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久客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毛滂 |
释义 | 久客原文平生故人同偪仄,近者不见云泥隔。男儿命好百不忧,封侯起第如戏剧。 我痴正亦坐命穷,眼暗头童守书策。 风吹破屋雪入怀,独与蜗牛夜争席。 旧雨人来今不来,唯有五穷充上客。 人生羁旅谁过我,欲归岂惜还乡帻。 腹中郁勃不耐事,何用使人轻跛瘠。 登山未厌日月流,掩关但恐功名迫。 读书岂从升斗计,劳生却为精神惜。 不能与君争上车,主人未必如车泽。 但烦东风送帆脚,摇竿鼓枻三江碧。 诗词问答问:久客的作者是谁?答:毛滂 参考注释平生(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故人(1) 旧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国演义》 (2) 古称前妻或前夫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从门入,故人(指前妻)从阁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谊,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对门生故吏既亲切又客气的谦称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汉书·杨震传》 偪仄1.亦作"逼侧"。 2.迫近;相迫。 3.密集;拥挤。 4.狭窄。 8.匆迫;短暂。 6.窘迫。 不见(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云泥语出《后汉书·逸民传·矫慎》:“﹝ 吴苍 ﹞遗书以观其志曰:‘ 仲彦 足下,勤处隐约,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每有西风,何尝不叹!’”云在天,泥在地。后因用“云泥”比喻两物相去甚远,差异很大。 南朝 梁 荀济 《赠阴梁州》诗:“云泥已殊路,暄凉詎同节。” 唐 钱起 《离居夜雨奉寄李京兆》诗:“寂寞想 章臺 ,始叹云泥隔。”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尧曰篇一》:“抑既为人心矣,其视道心有云泥之隔,而安能有过于道心者乎?”后因亦用“云”尊称他人,用“泥”谦称自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检开票子看那来信,上面歪歪斜斜的,写着两三行字。写的是:屡访未晤,为悵!僕事,谅均洞鉴……今午到关奉謁,乞少候。云泥两隐。”云泥两隐,指把受信人和写信人的名字都隐去不具。 男儿(1) 男子汉 男儿有泪不轻弹 (2) 指丈夫 封侯(1).封拜侯爵。《战国策·赵策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史记·卫将军列传》:“人奴之生,得毋笞駡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后汉书·班超传》:“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2).泛指显赫功名。 唐 王昌龄 《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宋 陈师道 《九月九日魏衍见过》诗:“一经从白首,万里有封侯。” 起第建造府第。《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及践阼,尊后曰皇太后”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帝为太后弟 秉 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晋书·慕容超传》:“故为 超 起第於 万春门 内。”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南归》诗:“何不上书自荐达,封侯起第一日中。” 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的总称 希腊戏剧 头童头发脱落。指年老。 清 姚鼐 《题梦楼集》诗:“与君交久无如我,竝到头童白頷髭。” 清 曾国藩 《黄仙峤前辈诗序》:“毁齿而鉤研声病,头童而不息。”参见“ 头童齿豁 ”。 书策(1).亦作“ 书筴 ”。书册,书籍。《礼记·曲礼上》:“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韩非子·六反》:“今学者皆道书筴之颂语,不察当世之实事。” 宋 无名氏 《道山清话》:“旧制讲官,坐而讲读,别置书策於御案上。” (2).指夹带书册入考场。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破屋(1).破陋的房屋。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四:“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牀,四壁风入衣。” 宋 苏轼 《纸帐》诗:“锦衾速卷持还客,破屋那愁仰见天。”《宋史·隐逸传下·刘愚》:“﹝ 徐氏 ﹞遂归于 愚 ,居破屋中,一事机杼。” (2).击穿房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俄顷,疾雷破屋,女已无矣。” 蜗牛软体动物,头部有两对触角,壳略呈扁圆形或圆锥形,有螺旋纹。吃草本植物的表皮 争席争坐位。表示彼此融洽无间,不拘礼节。《庄子·寓言》:“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郭象 注:“去其夸矜故也。” 成玄英 疏:“除其容饰,遣其矜夸,混迹同尘,和光顺俗,於是舍息之人与争席而坐矣。” 唐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金 元好问 《上致政冯内翰》诗之二:“少日打门无俗客,老年争席有樵夫。” 明 高启 《出郊抵东屯》诗之四:“忽逢一田父,舍畊拜路隅。疑我是长官,恠我体貌殊……不能使争席,心愧 御寇 徒。” 旧雨老朋友的代称,又叫“旧故” 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偃蹇谁留?——辛弃疾《雨中花慢·登新楼有怀》 来今从今往后 往古来今 不来(1).不归。《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朱熹 集传:“来,归也。” (2).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 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 , 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 五穷唐 韩愈 作《送穷文》,谓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是使人困厄不达的五个穷鬼,遂三揖而送之。后常以“五穷”喻厄运。 宋 陆游 《闲中乐事》诗之二:“五穷虽偃蹇,二竖已奔亡。” 金 边元勋 《七夕》诗:“高楼人散酒罇空,漫拟新文送五穷。” 明 卓人月 《花舫缘》第一出:“廿载磨礱,薄命 刘蕡 心自懂;五穷搬弄,无缘 李广 数难封。” 清 张令仪 《不寐》诗:“一岁又将除,五穷復难送。” 上客上宾;尊贵的客人 侯生遂为上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人生(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羁旅亦作“羇旅”。1.寄居异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预 注:“羇,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 唐 韩愈 《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羇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 宋 陆游 《六言》诗之四:“壮岁京华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 郑玄 注:“羇旅,过行寄止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 南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羈旅。”《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机 以羇旅事 颖 ,一旦顿居诸将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龚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词:“ 吴 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羈旅。” 还乡返回乡里。《南史·刘之遴传》:“ 武帝 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老弟,你这年纪正好给朝廷出力,为什么倒要告退还乡。” 闻一多 《红烛·太阳吟》诗:“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反转方向。乡,通“ 向 ”、“ 嚮 ”。《庄子·渔父》:“顾见 孔子 ,还乡而立。” 郁勃(1).郁结壅塞。《周礼·春官·典同》“弇声鬱” 汉 郑玄 注:“弇则声鬱勃不出也。” 清 黄景仁 《闻龚爱督从河南归》诗:“知君怀古意鬱勃,乃使 黄河 一綫盘君胸。” 钱锺书 《围城》八:“ 鸿渐 郁勃得心情象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 (2).形容气势旺盛或充满生机。《鬼谷子·权篇》“怒者妄动而不治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注:“怒者鬱勃,故妄动而言不治也。” 明 许承钦 《夏仲自正觉寺游佛峪》诗:“龙神气鬱勃,势欲呼雷风。”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精神鬱勃,莫可制抑。” (3).茂盛,繁盛。 汉 应瑒 《杨柳赋》:“攄丰节而广布,纷鬱勃以敷阳。” 明 黄密 《丰城安汊看梅同徐时浚》诗:“丛竹鬱勃深,村楼列旧畚。” (4).形容回旋貌。 唐 颜真卿 《魏夫人仙坛碑》:“每至忌辰,则风雨鬱勃,直入室内, 玄室 闻而骇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晨起,浓云犹鬱勃,惟东方已开。”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一:“灰上隔砂选香蒸之,歷半夜,一香凝然,不焦不竭,鬱勃氤氲。” 耐事(1).谓以忍让处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唐 娄师德 ,其弟守 代州 ,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者,洁之乃已。’ 师德 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其自乾耳。’” (2).指经得起得失、荣辱等人事之变。 宋 陆游 《秋兴》诗:“平生最耐事,霜雪亦满鬢。” 何用(1).为什么。《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孔颖达 疏:“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传·庄公六年》:“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絶之也。” (2).凭什么;用什么。《穀梁传·僖公元年》:“是 齐侯 与? 齐侯 也。何用见其是 齐侯 也?”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 唐 韩愈 《食曲河驿》诗:“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后汉书·孔融传》:“ 文举 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唐 王泠然 《题河边枯柳》诗:“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株好。”《续资治通鉴·帝显德元年》:“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韵云……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 使人佣人,奴仆。《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明日, 魏博 搜捕金盒,一军忧疑。这里却教了使人送还他去, 田承嗣 一见惊慌,知是剑侠,恐怕取他首级,把邪谋都息了。” 萧红 《生死场》三:“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的身上。” 奉命出使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赵孟 曰:‘牀笫之言不踰阀,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 唐太宗 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明史·太祖纪》:“六月戊寅, 察罕 以书来报,留我使人不遣。” 登山徒步爬山;体育运动的一种 它的计划包括几次登山 厌日太阴所居之辰。古人认为此日行事,将得恶果。《淮南子·天文训》:“太阴所居辰为厌日,厌日不可以举百事。” 掩关(1).关闭;关门。 唐 吴少徵 《怨歌行》:“ 长信 重门昼掩关,清房晓帐幽且閒。” 明 刘基 《辛卯仲冬雨中作》诗之一:“青灯无光掩关坐,饥鼠相衔啼过我。” (2).坐关。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唐 白居易 《秋山》诗:“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清 唐孙华 《同友人游善果寺》诗:“客倦思寻榻,僧闲各掩关。” 功名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读书(1) 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升斗(1).容量单位。十合为升,十升为斗。《汉书·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三国志·魏志·常林传》:“ 林 乃避地 上党 ,耕种山阿。当时旱蝗, 林 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 (2).比喻微薄的薪俸。《汉书·梅福传》:“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 金 元好问 《自邓州幕府暂归秋林》诗:“升斗微官不疗饥,中林春雨蕨芽肥。” 郁达夫 《和冯白桦重至五羊城原韵》:“升斗微名成底事,词人身世太凄凉。” (3).借指少量的米粮、口粮。 唐 韩愈 《论盐法事宜状》:“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生归,瓮无升斗,孤影对四壁。” 李广田 《哀念朱自清先生》:“职业上的薪俸不足以维持一家的生活,为了升斗所需,于是也就不得不快写,不得不多写了。” (4).借指酒。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宋 杨万里 《中秋月长句》诗:“先生旧不论升斗,近来畏病不饮酒。” 劳生《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后以“劳生”指辛苦劳累的生活。 唐 张乔 《江南别友人》诗:“劳生故白头,头白未应休。” 宋 王禹偁 《惠山寺留题》诗:“劳生未了还东去,孤棹寒蓬宿浪花。” 明 刘基 《次韵和孟伯真感兴》之二:“无用文章岂疗飢,劳生筋骨已支离。” 郁达夫 《夜偕陈世鸿氏、松永氏宿鼓山》诗:“供宿 赞公 房,一洗劳生悴。” 精神(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不能(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上车登车。《史记·外戚世家》:“ 子夫 上车, 平阳主 拊其背曰:‘行矣,彊饭,勉之!即贵,无相忘。’”《三国志·吴志·骆统传》:“﹝ 统 ﹞与亲客归 会稽 ,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於后。”《隋书·经籍志二》:“自史官废絶久矣…… 南 、 董 之位,以禄贵游, 政 、 骏 之司,罕因才授。故 梁 世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祕书。’” 主人(1)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 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逆旅主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财物的所有人 无罪于主人。——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权力的所有人;有其他人为其工作或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狗、马等的所有者 国家的主人 主人与仆人 打狗也得看主人 (4) 接待宾客的人 主人下马客在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 主人忘归客不发。 未必不一定;不见得 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清· 刘开《问说》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他未必去北京 东风(1) 从东方吹来的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风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涨的革命气势 东风吹向天地外,荡尽人间群魔妖。——《天安门诗八首》 帆脚帆篷的下部。亦借指帆篷。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制府 李公 卫 未达时,尝同一道士渡江。适有与舟子争詬者,道士太息曰:‘命在须臾,尚较计数文钱耶?’俄其人为帆脚所扫,堕江死。” 清 阮元 《宗舫》诗:“帆脚远行须把定,莫教孟浪愿长风。” 鼓枻亦作“ 鼓栧 ”。划桨。谓泛舟。《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晋书·文苑传·庾阐》:“中兴二十三载,余忝守 衡 南,鼓栧三江,路次 巴陵 。” 唐 杜甫 《幽人》诗:“洪涛隐笑语,鼓枻 蓬莱池 。”《花月痕》第四八回:“陆兵纵马,水师鼓枻。” 三江(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 汉 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 韦昭 注以 吴江 、 钱塘江 、 浦阳江 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 郭璞 说以 岷江 、 松江 、 浙江 为三江。《书·禹贡》 陆德明 释文引《吴地记》以 松江 、 娄江 、 东江 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 颜师古 注以 北江 、 中江 、 南江 为三江。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 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 天台 隔三江,风浪无晨暮。” 元 方回 《听航船歌》诗之六:“南到 杭州 北 楚州 ,三江八堰水通流。” 清 龚自珍 《胡户部集同人祀汉郑司农作祀议一篇质户部户部属檃括其指为韵语以谐之》:“《尚书》有今文,隻义餽贫送,四辨餽《尧典》,三江餽《禹贡》。” (2). 蜀 有三江,即 岷江 、 涪江 、 沱江 。 明 杨慎 《嘉州刘介川进士母寿诗》:“三江化作长春酒,戯綵恒斟 爱日亭 。”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 蜀 之三江:外水 岷江 ,中水 涪江 ,内水 沱江 也。” (3).指 广东 境内的 西江 、 北江 、 东江 。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之二:“手挽三江尽北流,寇氛难洗 越 人羞。” (4).指 鸭绿江 、 松花江 、 黑龙江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 鸭緑江 、 松花江 、 黑龙江 ,称三江,其源在 长白山 顶。”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