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听松庵竹炉烹茶作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听松庵竹炉烹茶作原文香台右转僻蹊循,知有茶庵幽绝尘。 松籁已欣清满耳,竹炉何碍润沾唇。 四巡来往皆曾到,几卷图书各有神。 祗恐诸人或致诮,吾原不是个中人。 诗词问答问:听松庵竹炉烹茶作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九 参考注释香台烧香之台。佛殿的别称。 唐 卢照邻 《游昌化山精舍》诗:“宝地乘峰出,香臺接汉高。” 明 陈子龙 《萧山许寺作》诗:“香臺日澹微,祗林烟摇曳。” 清 纳兰性德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词:“手写香臺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绝尘超绝尘路,即与人世隔绝 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清· 黄宗羲《原君》 松籁风吹松树发出的自然声韵。 唐 欧阳衮 《南涧寺》诗:“松籟泠泠疑梵唄,柳烟歷歷见招提。” 宋 林逋 《深居杂兴》诗之一:“隐居松籟细錚然,何独 微之 重碧鲜。” 清 陈步雷 《涌泉寺》诗:“风传松籟浑鐘响,云护山光失寺门。” 陈去病 《焦山中流遇急湍》诗:“謖謖疑松籟,淙淙响石泉。” 竹炉亦作“ 竹罏 ”。一种外壳为竹编、内安小钵、用以盛炭火取暖的用具。 唐 杜甫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之一:“易简高人意,匡牀竹火炉。” 宋 韩驹 《夜与疏山清公对语因设果供戏成长句》:“竹罏篝火曲木牀,乌柏为烛枫脂香。”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熏坑》:“时当冬月,坑火初燃……所费无多。 江 南柴灶, 闽 楚 竹炉,所需不啻什百也。” 傅尃 《重游惠山》诗:“竹炉未改前番火,松石强如我辈顽。” 沾唇形容略微喝一点酒、茶水等饮料。多与“不”连用表示否定。《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让了两遍,公子总不肯沾唇。”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我大贱相,茶非 惠泉 水不可沾唇。” 叶圣陶 《我们的骄傲》:“在那三年之中,真是一点一滴也不曾沾唇。” 来往(1) 来和去 街上来往的人很多 (2) 通行 翻修路面,禁止车辆来往 (3) 联系、交往或接触——用于人 他仅与那些百万富翁们来往 (4) 左右;上下 总不过二尺来往水 图书(1) 泛指书籍 图书目录 (2) 图籍。指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 (3) 指图章或图章的印记 刻两方图书。——《儒林外史》 (4) 指河图洛书 (5) 图册 有神(1).神灵。有,助词。《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 孔 传:“神庶几助我。”《大戴礼记·少间》:“故天子昭有神於天地之间,以示威於天下也。” (2).有神助。喻指奇妙生动,有神韵。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李玲修 《笼鹰志》:“他画着,渐渐艺术感觉唤醒了,手平稳了,下笔有神了。” (3).有精神。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三家邻居》:“这双大眼睛,瞳人深而有神。仿佛即使是在黑暗之中,它们也能发光。” 诸人(1).众人。《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梁书·刘显传》:“ 任昉 尝得一篇缺简书,文字零落,歷示诸人,莫能识者。”《红楼梦》第二九回:“过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 薛蟠 生日,家里摆酒唱戏,来请 贾 府诸人。” (2).别人。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玄微》:“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 元 杨暹 《西游记》第十一出:“诸人怕你吃,恁爷不怕你吃。” 不是(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个中人此中人 平生自是个中人,欲问渔舟便写真。——苏轼《李颀画山见寄》 |
随便看 |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