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鹧鸪天 晋祠石刻二阙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姜彧 |
释义 | 鹧鸪天 晋祠石刻二阙原文满谷萧萧落叶黄。绣衣总马驻平岗。 一川野色迷秋色,四面山光接水光。 花作阵,酒为浆。 晋祠风物正重阳。 殷勒留住黄华使,同放乾坤入醉 诗词问答问:鹧鸪天 晋祠石刻二阙的作者是谁?答:姜彧 参考注释萧萧(1) 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冷落凄清的样子 (4) 花白稀疏的样子 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落叶落叶植物在生长季节末或一短时间内的叶子分离或脱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内断断续续的自然掉叶 绣衣(1).彩绣的丝绸衣服。古代贵者所服。今多指饰以刺绣的丝质服装。《左传·闵公二年》:“﹝ 卫懿公 ﹞与夫人绣衣,曰:‘听於二子!’”《南史·崔祖思传》:“ 东阿 妇以绣衣赐死, 王景兴 以折米见誚。” 元 萨都剌 《鹦鹉曲》:“ 双成 小立各宫样,绣衣乌帽 高将军 。” (2).见“ 绣衣直指 ”。 一川(1).一条河流。《汉书·沟洫志》:“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 豫章水 出 赣县 西南而北入 江 ,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 (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唐 杜甫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一:“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宋 贺铸 《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元 赵显宏 《满庭芳·耕》曲:“耕田看书,一川禾黍,四壁桑榆, * 也有欢娱处,莫説其餘。” 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冀城北原作》诗:“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宋 王安石 《见远亭一绝上王郎中》诗:“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朝外看那沿河景致……却也有野色撩人。” 秋色(1) 一种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2) 秋天的景色 秋色宜人 四面东、南、西、北四个方面,泛指周围 四面受敌 山光山的景色。 南朝 梁 沉约 《泛永康江》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唐 岑参 《郡斋平望江山》诗:“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水光水面映现出的光色。 南朝 梁 江淹 《悼室人》诗之七:“阶前水光裂,树上雪花团。”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孽海花》第六回:“﹝ 雯青 ﹞把船窗推开,只见白茫茫一片水光。” 许地山 《缀网劳蛛·黄昏后》:“从秋的夕阳渲染出来等等的美丽已经布满前路:霞色、水光、潮音、谷响、草香等等。” 作阵排成阵势。亦形容均匀密布。 宋 梅尧臣 《和道损喜雪》诗:“作阵从天落,何功得地均?暂欣供一赏,惜逐马蹄尘。” 晋祠中国春秋时代晋国(公元前11世纪)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创建于北魏以前。晋祠建筑以圣母殿为主体,还有献殿、钟鼓楼、金人台、关帝庙、难老泉、唐槐、周柏等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其中,建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的圣母殿、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以及鱼沼飞梁合称为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物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 风物长宜放眼量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旧时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现又定为老人节。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 * 《采桑子·重阳》 留住(1).等待。 汉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2). 宋 元 时一种泛用的市井青年名字。 宋 周密 《武林旧事·乾淳奉亲》:“上诣 德寿宫 恭请两殿往 浙江亭 观潮……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餘人,皆手持十幅綵旗,踏浪争雄。”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单则我家有个孩儿,唤做‘石留住’,今年二十岁了。” 黄华见“ 黄花 ”。 乾坤(1) 天地 扭转乾坤 (2) 男女 |
随便看 |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