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谒昭亭祠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汪士深 |
释义 | 谒昭亭祠原文灵祠俯江国,栋宇依层峦。 千峰远岧峣,二水渺回环。 昭明肃清境,髣髴闻和鸾。 霭霭集嘉祉,芬芬奠椒兰。 精诚一云展,遐眺凭飞栏。 昔贤有高躅,寄墨青云间。 琼瑶刻苍翠,笔势回翔鸾。 神游巳冥漠,驰情空长叹。 高峰一回首,日落天风寒。 诗词问答问:谒昭亭祠的作者是谁?答:汪士深 注释1.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宛陵群英集卷一、御选元诗卷二十 参考注释灵祠神祠,神社。 唐 李商隐 《赛古榄神文》:“惟神爰因硕果,遂启灵祠。” 宋 苏轼 《秋赛》诗之一:“惟神聪明,为民依庇,宜秩典祀,钦奉灵祠。” 刘师培 《文说·宗骚篇》:“孔盖翠旄,遗制仍沿皇舞;龙堂贝闕,巨观半属灵祠。” 江国(1).河流多的地区。多指 江 南。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 宋 梅尧臣 《送贤良田太丞通判江宁》诗:“对策 汉 庭后,拜官江国来。” 清 周亮工 《雪苑不寐》诗:“江国书难寄,中原寇未平。” (2).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息县 西。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上》:“ 齐桓公 时, 江国 、 黄国 小国也;在 江 淮 之间,近 楚 。” 栋宇泛指房屋 层峦重叠的山岭 层峦叠嶂 层峦叠翠 层峦起伏 岧峣山高峻貌 践蹊隧之危阻,登岧峣之高岑。——曹植《九愁赋》 二水(1).指 漳河 上游的 浊漳河 、 清漳河 。 北周 庾信 《聘齐秋晚馆中饮酒》诗:“ 漳 流鸣二水,日色下三臺。” 倪璠 注:“《汉书·地理志》曰:‘ 浊漳水 出 长子 谷鹿山 东,至 鄴 ,入 清漳 。’此言二水,盖谓 浊漳 清漳 也。” (2).方言。比喻重复的或不新鲜的事物。《扬州评话选·火烧博望坡》:“‘这件事呀!愚兄已知道了久矣。’原来 张飞 还是弄的个二水。” 回环(1).循环往复。《关尹子·四符》:“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环不已。” 唐 李峤 《汾阴行》:“道傍古老长嘆息,世事回环不可识。”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三:“眇眇万古歷,回环今几周?” (2).指反复。 清 黄宗羲 《复秦灯岩书》:“忽奉手书,回环不能释手。” (3).环绕。 唐 令狐楚 《赋山》诗:“山,耸峻,回环,沧海上,白云间。” 宋 苏舜钦 《关都官孤山四照阁》诗:“旁观竹树回环翠,下视湖山表里清。” 元 耶律楚材 《复用前韵》:“门外回环皆碧水,亭中坐卧得青山。” 亦作“廻环”。1.周行;循环。《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飞奔互流缀,緹彀代廻环。” 李周翰 注:“廻环,周行也。” 唐 韩愈 《刘生》诗:“天星迴环数纔周,文学穰穰囷仓稠。” 明 何景明 《昔游篇》:“星枢常不转,海岳自廻环。” (2).反复;来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 扬雄 《解嘲》,杂以谐謔,迴环自释,颇亦为工。” 唐 白居易 《醉后赠人》诗:“香毬趁拍迴环匼,花盏抛巡取次飞。” 郁达夫 《采石矶》:“‘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 羲和 快着鞭。’回环念了两遍之后,背后的园门里忽而走了一个人出来。” (3).环绕。 前蜀 杜光庭 《自到仙都山醮词》:“众流迴环,严设龙蛇之府;羣峰拱卫,秀为真圣之都。” 清 杜岕 《过隐仙道院》诗:“古树半身在,迴环有竹林。” 柔石 《夜底怪眼》:“往常的有一种灰白的水鸟,每当太阳落下最后底光在西山之巅的时候,它们总飞出来在 宝城 底城上,回环的翱翔三圈。” 明肃(1).清明严肃。《南史·江革传》:“﹝ 江革 ﹞为政明肃,豪强惮之。” 清 薛福成 《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惟其政令不甚明肃,呼应不甚灵通,洋官往往徵取无艺,侨寓之西人又侵侮 华 民。” (2).明快而整严。 宋 苏辙 《进论·商论》:“ 商 人之诗骏发而严厉,其书简洁而明肃。” (3). 唐明皇 、 唐肃宗 的并称。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人徒知 李 杜 为诗人而已矣,而不知其行之高、识之卓也。 杜甫 能知君,故陷贼能自拔,而从 明 肃 於抢攘之中也; 李白 能知人,故陷贼而有救,以能知 郭汾阳 於卒伍之中也。” 髣髴(1).隐约,依稀。《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 洪兴祖 补注:“《説文》云:髣髴,见不諟也。” 晋 陶潜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 唐 李绅 《华山庆云见》诗:“依稀来鹤态,髣髴列仙羣。” 宋 梅尧臣 《和王舍人<忆省中小桃>》:“髣髴物华先上苑,依稀歌吹下 昭阳 。” 清 唐孙华 《石鼓歌》:“蘚斑啮蚀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2).约略的形迹。《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 邯郸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 晋 潘岳 《悼亡诗》:“帷屏无髣髴,翰墨有餘跡。” 宋 苏轼 《凌虚台记》:“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頽垣无復存者。”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翻今之《易》与《书》,间能得其髣髴。” (3).类似,好像。《文选·张衡<西京赋>》:“曾髣髴其若梦,未一隅之能睹。” 李善 注:“《説文》曰:彷彿,相似,见不諦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于是以 亮 为右将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曹操 智计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孙 吴 。” 宋 苏轼 《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诗:“近者戯作《凌云赋》,笔势髣髴《离骚经》。” 闻一多 《诗与批评·艺术底忠臣》:“无数的人臣,髣髴真珠攒在艺术之王的龙衮上。” (4).引申为比似,比并。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 西汉 之文,后世莫能髣髴。” 明 方孝孺 《题褚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观 褚公 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髣髴哉!” (5).仿照,模仿。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龟山不轻解易》:“尝谓説《易》须髣髴圣人之意,然后可以下笔。”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致画师数辈,为言姿态折曲,髣髴追写,卒不肖。” (6).大约,几乎。《敦煌变文集·燕子赋》:“脊上缝箇服子,髣髴亦高五尺。” 唐 白居易 《达哉乐天行》:“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 东都 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髣髴获緡二三千。” 宋 欧阳修 《晋祠》诗:“废兴髣髴无旧老,气象寂寞餘山川。” 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撗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鸞”。《诗·小雅·蓼萧》:“和鸞雝雝,万福攸同。” 毛 传:“在軾曰和,在鑣曰鸞。”《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 宋 陈亮 《酌古论三》:“於是驾以轻车,鸣以和鸞。” 章炳麟 《原儒》:“礼、乐世变易,射、御於今麤粗,无参连白矢交衢和鸞之技,独书、数仍世益精博。” 霭霭云雾密集的样子 山头霭霭暮云横。——宋· 苏轼《题南溪竹上》 嘉祉犹福祉。《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 姒 ,氏曰 有夏 ,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韦昭 注:“祉,福也……以其能以善福殷富天下,生育万物。”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闕遗矣。” 宋 司马光 《送巢县崔尉》诗:“况得良吏来,倍復蒙嘉祉。” 芬芬(1).芳香。《诗·大雅·凫鹥》:“旨酒欣欣,燔炙芬芬。” 毛 传:“芬芬,香也。”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蔼蔼萎萎,馥馥芬芬。” 明 马愈 《马氏日抄·特迦香》:“在地中枕内取出一小盒,启香爇之,香虽不多,芬芬满室。” (2).犹纷纷。杂乱貌。《逸周书·祭公》:“汝无泯泯芬芬,厚颜忍丑。” 孔晁 注:“泯芬,乱也。” 卢文弨 曰:“芬芬,与《吕刑》‘棼棼’同。”《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陵 军骸骸向前催,虏骑芬芬逐后来。” 椒兰(1).椒与兰。皆芳香之物,故以并称。《荀子·礼论》:“芻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唐 杜牧 《阿房宫赋》:“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明 徐元 《八义记·宣子见主》:“珠围翠绕,椒兰喷衣。” 清 方文 《石臼访韩元长》诗:“芳烈椒兰气,苍寒栝栢姿。” (2).比喻美好。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闻尔鼙鼓之音,怀尔椒兰之德。” (3).喻美好贤德者。《旧唐书·列女传序》:“末代风靡,贞行寂寥,聊播椒兰,以貽闺壼,彤管之职,幸无忽焉。” (4).后妃居住处。亦代指后妃。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 宋 宫人 王昭仪 ,名 惠清 ,字 冲华 ,丙子北行,题驛中有《满江红》词云‘……名播椒兰妃后里,欢承笑语君王侧。’”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土工》:“至拱事椒兰,籍名粉黛,不可胜纪矣。” (5).指 楚 大夫 子椒 和 楚怀王 少弟 司马 子兰 。二人均为佞人。《楚辞·离骚》:“览 椒 兰 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蘺。” 王逸 注:“言观 子椒 、 子兰 变节若此。”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谋折 仪 尚 ,贞蔑 椒 兰 。”后因以指佞人。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因献杨常侍》诗:“ 椒兰 争妬忌, 絳 灌 共谗諂。”按,后世学者或以 王逸 注为非。参阅 游国恩 《离骚纂义》。 精诚真心诚意;至诚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遐眺远望。 晋 卢谌 《赠刘琨》诗:“遐眺存亡,缅成飞沉。” 北魏 张渊 《观象赋》:“陟秀峯以遐眺,望灵象於九霄。” 清 方文 《泰安道中望岱》诗:“况当凌絶顶,千峰恣遐眺。” 高躅(1).崇高的品行。《晋书·隐逸传赞》:“确乎羣士,超然絶俗,养粹巖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唐 颜真卿 《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体浑元之正性,秉弘毅之高躅。” 明 李东阳 《送南京国子祭酒谢公诗序》:“其他名师硕士,踵高躅而延餘光者,盖亦多矣。” (2).指有崇高品行的人。 宋 苏舜钦 《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近臣上荐书,天子渴高躅。” (3).指归隐。 唐 卢纶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太平广记》卷七五引 唐 张读 《宣室志·王先生》:“有 弘农 杨晦之 ,自 长安 东游 吴 楚 。行至 乌江 ,闻先主高躅,就门往謁。” (4).健步。 (5).比喻雄健豪迈的艺术风格。 唐 窦臮 《述书赋》:“高躅莫究其涯,雄风于焉已扇。” (6).比喻艺术风格雄健豪迈的诗文作品。 青云(1) 比喻高官显爵 平步青云 (2) 旧时比喻道德高尚有威望 青云之士 (3) 比喻隐居 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 (4) 天空 琼瑶(1) 美玉 身居锦秀心无爱,足步琼瑶意不迷。——《西游记》 (2) 比喻别人酬答的礼物、诗文、书信等 琼瑶满匣 (3) 比喻似玉的雪 只见朔风凛凛,冷气嗖嗖,却已琼瑶密布,飘下一天雪来。——《镜花缘》 苍翠嫩绿的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笔势(1) 写、画运笔的风格 (2) 文章的气势 翔鸾飞鸾。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覿翔鸞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玄云荫其上,翔鸞集其巔。” 神游身不在某地而在想象或梦境中游历某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宋· 苏轼《念奴娇》 冥漠(1).空无所有。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悼繐帐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文选·颜延之<拜陵有作>》:“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青。” 刘良 注:“冥漠,虚无也。” (2).谓死亡。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三:“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仇兆鳌 注:“冥漠,谓 苏 郑 俱亡。” 元 王逢 《题马洲书院》诗:“先辈俱冥漠,诸生罢讲论。” (3).指死者。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宠彼冥漠,千禩馨香。” (4).玄妙莫测。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夫鬼神之理,冥漠难明。” 宋 朱熹 《答张敬夫》:“此正是最切近处,最分明处,乃舍之;而谈空於冥漠之间,其亦误矣。” 清 曹寅 《西轩月夜有怀南洲却寄》诗:“此怀匪冥漠,持取问同情。” (5).隐约,模糊。 明 袁宏道 《过灵峰》诗:“冥漠烟如醉,空濛日带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鸽异》:“月色冥漠,野壙萧条。” (6).犹静寂。《梁书·昭明太子传》:“即玄宫之冥漠,安神寝之清閟。” (7).阴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萨他泥湿伐罗国》:“一丧人身,三途冥漠。” (8).指阴间。 宋 陈亮 《祭金伯清父文》:“谓冥漠之如在,想英灵之未遐。” 清 周亮工 《祭靖公弟文》:“凡此皆予哀痛之餘,强为思维,以慰吾弟於冥漠中者,不知弟有以 * 否也。” 驰情神往。《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音响一何悲,絃急知柱促。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躑躅。”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三:“咬咬黄鸟,顾儔弄音。感寤驰情,思我所钦。” 宋 苏轼 《上虢州太守启》:“无任丹恳,倍切驰情。” 清 方文 《庐山访无可道人》诗之三:“我梦 匡庐 好,驰情二十年。” 长叹悠长的叹气 长叹一声 高峰最高点或最高部分。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攀登科学高峰 一回(1).一次;一度。 唐 贺知章 《逸句》:“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唐 孟郊 《怨别》诗:“一别一回老,志士白髮早。”《红楼梦》第五四回:“﹝炮仗﹞放罢,然后又命小戏子打了一回莲花落。” (2).一会儿。《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方才叫住 郭立 ,相问了一回。”《水浒传》第一○二回:“今晚才到家,一回儿又做甚麼来?”《海上花列传》第一回:“一回説要看戏,一回説要吃酒。” 丁西林 《一只马蜂》:“她一回儿要到外边买些水果,一回儿想叫家里送点鸡汤。” (3).章回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每一章称为一回。说书的一个段落也叫一回。 日落太阳西沉 风寒(1).冷风寒气。《墨子·节用上》:“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 三国 魏 嵇康 《与阮德如》诗:“君其爱德素,行路慎风寒。” (2).风邪和寒邪。中医谓为致病的两个因素。亦指因感受冷风寒气引起的病。《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於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不过冒点风寒,一发散就好了。” 周立波 《盖满爹》:“ 盖满爹 感受了风寒,病倒了,躺在乡政府的秘书的床上。” (3).农历十一月的别称。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须知节候即风寒,幸及亭午犹妍暖。”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