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泛月二首·其二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泛月二首·其二原文日光隐虞渊,月光散榆市。 光同大小殊,阴阳理宜尔。 盈手皎若冰,拂面凉于水。 寻常识湖岸,望讶无涯涘。 小泛亦收舫,乐处贵知止。 昨岁泛月况,弹指而已耳。 诗词问答问:泛月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押纸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六十六 参考注释日光(1) 太阳光,既无散射又无反射的太阳定向射线 (2) 白天的光亮,与夜晚的黑暗相反。太阳光加天空的光,与月光和人造光相反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隐虞隐患。 明 申时行 《题<清秋出塞图>》诗:“安得再起司马登戎枢,坐紆长策销隐虞。” 月光月亮的光线 大小(1) 大小的程度,大与小,大或小 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 (2) 尊卑或长幼 说话没个大小 (3) 大人和小孩 全家大小五口 (4) 物体的大小 计量箱子的大小 阴阳(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常识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 卫生常识 无涯无尽;无限 灾祸无涯 知止(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参见“ 知止不殆 ”。 弹指极短时间 一弹指的工夫 而已——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