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六州歌头·秦亡草昧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刘潜 |
释义 | 六州歌头·秦亡草昧原文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 驱龙虎。 扫欃枪。 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 视馀耳,皆鹰犬。 平祸乱。 归炎汉。 势奔倾。 兵散月明。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 玉帐魂惊。 泪盈盈。 念花无主。 凝愁苦。 挥雪刃,掩泉扃。 时不利。 骓不逝。 闲阴陵。 叱追兵。 鸣暗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 功盖世,何处见遗灵。 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 胜负难凭。 诗词问答问:六州歌头·秦亡草昧的作者是谁?答:刘潜 参考注释草昧蒙昧;世界未开化的时代 天造草昧。——《易经》 刘项刘邦 、 项羽 的并称。《汉书·诸侯王表》:“ 陈吴 奋其白梃, 刘 项 随而毙之。” 唐 李白 《猛虎行》:“ 张良 未遇 韩信 贫, 刘 项 存亡在两臣。”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诗:“谁为 刘 项 决雌雄,赖有 韩 彭 力相援。” 清 陈维崧 《虞美人·题徐渭文画花卉翎毛便面》词:“愁看 刘 项 兴亡史,且读《南华子》。” 吞并(1) 合并 (2) 并吞;兼并 互相吞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寰宇寰球 龙虎(1) 形容皇帝的气派 (2) 比喻英雄豪杰 皆为龙虎。——《史记·项羽本纪》 欃枪(1).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是凶星,主不吉。《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 郭璞 注:“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淮南子·俶真训》:“欃枪衡杓之气,莫不弥靡而不能为害。” 高诱 注:“欃枪,彗孛也。” 宋 文天祥 《有感》诗:“夜凉看星斗,何处是欃枪?” 明 夏完淳 《哀燕京》诗:“一出 乾清 翠华列,仰视欃枪大如月。” (2).喻 * 势力。《文选·张衡<东京赋>》:“欃枪旬始,羣凶靡餘。” 李善 注:“欃枪,星名也。谓 王莽 在位如妖气之在天。”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几时迴节鉞,戮力扫欃枪。” 明 沉寿民 《江上行》:“我生不及全盛时,攘攘欃枪天步危。屠城掠邑义士死,日月无光天地悲。” 清 钱谦益 《干将行》:“鬼怪相戒匿形影,欃枪不敢争妖躔。” 长鲸(1).大鲸。 晋 左思 《吴都赋》:“长鲸吞航,修鯢吐浪。”《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长鲸击水, 天吴 覆舟。” 宋 陆游 《长歌行》:“人生不作 安期生 ,醉入 东海 骑长鲸。” (2).喻巨寇。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唐 黄滔 《明皇回驾经马嵬坡赋》:“长鲸入鼎兮中原,六龙迴轡兮 蜀 门。” 明 王世贞 《纲鉴会纂·梁元帝》:“ 淮海 长鲸,虽云授首, 襄阳 短狐,未全革面。” 中原(1) 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北虏僭盗中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平原;原野 鹰犬田猎逐猎物的鹰和犬,喻供驱使奔走的人,多指权贵豪门的爪牙 观鹰犬之势,极鎜游之荒。——《后汉书·杨赐传》 康乃甘心鹰犬。——清· 张廷玉《明史》 祸乱灾祸和变乱 祸乱不断 荡平祸乱 炎汉(1). 汉 自称以火德王,故称 炎汉 。 三国 魏 曹植 《徙封雍邱王朝京师上疏》:“篤生我皇,奕世载聪……受禪 炎汉 ,临君万邦。”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自 炎汉 中叶,厥涂渐异。” 李周翰 注:“ 汉 火德,故称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噫大块之气,歌 炎汉 之风。” 宋 梅尧臣 《读<汉书·梅子真传>》:“ 子真 实吾祖,耿介仕 炎汉 。” (2).传说上古 炎帝 为 汉 族祖先,因称 中国 或 汉 族为 炎汉 。 唐玄宗 《封东光公主制》:“ 炎汉 盛礼,蕃国是和。” 鲁迅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伎女﹞常穿利屣,即等于现在之穿高跟皮鞋,可以俨然居 炎汉 ‘摩登女郎’之列。” 月明(1).月光明朗。 唐 白居易 《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元 袁士元 《和嵊县梁公辅夏夜泛东湖》:“小桥夜静人横笛,古渡月明僧唤舟。”《水浒传》第九回:“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 (2).指月亮;月光。 唐 李益 《从军北征》诗:“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白苹红蓼緑簑衣,青海滩头一钓磯。只恐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旌旗旗帜 旌旗裂。——《资治通鉴·唐纪》 上建旌旗。——《资治通鉴》 钟鼓旌旗。——宋· 苏轼《教战守》 遍地旌旗。——《广东军务记》 旌旗蔽日 刁斗古代军中白天来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用具(铜制) 三更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相对(1) 面对面;相向 大与小相对 (2) 非绝对的(跟“绝对”相对)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3) 比较来说 相对不错 楚歌(1). 楚 人之歌。《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卒闻 汉 军之 楚 歌,以为 汉 尽得 楚 地, 项羽 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楚 歌非取乐之方, 鲁 酒无忘忧之用。” 元 萨都剌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词:“ 楚 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 江 东。” (2).引申指悲歌,表示陷入困境。 清 方文 《宋遗民咏·谢翱》:“击石为 楚 歌,竹石俱损伤。” 陈沂 《曾泽生和他的司令官》:“突然他感觉出来了,这不是音乐,而是 楚 歌。” 玉帐(1).玉饰之帐。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西王母 乘翠凤之輦而来……共玉帐高会。” 唐 张说 《虚室赋》:“玉帐琼宫,图奢务丰;朱门金穴,恃满矜隆。” (2).主帅所居的帐幕,取如玉之坚的意思。 北齐 颜之推 《观我生赋》:“守金城之汤池,转絳宫之玉帐。” 唐 李商隐 《重有感》诗:“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玉帐》:“玉帐乃兵家厌胜之方位,主将於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如玉帐然。其法,出于《黄帝遁甲》,以月建前三位取之,如正月建寅,则巳为玉帐。” 清 查慎行 《拟玉泉山大阅》诗:“野旷金鉦转,沙平玉帐铺。” (3).借指主将。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堂中坐玉帐,堂下森蛇矛。” (4).教席前的帷帐。借指师长。 清 刘献廷 《贺吴玉枢长公素臣入太学》诗:“异闻趋玉帐,奇字发金庭。” 泪盈盈泪汪汪 两眼泪盈盈的 无主(1).指国无君;军无将。《书·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 孔 传:“民无君主,则恣 * ,必致祸乱。”《管子·权修》:“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东观汉记·冯异传》:“ 更始 败亡,天下无主。” 唐 杜牧 《张保皋郑年传》:“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 (2).指无主祭人。《仪礼·丧服》:“无主者,谓其无祭主者也。”《礼记·丧大记》:“丧有无后,无无主。” 孔颖达 疏:“若无主则相对宾有闕,故四邻里尹主之,是无得无主也。” (3).指宗庙无木主。《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 孔子 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於祖,为无主耳。’”参见“ 七庙 ”、“ 五庙 ”。 (4).没有主人。《吕氏春秋·异用》:“ 周文王 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於 文王 。 文王 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 唐 许棠 《成纪书事》诗之一:“满野多成无主冢,防边半是异乡人。”《元史·许衡传》:“道有梨,众争取啖之。 衡 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此无主。’ 衡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5).谓不由己,无主张。 唐 聂夷中 《送友人归江南》诗:“上国身无主,下第诚可悲。”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忧患恐惧,最怕有所;一有所,则我心无主。古来忠臣孝子、义士悌弟,只是能自作主张。” (6).指女尚无夫家。 唐 李翱 《数奇篇》:“亲戚之丧在野者, 数奇 皆往葬之;姑姊妹之无主失时者, 数奇 皆取而嫁之。” 凝愁凝聚愁情。 唐 李咸用 《同友人秋日登庾楼》诗:“ 六代 风光无问处,九条烟水但凝愁。”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宋 吕渭老 《千秋岁》词:“凝愁情不展,宿酒风还醒。” 雪刃明亮锋利的刀剑。 唐 侯圭 《割鸿沟赋》:“霜戈雪刃,拥云阵以东归;火帜虹旗,扶日轮而西去。” 宋 刘潜 《六州歌头·项羽庙》词:“挥雪刃,掩泉扃。”《水浒传》第二五回:“心窝里如雪刃相侵,满腹中似钢刀乱扰。” 泉扃(1).墓门。亦指阴曹地府。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傅谢追赠父祖表》:“宠煇泉扃,恩凝松石。” 宋 陆游 《傅正议墓志铭》:“抱才不试归泉扃,二妙山立尚典刑。”《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冥王﹞以一白简书云:‘右仰普掠狱官,即启狴牢,引此儒生,徧观泉扃报应,毋得违错。’” (2).借指冥间死者。《旧唐书·郑畋传》:“伏冀特加赠諡,以慰泉扃。”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六十餘年,幽枉无诉,宜霑沛泽,用慰泉扃。” 不利(1) 延缓,阻碍或制造更多困难 对冷静讨论不利的气氛 不利的商业气候 不利的风向 对一个新企业预示不利的形势 (2) 具有失败的特性 在对于政府极为不利的时候,进行一次必要的补选 (3) 不幸 对我们来说,今年一直是个不利年头 (4) (5) 与预期事项或希望相反的 认为当前购买耐用的消费品是个不利的时候 (6) 对身心有害 对健康不利的气候 (7) 有害,有危害 此书在青少年中造成的影响是不利的 (8) 不顺利或不能取胜 出师不利 (9) 刀刃不锋利 刀刃不利 阴陵春秋 楚 邑。为 项羽 兵败后迷失道处。 汉 时置县。故城在今 安徽 定远 西北。《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至 阴陵 ,迷失道。”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宫调曲之二》:“ 阴陵 朝北附, 蟠木 引东臣。” 宋 无名氏 《念奴娇·题项羽庙》词:“ 垓下 兵稀, 阴陵 道狭,月暗云如垒。” 追兵(1).指追击的兵。《史记·天官书》:“追兵在外不战。” 南朝 宋 鲍照 《结客少年场行》:“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 李根全 《关于金达莱的传说》:“国王的追兵越来越近了,箭头像暴雨似地向他们飞来。” (2).谓征召、调集军队。 唐 刘希夷 《将军行》:“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五年》:“有司上言皇太子当冠,用二月吉,请追兵备仪仗。” 宋 王安石 《曾公墓志铭》:“詔 陕西 ,即经略使追兵,皆以时赴。” 天地(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归路归途;往回走的道路 孩子们在大树林里越走越远,终于迷失了归路 偷生苟且求活 存者且偷生。——唐· 杜甫《石壕吏》 盖世才能、功勋等压倒当代,没有人能比 盖世无双 项王乃悲歌怃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遗灵(1).谓留下灵验。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昔在有德,罔不遗灵;天秩有礼,神监孔明。” 唐 徐安贞 《让皇帝哀册文》:“兹冢嗣之谦德,迨遗灵而受命。” (2).指前贤的神灵。 唐 卢照邻 《文翁讲堂》诗:“良哉二千石, 江 汉 表遗灵。” 宋 欧阳修 《樊侯庙灾记》:“故后世言雄武,称 樊将军 ,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清 吴廷桢 《观潮》诗:“水犀强弩千雕翎,欲寻断鏃扬遗灵。” (3).指被遗忘的神灵。 明 唐顺之 《重修瓜州镇龙祠记》:“於此见天地之功为甚大,人欲报天地之功而无由,则虽猫虎之效一能於天地者亦秩之祀,而无遗灵焉。” 寒烟亦作“ 寒烟 ”。寒冷的烟雾。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 元 黄庚 《江村》诗:“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月西斜。”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梦后,衰草荒榛,寒烟暮雨,同一邱耳。” 见“ 寒烟 ”。 波纹水面轻微起伏而形成的水纹 凋零(1) 衰败,不振 (2) 用来喻人的死伤离散 遣行(1).犹言派遣发兵。《后汉书·和帝纪》:“ 烧当羌 寇 陇西 ,杀长吏,遣行征西将军 刘尚 、越骑校尉 赵世 等讨破之。” (2).谓妻子被丈夫休弃离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得子失子》:“其嬖妾 苏氏 追悼往事,自诉宗党,述往年宠姬 崔氏 ,既孕遣行,今不知尚在否。” 追念追忆怀念 追念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 伤情(1) 伤势 观察伤情 (2) 伤感 胜负(1) 胜利或失败 从长远看,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战争的性质 (2) 结果,结局 比赛的胜负要看临场发挥 难凭不可凭信。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一折:“我和你难凭鱼雁。我每日价枕冷衾寒,则俺这宿世姻缘休等闲。” 宋 周密 《玉漏迟·题吴梦窗<箱花腴词集>》词:“两窗短梦难凭,是几调宫商,几番吟啸!” 诗文赏析【注释】:又作李冠作 此为咏史怀古词。全词通篇隐括《 史记 》中的《项羽本纪》,把项羽从起兵到失败的曲折历程熔铸在词中,将项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慷慨雄伟。全词音调悲壮,气势不凡,情致激昂,于婉约绮靡的词风之外,又表现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慷慨之气,有力地开拓了词境和词意。 上片起首两句用笔不凡 ,高屋建瓴,导引全词,概括叙述秦亡后,刘邦和项羽的角逐。以下四句,转而追叙项羽起兵反秦时的强大声势:“鞭寰宇”,写他欲以力征天下,以成霸王之业。“驱龙虎”,写他有龙虎一般的战将供他驱使,“ 扫欃枪,斩长鲸”,在河北巨鹿救赵之战中,他俘虏了秦朝大将王离,招降了主帅章邯,彻底消灭了秦军主力,注定了它的灭亡。以上四句形象地概括了项羽巨发展壮大以及消灭秦军主力的赫赫战功。“血染中原战”一句,笔峰突转 ,与起首两句呼应,将视野拉回楚汉相争的战场。 “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形势急转直下 ,项羽所扶植起来的张耳、陈余等人,在刘邦看来,只不过是鹰犬而已,结果张耳投降,陈余被杀,不附汉的众诸候,一个一个被消灭,刘邦取得了胜利,项羽转强为弱,陷入困境,率众南走。上片结尾七句,通过描写垓下之围中楚军于月明之夜土崩瓦解、四面被围,项羽惊闻楚歌四起,而与虞姬泣别的悲壮场面,形象地描绘出项羽英雄末路、惨烈凄楚的形象。 过片四句,以精炼而生动的语言表现虞姬对项羽忠贞不二的真挚感情、可歌可泣的节烈行为,塑造出一个鲜明的悲剧形象。“时不利”到“忍偷生”,写项羽突围后先困于阴陵,继又单骑被楚兵追至乌江自刎身亡的惨烈结局,使项羽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功盖世,何处见遗灵。”表现了词人对项羽的高度评价。“江静”两句营造出一片荒寂景象,和项氏当年反秦时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拍三句收束全篇,点明主旨,表达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抒写了词人对项羽的无限同情和深深哀悼。 这首词对楚汉相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的表现,虚实结合,高度凝炼,色彩鲜明,形象突出,构思巧妙,布局精巧,大气磅礴,形神兼备,富于历史的形象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深厚的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扼腕感叹,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称此词为宋豪放词、怀古词中的杰出代表,当不为过。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