎》楔子:“正末扮 张珪 引祇候上。”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一折:“正末扮 任屠 同旦 李氏 上。” 这般(1) 如此,这样 这般仔细的一个人 (2) 像这个样子 怎生(1) 怎样;怎么 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 (2) 务必;无论如何 小生有一简,怎生烦小娘子送去 不解(1).不能解开;不能分开。《楚辞·九章·哀郢》:“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汉 枚乘 《七发》:“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贽 《过桃园谒三义祠》诗:“谁识 桃园 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向使 郭隗 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 柳青 《狠透铁》:“有时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恶痛绝,好象结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罢休。《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 *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哔叽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唐 李白 《月下独酌》诗之一:“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阴符经》,至‘禽兽之制在气’经年不解,梦乌衣人教之,遂通其义。” 余开选 《狮子》:“‘你要干啥?’ 王天明 不解地问。” 不懈怠。《诗·大雅·假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其中那里面;那中间 乐在其中 起初原来;最初 这个工厂起初很小 道眼(1).佛教语。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问疾品变文》:“必使天龙开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粉白黛緑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照破。”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一》:“今此幅得 李唐 法,世人以肉眼观之,则无足取也。若以道眼观之,则形不足而意有餘矣。” 易宗夔 《新世说·巧艺》:“具道眼者,必有以教我。” (2).旷野中行人踩出来的小路。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开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后来风雪又下得漫天漫地,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离开道眼,我们就在荒草甸子里转游开了。” (3).办法;主意。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八:“你的道眼比我多,快快想个好法子,把 大山 那小子烟消火灭。”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快把你的道眼拿出来呀!留在肚子里叫它生小崽呀!” (4).指达到目的的途径。 梁斌 《播火记》二一:“你天不怕地不怕,连我也不看在眼里。道眼儿越走越窄,窄到挤不过身子去了。” (5).言外之意。 管桦 《小英雄雨来》一:“ 雨来 听出 铁头 话里面有道眼,就折转身,朝着河沿跑。” 迷奚见“ 迷希 ”。 如今在这些日子里;现在,当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咱们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 把手(1) 器物上供手执握之处 (2) 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人。引申为负责人 一把手,二把手 (3) 通过它可握住、操纵或移动某物的常见的拉手(如抽屉或门的) 金属把手 支持(1) 支撑;撑住 支持阳台的柱子 (2) 勉强维持 支持门户 (3) 应付;打点 煤气还能支持两天 (4) 供应 支持一路舟车之费 (5) 把持;主持 支持世界军控 (6) 支援;赞同鼓励 彼此支持 得到名家支持 真个〈方〉∶的确;真的 他真个生气了 哑子做梦亦作“ 哑子托梦 ”。亦作“ 哑子寻梦 ”。比喻有话或苦衷说不出。 宋 苏轼 《杂纂》:“哑子做梦--説不得。”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三折:“做了个哑子托梦,説不的这场板障。”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二折:“似鰾胶粘住口角,似鱼刺嘠了喉咙,低着头似哑子寻梦。” 说不的(1).不说。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小妮子,你早些儿説不的,倒可惜了我这几拜。” (2).免不了。《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 道:‘説不的我挣命罢了!’”《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説不的咱大家替他告饶。” 落可便亦作“ 落可的 ”。亦作“ 落可也 ”。 元 代口语。戏曲中多用于语句中间或句首,为衬字或话搭头,不表具体意义。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我待向那万丈洪波落可便一跳身,转回头别是个乾坤。”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一折:“掛起这秋风布帆,是看那碧云两岸,落可便轻舟已过万重山。”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楔子:“则我这白毡帽半抢风,则我这破搭膊落可的权遮雨。”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扶馀换主》:“英雄猛将世上无敌,端的一个个贯甲披袍落可也的气势,耀武扬威、攂鼓筛锣,呐喊摇旗。” 清 洪昇 《长生殿·哭像》:“恶噷噷单施逞着他统军元帅威能大,眼睁睁只逼拶的俺失势官家气不长,落可便手脚慌张。” 心碎形容悲伤至极。 宋 戴复古 《代人送别》诗:“一声离岸櫓,心碎 楚 江边。” 陶斯亮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再说我也想避开使人心碎的送别场面,咬着牙没和您告别就走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