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游上方山楞伽寺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游上方山楞伽寺原文治平西去总湖边,熟路分明忆昔年。 山色波光相荡漾,蜂台鹿苑实骈田。 当春忍草奚为忍,泯识禅枝果是禅。 若问楞伽标妙谛,峰峰法尔茁青莲。 诗词问答问:游上方山楞伽寺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二 参考注释治平(1).治国平天下。语本《礼记·大学》:“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之三:“太子异日有天下之责者也。但得青宫读书,辨古今兴亡,识人才邪正,足以治平耳矣。”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宋 苏轼 《晁错论》:“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变法》:“自 唐 虞 讫 夏 、 商 、 周 ,最称治平。”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皇帝 初立,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 清 李渔 《奈何天·隐妒》:“自齠齔之年,出来应试,早登甲第之先;从学仕之日,出去临民,便擢治平之最。” 路分(1).犹路子。《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甚么叫是顾绣?可是甚么东西?你详细説个来歷,好叫我照了路分寻思。” (2). 宋 元 时路制的区域范围。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之十二:“某昨赴 邠州 设御捍之势,实惧自己路分内放过寇马,入挠 关中 。”《元典章·户部·昏钞》:“外头行省所辖的路分里,倒换昏钞。”《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凡系科率所及路分,当职官吏,各据确数,明立期会,务在爱惜官私物力。” (3).指路一级的地方武官。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出真州>诗序》:“予在门外,久之,忽有二人来,曰:‘义兵头目 张路分 , 徐路分 也。’” 昔年前几年;从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山色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波光水波反射出来的光。 后蜀 顾夐 《河传》词:“波光渺渺,不知何处。” 明 刘基 《菩萨蛮·越城晚眺》词:“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綺罗。” 杨朔 《潼关之夜》:“河水在暗夜里闪动着黑亮的波光。” 荡漾飘荡;起伏不定 湖水荡漾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蜂台(1).蜂王居处。《埤雅·释虫》:“蜂採取百芳酿蜜,其房如脾,今谓之蜜脾,其王之所居叠积如臺,语曰蜂臺。”参见“ 蜂房 ”。 (2).借指佛塔。远望佛塔,状如蜂房,故称。 唐 樊忱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插萸登 鷲岭 ,把菊坐蜂臺。” 鹿苑(1).饲养鹿的园囿。《春秋·成公十八年》“筑鹿囿” 晋 杜预 注:“筑墙为鹿苑。” 南朝 宋 鲍照 《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鹿苑岂淹睇, 兔园 不足留。”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品艳》:“犹记其靸轻烟,曳文雾,下六萌油碧,以宫綃扇障鬟,依母向鹿苑中,为荷花祝生日。” (2).古苑名。在今 山西省 大同县 北。《魏书·太祖纪》:“ 天兴 二年二月,以所获 高车 众起 鹿苑 。” (3).地名。《晋书·陆机传》:“ 长沙王 乂 奉天子与 机 战於 鹿苑 , 机 军大败,赴 七里涧 而死者如积焉。” (4).即 鹿野苑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摹写真容,似丈六之见 鹿苑 。” 范祥雍 校注:“ 鹿苑 ,即 鹿野苑 ,佛成道处。” (5).指僧园、佛寺。 清 赵翼 《李雨村观察自蜀中续寄诗话比旧增多戏题于后》诗:“採兼 鹿苑 高僧座,购到 鸡林 贾客舟。”参见“ 鹿野苑 ”。 骈田(1).聚会;连属。形容多。《文选·张衡<西京赋>》:“麀鹿麌麌,駢田偪仄。” 薛综 注:“駢田偪仄,聚会之意。” 刘良 注:“駢,谓駢列於田,以相偪侧。”《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离背别趣,駢田胥附。” 吕向 注:“駢填,多貌。” (2).形容声音宏大四布。《文选·马融<长笛赋>》:“酆琅磊落,駢田磅唐。” 李善 注:“众声宏大四布之貌。” 忍草见“ 忍辱草 ”。 禅枝寺庙禅堂周围的树木。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药树永繁稠,禪枝詎凋槭。” 唐 孟浩然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石镜山精怯,禪枝怖鸽栖。” 唐 杜甫 《游修觉寺》诗:“禪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果是果真是,果然是。 宋 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词:“更值清明风雨夜,知道愁辛,果是当时作赋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果是咱飢变做渴,咽喉乾燥,肚儿里如火。”《水浒传》第九回:“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 楞伽亦作“ 楞迦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 师子国 (今 斯里兰卡 )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圆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顶人。” (2).指《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今日郡斋閒,思问《楞伽》字。” 明 高启 《楞伽寺》诗:“《楞伽》义未晓,尘累方自耻。” 清 姚鼐 《法源寺》诗:“欲偕投紱老,终日问《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法相名为《瑜伽师地》,虽与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师有几’之文。此则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妙谛精妙之真谛。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八千里外常扶杖,五十年来不上朝’,将杖朝二字拆开一用,便成妙諦。”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所谓信手拈来,皆成妙諦者。” 狄平子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至以文学之眼观察之,则其妙諦,犹不止此。” 青莲(1).青色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发青莲於王宫,验奇花於陆地。” 胡之骥 注:“ 观音大士 生於王宫,坐青莲花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呾叉始罗国》:“掬除洒扫,涂香散花,更採青莲,重布其地,恶疾除愈,形貌增妍,身出名香,青莲同馥。” (2).指像青莲一样的颜色。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紫紺之堂临水,青莲之臺带风。” (3).喻佛眼。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序》:“从容满月,照耀青莲。” 倪璠 注:“《维摩经》曰:‘目浄修广如青莲。’” 宋 苏辙 《魏佛狸歌》:“青莲湛然俛下视,击鉦卷斾抽行营。”《古尊宿语录》卷十一:“上堂云:青莲视瞬已多繁, 迦叶 微微笑自谩。” (4).佛教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故常用以指称和佛教有关的事物。(1)指佛寺。 唐 刘长卿 《戏赠干越尼子歌》:“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禪枝绕精舍。” 宋 苏轼 《同王胜之游蒋山》诗:“朱门收画戟,紺宇出青莲。”自注:“ 荆公 宅已为寺。” 明 高启 《题黄鹤仙人画》诗:“緑桂骚人宅,青莲释 * 。”(2)指佛经。 唐 刘禹锡 《闻董评事疾因以书赠》诗:“繁露传家学,青莲译梵书。”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妙霓》:“以是口诵青莲,虔皈摩朅;手裁紫凤,巧迈因祗。”(3)犹净土。佛家所谓极乐世界。 唐太宗 《为战阵处立寺诏》:“望法鼓所振,变炎火於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於甘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紫綬金章,錮蔽了白马青莲旧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僧曰:‘修德行仁,火坑中有青莲。’” (5).指 九华山 。 九华山 在 安徽省 青阳县 南二十里,旧名 九子山 。九峰犹如莲花削成,故称 九华山 。 唐 曹唐 《望九华寄池阳杜员外》诗:“差差玉剑寒鋩利,褭褭青莲翠叶重。” 明 周浈 《舟中望九华山》诗:“刻削冠青莲,雕鏤矗丹笋。” 清 吴瞻泰 《自题莲花峰顶试泉图》诗:“万仞青莲上,梯云为试泉。” (6).见“ 青莲居士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