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松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丁谓 |
释义 | 松原文君子怜无改,诗人赋有乔。轻舟随桧楫,深涧映山苗。 偃盖秦官远,凌霜夏社遥。 鹤栖知得地,柏悦见干霄。 诗词问答问:松的作者是谁?答:丁谓 参考注释君子(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诗人作诗的名人 生来就是一个诗人,不是造就出来的 赋有具有。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而其丰富的智识乃更为当时妇人女子之所赋有!” 王南彦 《眷恋土地的人·北运河之夏》:“他们都赋有古老 中国 的善良德性,勤劳而知足。” 轻舟狭长的,两舷弯曲、首尾尖削的小船,通常用轻质材料(如树皮、兽皮、帆布、轻质木料、轻金属)制成 一叶轻舟 桧楫亦作“ 檜檝 ”。1.桧木作的船桨。《诗·卫风·竹竿》:“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2).借指舟船。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此檜檝而方远,彼松舟而未闲。” 唐 李颀 《送东阳王太守》诗:“檜楫今何去,星郎出守时。” 深涧两山中间很深的水 高山深涧 山苗山上初生的草木。喻指世袭高位的庸才。语本 晋 左思 《咏史》之二:“鬱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诗:“山苗落涧底,幽松出高岑。” 宋 王禹偁 《送柳宜通判全州序》:“或过故国动黍离之情,伤远行有于役之念,嘆下位起山苗之刺,则於道远矣,於生劳矣。” 偃盖(1).车蓬或伞盖。喻指圆形覆罩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五德芝,状似楼殿,茎方,其叶五色各具而不杂,上如偃盖,中常有甘露,紫气起数尺矣。” 清 曹寅 《圆庐》诗之二:“蓑形偃盖一弓宽,枢户清寥位置安。” (2).形容松树枝叶横垂,张大如伞盖之状。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云笈七籤》卷一一三:“其观前素有松树偃盖,甚为胜景。”《西游记》第九三回:“隐隐见苍松偃盖,也不知是几千百年间故物到于今。”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第三天是学者们公请在最高峰上赏偃盖古松。” 凌霜抵抗霜寒。常用以比喻人品格高洁,坚贞不屈。 南朝 宋 谢惠连 《甘赋》:“嘉寒园之丽木,美独有此贞芳;质葳蕤而怀风,性耿介而凌霜。” 唐 李白 《鸣雁行》:“客居烟波寄 湘 吴 ,凌霜触雪毛体枯。” 清 吴定 《示诸生书》:“涧松所以能凌霜者,藏正气也;美玉所以能犯火者,畜至精也。” 杨朔 《寄亚非作家会议》:“收获完毕就该翻耕土壤,播种上凌霜傲雪的冬麦了。” 夏社夏后氏 的社宫。《史记·封禅书》:“其后三世, 汤 伐 桀 ,欲迁 夏 社,不可,作《夏社》。”《竹书纪年》卷上:“﹝ 殷商 、 成汤 ﹞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 亳 ,始屋 夏 社。” 鹤栖指隐居或隐居的人。 唐 崔涂 《秋宿鹤林寺》诗:“步步入林中,山穷意未穷。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 知得(1).知所获取。《易·乾》:“‘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 (2).谓彼此投契。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 孟嘉 ﹞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万章下》:“知得方是友得,所以相知难也。” (3).晓得。 宋 张元干 《柳梢青》词:“入户飞花,隔帘双燕,有谁知得。”《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蒯三 ﹞却又知得恁般详细。必定是我菴中有人走漏消息,这奴狗方纔去报新闻。” 清 董均 《鹊踏枝》词:“客里亦家家亦客,近来心绪谁知得。” 干霄高入云霄。 唐 刘禹锡 《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便有干霄势,看成构厦材。” 宋 叶适 《温州社稷记》:“数十百年,其大百围,其崇干霄,民无敢不肃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江西 魏允迪 ……《咏山中积雪》云:‘干霄篁竹翠盈眸,雪压风欺扑地愁。’” 刘大白 《罗曼的我》诗:“枉自豪气干霄,柔情沁石,只赢得一声罗曼!”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