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伍百亿行乐(用伍国开韵)·其二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李之世 |
释义 | 原文乍见犹疑似,神情惝恍间。 图云偏傍水,绘月不离山。 埏植凭天巧,铅华洗俗颜。 谁明真幻相,一语破禅关。 诗词问答问:《题伍百亿行乐(用伍国开韵)·其二》的作者是谁?答:李之世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删韵 2. 用伍国开韵 参考注释乍见(1).忽然看见;猛一见。《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 朱熹 集注:“乍,犹忽也。” 北齐 祖珽 《望海》诗:“时看远鸿度,乍见惊鸥起。” 宋 周邦彦 《留客住》词:“乍见花红柳緑,处处林茂。又覩霜篱畔,菊散餘香,看看又还秋暮。” 明 万寿祺 《昆陵刘大过访草堂信宿遂别》诗:“乍见忽惊毛髮老,相看独有雪霜悬。” (2).初次看见。《小五义》第二六回:“刚到山上,初逢乍见,他就要探探我的学问深浅,才干如何。” 突然而短暂地出现。 晋 木华 《海赋》:“天吴乍见而髣髴,蝄象暂晓而闪尸。” 唐 吴筠 《庐山云液泉赋》:“醴泉无源而易涸,丹溜乍见而难挹。” 犹疑见“犹豫” 神情面部表露出来的内心活动 露出愉快的神情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 惝恍(1) 失意;不愉快 步徒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屈原《远游》 (2) 模糊不清;恍惚 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史记》 偏傍(1).偏旁。 唐 皇甫湜 《答李生第二书》:“书字未识偏傍,高谈 稷 契 ;读书未知句度,下视 服 郑 。” 宋 曾巩 《读书》诗:“端忧类童稚,习书倒偏傍。”详“ 偏旁 ”。 (2).不正。指旁门左道。 北齐 颜子推 《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 王利器 集解:“ 卢文弨 曰:‘偏傍之书,谓非正书。’案:即谓旁门左道之书。” 偏偏靠近。 宋 姚宽 《西溪丛语》下:“《南部烟花録》,文极俚俗。又载 陈后主 诗云:‘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此乃 唐 人 方棫 诗。” 元 杨果 《洛阳怀古》诗:“山势忽从平野断,河声偏傍故宫哀。” 不离(1).不失;不失为。《庄子·马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朴素。”《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2).不离开;不离去。 汉 焦赣 《易林·鼎之需》:“容民畜众,不离其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一物大於猫,来伏身下,展转不离。” (3).差不多;还不错。《红楼梦》第一○八回:“ 湘云 道:‘别人还不离,独有 璉二嫂子 ,连模样儿都改了,説话不伶俐了。’” 老舍 《骆驼祥子》四:“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天巧不假雕饰,自然工巧。 唐 韩愈 《答孟郊》诗:“规模背时利,文字覷天巧。”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周遭有十奇,如 石门 、 水帘 、 瀑布 、 石灯 、 石钟罄 、 观音影 之类,皆自然天巧。”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窗栏》:“必取整木一段,分中锯开,以有锯路者着墻,天然未斫者向内,则天巧人工,俱有所用之矣。” 铅华用来化妆的铅粉 明真纯真;淳朴。 汉 阮瑀 《隐士诗》:“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幻相虚幻的形象或现象。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释氏却要尽絶事物,把心看做幻相。”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若夫曲之为言,自成一家,著一世之真詮,极众生之幻相。” 禅关(1).禅门。 唐 李白 《化城寺大钟铭》:“方入於禪关,覩天宫峥嶸,闻鐘声琐屑。” 宋 梅尧臣 《会善寺》诗:“琉璃开浄界,薜荔啟禪关。”《红楼梦》第八七回:“﹝ 寳玉 ﹞説着,一面与 妙玉 施礼,一面又笑问道:‘ 妙公 轻易不出禪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 (2).比喻悟彻佛教教义必须越过的关口。 清 龚自珍 《夜坐》诗:“万一禪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3).指入佛门修道者。 清 唐孙华 《晚秋狮子林小集》诗之二:“禪关萧洒松枝麈,处士风流垫角巾。”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