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友人得馆游南康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刘过 |
释义 | 送友人得馆游南康原文匏大从来速售难,依人高戴误儒冠。江南又客诸侯去,梅子愁人四月寒。 半世光阴旋蚁磨,百年举子上鱼竿。 世间多少不平事,盍向庐山静处看。 诗词问答问:送友人得馆游南康的作者是谁?答:刘过 参考注释大从指正常秩序。《左传·昭公五年》:“ 竖牛 祸 叔孙氏 ,使乱大从,杀适立庶。” 陆德明 释文引 服虔 云:“使乱大和顺之道。”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从,当训‘顺’。言立适大顺也。今杀适立庶,则乱大顺矣。” 依人(1).谓与人亲近不离。 唐 李建勋 《白雁》诗:“差池失羣久,幽独依人切。” 清 金农 《石闾晓起将游洞阳山中》诗:“依人香草如 湘曲 ,争旦清猿似峡中。”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忽然仰头看见依人的素月,不觉深悔归来之早了!” (2).依附他人。《花月痕》第二回:“我这回出都,好像比他强多,其实沦落天涯,依人作计,正復同病相怜也。” 儒冠(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江南(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诸侯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六国论》 梅子梅树的果实 愁人(1).令人发愁。《楚辞·九歌·大司命》:“结桂枝兮延佇,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2).心怀忧愁的人。 晋 傅玄 《杂诗》:“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宋 张先 《酒泉子》词:“亭柳霜凋,一夜愁人窗下睡。”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词之三:“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酒是只有增长愁人的愤懑。” 四月一年有十二个月,四月就是一年中的第四月份。半世人生的一半 光阴明亮与阴暗,白昼与黑夜。指日月的推移。后世即用以表时间 明月白露,光阴往来。——南朝梁· 江淹《别赋》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百年(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举子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鱼竿亦作“ 鱼杆 ”。钓竿。 唐 杜甫 《遣闷呈严公二十韵》:“白水鱼竿客,清秋鹤髮翁。” 宋 陈瓘 《满庭芳》词:“江湖手, 长安 障日,何似把鱼竿。” 石震 《踏察记事》:“老同志为难了,说:‘你也得借给我个家伙,网也行,鱼竿也行。’” 贾平凹 《妊娠》第二章六:“他做了长长的一柄鱼杆,整晌地蹲在那里静候。” 世间人世间;世界上。《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徧世间。”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三:“有饮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唐 裴铏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 宋 陆游 《高枕》诗:“高枕闲看古篆香,世间万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艺到极精处,皆可成名,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 杨朔 《滇池边上》:“自古以来,人们常有个梦想,但愿世间花不谢,叶不落,一年到头永远是春天。” 多少(1) 指量度或数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你有多少钱 (2) 或多或少;未特别指出的或未确定的东西(如数量或价格) 按多少钱一里收费 (3) 稍微 天气多少有些变化 (4) 疑问代词 (5) 问数量 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水浒传》 (6) 表示不定的数量 最后终于写出来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欢乐,只有这位业余作者才知道 平事(1).平常之事。 汉 王充 《论衡·商虫》:“虫食他草,平事不怪,食五穀叶,乃谓之灾。” (2).两国间友好相遇之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及 宋 向戌 将平 晋 楚 , 声子 通使於 晋 ” 晋 杜预 注:“为国通平事。” (3).指评议事情。 清 魏禧 《卖酒者传》:“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庐山山名,为中国著名避暑胜地。位于江西省九江以南,主峰海拔1474米,夏季凉爽,多雾,风景秀美, * 带作物茂盛 静处(1).冷静地立身处世。《晏子春秋·杂下六》:“且人何忧,静处远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 宋 周敦颐 《通书·圣学》:“静处则明,明则通。” (2).犹静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 清净、安静之处。 宋 陆游 《山园杂咏》:“百年竟向愁边老,万事元输静处看。”《三侠五义》第十回:“跟着从人出了公馆,来至静处。”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