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效崔国辅体四首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韩偓 |
释义 | 效崔国辅体四首原文澹月照中庭,海棠花自落。独立俯闲阶,风动秋千索。 雨后碧苔院,霜来红叶楼。 闲阶上斜日,鹦鹉伴人愁。 酒力滋睡眸,卤莽闻街鼓。 欲明天更寒,东风打窗雨。 罗幕生春寒,绣窗愁未眠。 南湖一夜雨,应湿采莲船。 诗词问答问:效崔国辅体四首的作者是谁?答:韩偓 全唐诗:卷683-53 参考注释澹月清淡的月光。亦指月亮。 宋 苏轼 《淮上早发》诗:“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金 元好问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诗:“疎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清 赵庆熺 《香销酒醒·沉醉》曲:“等得还家,澹月刚刚上碧纱。亲手递杯茶,软语呼名駡。” 中庭(1).古代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为朝会或授爵行礼时臣下站立之处。《管子·中匡》:“ 管仲 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礼记·檀弓上》:“ 孔子 哭 子路 於中庭。” 陈澔 集说:“哭於中庭,於中庭南面而哭也。不於阼阶下者,别於兄弟之丧也。”阼阶、堂前东阶。 (2).厅堂正中;厅堂之中。《汉书·朱买臣传》:“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謁。” 唐 李商隐 《齐宫词》:“ 永寿 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復印中庭。”《宣和遗事》前集:“红袖调筝於屋侧,青衣演舞於中庭。” (3).庭院;庭院之中。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醴泉涌於清室,通川过於中庭。” 南朝 宋 鲍照 《梅花落》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宋 李清照 《添字采桑子》词:“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餘情。” 郭沫若 《牧羊哀话》:“小小一个中庭,薄有一些花木。” (4).指现代高级旅馆中庭院式的大厅。《科学画报》1983年第6期:“所谓中庭,往往是一个多层的、带有玻璃天棚的大厅…… 北京 的 香山饭店 ,在世界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 先生精心设计下,建造了一个具有 中国 园林特色的中庭-- 溢香厅 (又名 四季庭院 )。” (5).中草药“百合”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百合》。 海棠(1) (2) 即海棠树,落叶乔木,卵形叶,开淡红或白花,结红、黄色球形果,酸甜可食 (3) 该植物所结果实 独立(1) 单独的站立 独立寒秋。——毛 * 《沁园春·长沙》 (2) 不依靠他人 独立生活 (3) 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国家或政权的控制而自主地存在 少年独立(不依靠他人)国独立(自主)。——清· 梁启超《饮冰室全集·文集》 (4) 军队在编制上不隶属于上一级单位,直接隶属于更高一级单位 独立营(不隶属于团而直接隶属于师的营) (5) 孤立无依 茕茕独立 风动空气压力使运动或作功 风动工具 秋千游戏用具,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蹬板,人随蹬板来回摆动 雨后指谷雨后采制的茶叶。《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归州 、 江南 、 荆湖 ,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红叶(1).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 唐 杜牧 《朱坡》诗:“倚川红叶岭,连寺緑杨堤。” 元 马致远 《夜行船·秋思》套曲:“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陈毅 《题西山红叶》诗:“ 西山 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2). 唐 代有“红叶题诗”的佳话,后因以“红叶”为传情的媒介。 宋 晏几道 《虞美人》词:“一声长笛倚楼时,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 明 沉受先 《三元记·庆缘》:“一段姻缘天上来,何须红叶良媒。” 清 龚自珍 《小重山令》词:“碧玉寒门产 丽华 。误随红叶去,到天涯。” (3).借指媒人。 沉从文 《三三》:“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亲。’”参见“ 红叶题诗 ”。 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南朝 梁简文帝 《纳凉》诗:“斜日晚駸駸,池塘生半阴。” 宋 王安石 《杏花》诗:“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墻斜日数枝红。” 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词:“飞絮晚悠颺,斜日波纹映画梁。”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行人於斜日将堕之时……涕不可仰。” 鹦鹉(1) (2) 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的对趾足鸟,头圆,具有特别粗壮、弯曲而且有蜡膜的尖钩喙,上嘴大,常有羽冠,羽毛鲜艳多彩,能模仿人说话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礼记》 (3) 酒器名 空持暖玉擎鹦鹉。——明· 何景明《明月篇》 酒力(1) 酒量 他没有酒量,喝一点儿就醉 (2) 饮酒后,酒对人的刺激作用 几杯酒下肚,不一会儿酒力发作,躁热起来 卤莽(1) 粗率冒失,不郑重 不宜卤莽。——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指荒草,也指荒芜 街鼓设置在京城街道的警夜鼓。宵禁开始和终止时击鼓通报。始于 唐 , 宋 以后亦泛指“更鼓”。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旧制,京城内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 马周 献封章,始置街鼓,俗号鼕鼕,公私便焉。” 唐 李益 《汉宫少年行》:“君不见上宫警夜行八屯,鼕鼕街鼓朝朱轩。”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 唐 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 幼谦 ﹞等到后半夜,街鼓将动,方才闷闷回来了。”《花月痕》第二八回:“冬山如睡,玉艷临醒,街鼓鼕鼕,夜光艷艷。”参阅《旧唐书·马周传》。 明天今天的第二天;也泛指未来 相聚在明天 明天更美好 东风(1) 从东方吹来的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风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涨的革命气势 东风吹向天地外,荡尽人间群魔妖。——《天安门诗八首》 罗幕丝罗帐幕。《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邃宇列綺窻,兰室接罗幕。” 张铣 注:“罗幕即罗帐。”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宋 晏殊 《蝶恋花》词:“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春寒指春季寒冷的气候 春寒料峭 冬暖易春寒 南湖一名 鸳鸯湖 。在 浙江省 嘉兴县 城东南。湖中有 烟雨楼 ,为当地名胜。1921年7月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 沪 迁此继续举行。 清 王士禛 《叶讱菴自吴中寄予长歌奉答》:“放鹤朝从西鹿归,采蓴夜向 南湖 宿。” 田汉 《京沪征尘·过嘉兴》诗:“迂归他乡此快无!扁舟犹得泛 南湖 。” 一夜(1).一个夜晚;一整夜。《穀梁传·定公四年》:“以众不如 吴 ,以必死不如 楚 ,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 吴 人。”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赋》:“魂终朝以三夺,心一夜而九摧。”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四:“明朝驛使发,一夜絮征袍。” 老舍 《正红旗下》一:“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 (2).指某夜。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 乃使木工千餘人入山伐木,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南史·吕僧珍传》:“一夜, 僧珍 忽头痛壮热,及明而顙骨益大。”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二:“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 吴王 苑内花。” 莲船(1).采莲的船。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之二三:“跂石多时望,莲船始復归。” (2).旧时比喻妇女的鞋子过大,用以讥讽妇女足未缠小。 清 沉起凤 《谐铎·营卒守义》:“ 庄太史 家有婢……面黑而麻,裙底莲船约尺二。” 清 旷望生 《小脚文》:“夫闺媛娇纵性成,或以慈母爱怜,反致莲船之盈尺。” 诗文赏析这一组小诗题作“效崔国辅体”,在《香奁集》里别具一格。崔国辅,盛唐诗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曾官许昌县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郎中,天宝中坐事贬竟陵郡司马。他以擅长写五言绝句著称,《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半数以上是五绝。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云:“专工五言小诗自崔国辅始,篇篇有乐府遗意。”乔亿《剑溪说诗》也说:“五言绝句,工古体者自工、谢朓、何逊尚矣,唐之李白、王维、韦应物可证也。唯崔国辅自齐梁乐府中来,不当以此论列。”可见唐代五言绝句的来源有二:一是汉魏古诗,一是南朝乐府。崔国辅的五绝正是从乐府诗中《子夜歌》、《读曲歌》等一脉承传下来的,多写儿女情思,风格自然清新而又宛转多姿,柔曼可歌,形成了独特的诗体。 韩偓的这几首诗仿作,以唐人诗中习见的“闺怨”为主题,而写来特别富于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春夜庭院的情景。淡淡的月色映照庭中,海棠花悄然谢落,春天又该过去了。女主人公孤零零地伫立在窗口,俯视着屋前的台阶,也许是盼望着有人归来吧,可阶石上一片空荡荡,不见人迹,只有风儿摆弄着院子里的秋千索,不时传来一阵叮咚声响。整个画面是那么幽静寂寥,末了一个镜头以动衬静,更增强了诗篇的清冷气氛;而闺中人的幽怨心理,也就在这气氛的烘托下显现出来了。 第二首的场景转入黎明前的室内。主人公已经睡下了。或许是担心夜晚失眠吧,睡觉前特地喝了一点酒,酒力滋生了睡意,终于朦朦胧胧地进入梦乡。可是睡得并不安稳,不多久又被依稀传来的街鼓声惊醒了。这时已到了天将破晓的时分,身上感受到黎明前的寒意,耳中倾听着东风吹雨敲打窗户的声音。和前一首略有不同的是,本篇不注重于画面物象的组合,而更多着力于人的主观感受的渲染,从各种感觉心理的描绘中,传达出人物的索寞与凄苦的情怀。 第三首则一跃而到了秋日午后。刚下过一阵秋雨,院子里长满碧苔,经霜的红叶散落在楼前,这一片彩色缤纷的图景却透露出某种荒芜的气息。主人公依然面对空无人迹的石阶,凝望着西斜的日影渐渐爬上阶来。这悠悠不绝的愁绪可怎样排遣呀!只有庭中鹦鹉学人言语,仿佛在替人分担忧思。因为是写白天的景物,图象比较明晰,色彩也很鲜丽,但仍然无损于诗篇婉曲凄清的情味。尤其“闲阶上斜日”一个细节,把闺中人那种长久期待而又渺茫空虚的心理,反映得何等深刻入神! 最后一首又转移至深夜闺中,时令大约在暮春。由于下了一夜的雨,暮春的寒气透过帘幕传入室内,而我们的主人公却独倚绣窗不能成眠。她想的是:南湖上的采莲船该被夜晚的雨水打湿了吧。我们知道,南朝乐府民歌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是喜欢运用谐音双关语来喻指爱情。“采莲”的形象在乐府民歌中经常出现,如《读曲歌》里的一首:“种莲长江边,藕生黄蘖浦。必得莲子时,流离经辛苦”,就是借有关莲藕的双关隐语(“莲”谐音“怜”,爱的意思;“藕”谐音“偶”,成双配对的意思)来表示爱情的获得需经过曲折辛苦的磨炼。因此,韩偓诗中的“采莲”,也应该是爱情的象征。女主人公想象采莲船的遭遇,也就是影射自己的爱情经历。在耿耿不寐的长夜里,回想自己的爱情生活,该有多少话要倾诉?而诗人却借用了乐府诗的传统手法,把复杂的思想感情融铸在雨湿采莲船这一单纯的形象中,读来别有一种简古深永的韵趣。 四首小诗合成一组,时间由夜晚至天明再到晚上,节令由春经秋又返回暮春,结构形式上的若断若续,正好概括反映了主人公一年四季的朝朝暮暮。不同的情景画面,而又贯串着共同的情思,有如统一主旋律下的各种乐曲变奏,丰富了诗歌的形象。通篇语言朴素明丽,风姿天然,不象《香奁集》里其他一些作品的注重工巧藻绘,显示了仿效崔国辅体和乐府民歌的痕迹。但比较缺少明朗活泼的格调,而偏重于发展崔国辅诗中婉曲含蓄的一面,则又打上晚唐时代以及韩偓个人风格的烙印。 (陈伯海)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