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赵氏鄮山书院诗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方回 |
释义 | 赵氏鄮山书院诗原文国学在国,乡校在乡。在遂曰序,在党曰庠。 虞夏殷周,厥制弥详。 家亦有塾,以修以藏。 蒙而已养,长罔不臧。 下而为士,上而侯王。 莫不有师,扶纲植常。 生人之类,赖此以生。 四海九州,以治以平。 家德户行,靡刑靡兵。 岂若后世,丧实存名。 业岂无斋,论亦有堂。 所习伊何,止于词章。 剽窃掇拾,青紫为荣。 高虚卑浅,烛理弗明。 亦儒其冠,亦公亦卿。 鄮山之塾,谁实成之。 匪有所觊,而斯营之。 一圣百贤,厥庑煌煌。 睎之则是,景行是行。 诗词问答问:赵氏鄮山书院诗的作者是谁?答:方回 参考注释国学(1).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 高祖 受命,议创国学。” 唐 韩愈 《窦公墓志铭》:“教诲於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庄劚松》:“ 吉州 庄寿年 ,号 斸松 。 乾隆 初年,贡入国学。”参见“ 国子监 ”。 (2).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鲁迅 《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于是使文人学士大叹国学之衰落。” 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参见“ 国故 ”。 乡校古代地方学校。 周 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 游 於乡校以论执政。” 杜预 注:“乡校,乡之学校…… 郑国 谓学为校。”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更拜 恂 ( 寇恂 )为 汝南 太守。郡中无事,乃修乡校,能为《左氏春秋》者,亲与学焉。”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 关子开 ,颇有前辈风,尝为乡校直学。”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及游乡校,擩嚌羣经,食芳而漱腴,充然若有所得。” 在党加入了某党,如 * 的组织;政治面目是党员 你在党吗? 虞夏指 有虞氏 之世和 夏 代。《礼记·表记》:“ 虞 夏 之质, 殷 周 之文,至矣。”《国语·周语上》:“昔我先王世 后稷 ,以服事 虞 夏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虞 夏 文章,则有 皋陶 六德。” 而已——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不臧(1).不善,不良。《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他人之善,若己有之;民之不臧,公实貽耻。”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迁擢》:“间有一二不臧者,已经明斥其非,使令改过迁善。” (2).犹不吉。《魏书·姚苌传》:“王者无戏言,此将不臧之徵也。”《北史·僭伪附庸传·赫连定》:“俄而羣狐百数,鸣於其侧, 定 命射之,无所获。恶之曰:‘所见亦大不臧,咄咄天道,復何言哉!’” 侯王泛指诸侯。《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史记·项羽本纪》:“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晋 陆机 《五等论》:“ 汉 矫 秦 枉,大启侯王,境土踰溢,不遵旧典。” 莫不没有一个不;无不 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莫不为之失声痛哭 生人(1) 不相识的人 (2) 指人出生 他是1950年生人 (3) 活着的人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众人 避生人眼目 此以犹是以,因此。《礼记·大学》:“《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此以知其畏刑也。”《墨子·修身》:“慧者心辩而不繁説,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四海九州指全中国。《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四海九州,必有壮士,宜设武举,以收其遗。”《天地会诗歌选·五房插草歌》:“四海九州皆兄弟,去杀 清 朝一扫空。”参见“ 四海 ”、“ 九州 ”。 岂若犹何如。表示不如。《论语·微子》:“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后世(1) 所有相继的世代 后世之谬其传。——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君。——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 旷后世而不闻。 后世且行之。——清· 刘开《问说》 为了后世的利益 (3) 后代 后世子孙 伊何(1).为何,作什么。《诗·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伊何?” 高亨 注:“伊,犹为也,作也。此二句言戴弁是要作什么?”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其祜伊何?宜尔子孙。” 金 王若虚 《哀雁词》:“捕者伊何?贪于货鬻,用者伊何?悦乎口腹。” (2).谁,何人。 晋 陶潜 《劝农》诗:“哲人伊何?时维 后稷 。” 宋 苏轼 《和陶诗·和时运》:“昔人伊何,谁其裔苗?” (3).如何,怎样。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三:“我心伊何,其芳若兰。” 南朝 宋 鲍照 《代空城雀》诗:“辛伤伊何言,怵迫良已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女﹞笑曰:‘如何?醉态矇矓,不知伊何,遂诬妄若此。’” 词章诗文的总称。 隋 江总 《济黄河》诗:“未殫所闻见,无待验词章。”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久在禁林,词章为一时之冠。”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听其言论,则日日痛哭,读其词章,则字字《孤愤》。” 剽窃(1) 抄袭;采用 而不说出其来源 他的一本学术著作曾被厚颜无耻地剽窃,并以缩写形式发行 (2) 掠夺 掇拾(1) 拾掇;拾取 (2) 搜集 青紫(1) 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杜甫《夏夜叹》 (2) 见“发绀” 高虚谓徒拥高位而不干实事。《后汉书·郎顗传》:“‘节彼 南山 ’,咏自《周诗》;‘股肱良哉’,著於《虞典》。而今之在位,竞託高虚。纳累鐘之奉,忘天下之忧。” 卑浅(1).鄙陋浅薄。 宋 曾巩 《熙宁转对疏》:“一切苟简,溺於流俗末世之卑浅,以先王之道为迂远而难遵。”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半山绝句悟机》:“其后学 荆公 而不至者,为‘四灵’,又其后卑浅者,落‘江湖’,风斯下矣。”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五:“僕知文章为细事,求古人所用心者以教之。但学术卑浅,无以发人,使质美者无所视效以至于有成耳。” (2).犹矮小。 明 李东阳 《湘江送别诗序》:“ 樊山 卑浅,无丛林茂树。” 烛理(1).英明治理。《汉书·元帝纪》:“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娄遭凶咎。” (2).考察事理。《旧唐书·代宗纪》:“朕涉道未弘,烛理多昧。”《朱子语类》卷五二:“若非烛理洞彻,胸次坦然,即酬酢应对,蹉失多矣。”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一涉瞻徇,即为负国溺职……无如烛理不明者,比比皆然。” 实成(1).诚实,不虚假。 元 乔吉 《新水令·闺丽》曲:“若是真么,回与我句实成的话。” (2).成熟。 李大钊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青年男女,在这种教训之下,全麻痹了他们的意志,万不能发育实成。” (3).犹沉稳,安稳。 大群 《小矿工》:“﹝我﹞把头放在它毛茸茸脊梁骨上,软乎乎就睡起来了。不过也睡不实成,车颠簸得厉害,每到一站得醒一次。” 有所有所,无所类同。有:存在。无:没有,不存在。所:此为代词。 例句: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煌煌明亮辉耀貌 明星煌煌 景行(1).高尚的德行。《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郑玄 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一说,景行(háng),大路。见 朱熹 集传。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於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高山景行,私所慕仰。”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况 汉 魏 二文,皆著遗令,永言景行,常志夙心。” 清 梁斌 《赠李映碧先生》诗之二:“文献岿灵光,斗杓示景行。” (2).犹景仰。 南朝 宋 颜延之 《直东宫答郑尚书》诗:“惜无丘园秀,景行彼高松。” 唐玄宗 《<孝经>序》:“朕尝三復斯言,景行先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信勇公》:“公生长穷荒,乃知忠义若尔,实为中原士大夫之所宜景行者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