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暖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暖原文雪后已看半月过,□□暖旭上窗多。 冰消那藉人工凿,气煦都欣物意和。 新绿晴舒芜纽结,嫩黄风向柳丝拖。 麦田思到膏融处,嘉与农夫庆若何。 诗词问答问:暖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三十六 2. 御园春冰将泮中涓每强为开凿以通舟行过夜仍复冱凝彼亦知非人工可强而意欲献勤屡禁之弗能止是以向作凿冰行有有事为荣古已然亦奚足怪若人辈之句 参考注释半月(1) 一月之半 (2) 当月球半个圆面被照亮时的上弦月或下弦月;上弦或下弦时看到的月球 冰消亦作“ 冰销 ”。1.冰冻消融。 唐 董思恭 《守岁》诗之二:“冰销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唐 元稹 《寄乐天》诗:“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 宋 王安石 《作翰林时》诗:“习习春风拂柳条,御沟春水已冰消。” (2).比喻事物消释涣解。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鏌耶之锋,冰销於倏忽;辕门之器,金鑠於斯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高忠宪》:“忽推窗,见桃花烂然,遂有悟,并气节之想亦冰消矣。” 郭沫若 《论儒家的发生》:“‘ 武王 靡不胜’以下又是另外的一节。这样圈点不仅诗调畅达,而韵脚也合,一切的问题都冰消了。” 人工(1) 人造的;人为的 人工湖 (2) 人力,手工(与机械力相对) 人工降雨 (3) 工作量的计算单位,即一个人做工一天。如:架设这条管线需要60个人工 物意(1).众人的心意。《魏书·元晖传》:“先皇移都,为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詔,权寧物意耳。” (2).景物的情态。 宋 欧阳修 《奉答圣俞岁日书事》诗:“年光向老速,物意逐时新。” (3).造物的意向。 宋 梅尧臣 《八月十五日夜东轩》诗:“它夕岂不好,物意为之摧。” (4).礼物与情意。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物意两重,何以克当。” 新绿(1).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唐 白居易 《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緑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宋 陈与义 《纵步至董氏园亭》诗之二:“槐树层层新緑生,客怀依旧不能平。” 宋 史达祖 《绮罗香·咏春雨》词:“临断岸,新緑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序》:“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 (2).指开春后新涨的绿水。 宋 周邦彦 《满庭芳》词:“人静乌鳶自乐,小桥外,新緑溅溅。” (3).指新酿的色呈碧绿的酒。 宋 周紫芝 《禽言·提壶卢》诗:“田中禾穗处处黄,瓮头新緑家家有。” 纽结(1) 〈方〉∶由条状物结成的疙瘩;布结成的纽扣 他穿上褡裢,系好纽结 (2) 比喻事物矛盾的中心环节 两人的矛盾纽结终于被解开了 嫩黄浅黄。 宋 王安石 《春风》诗:“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緑稍归田。” 李準 《参观》:“这时正是农历五月中旬天气,小麦已经由嫩黄颜色变成耀眼金黄颜色。” 风向(1) 风吹来的方向,尤指与航向有关的 (2) 比喻时势变化的趋向 奇怪的是有些作家喜欢伸起头辨风向 柳丝垂柳枝条细长如丝,因以为称。 唐 白居易 《杨柳枝词》之八:“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宋 杨万里 《过临平莲荡》诗之四:“想得薰风端午后,荷花世界柳丝乡。” 元 曹德 《清江引》曲:“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红楼梦》第二七回:“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田汉 《四季歌》:“夏季到来柳丝长,大姑娘漂泊到 长江 。” 嘉与奖励优待;奖掖扶助。《汉书·武帝纪》:“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於斯路。” 宋 曾巩 《皇子制》:“嘉与海内同孚于休,播告遐邇。”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 周亮工 ﹞性严岸,居官不肯假借官里人,顾好嘉与后进。” 农夫1.指务农的人。 2.特指从事农业劳动的男子。 3.古代田官名。若何如何;怎样 人马若何分拨,自由军师定夺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