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池上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四锡 |
释义 | 池上原文沟堰新分野水来,池边日夕自徘徊。余花飞尽空芳树,落絮繁多满绿苔。 辇下归心春馆殿,天边凝睇晚楼台。 郡斋欲立题诗石,御史丞郎各有才。 诗词问答问:池上的作者是谁?答:四锡 四锡池上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沟堰沟渠土堰。《宋史·英宗纪》:“甲寅,赏知 唐州 赵尚宽 修沟堰,增户口,进一官,赐钱二十万。”《新华月报》1964年第2期:“结合整修沟堰和田间管理等,开展消灭钉螺的活动。” 野水(1).野外的水流。《管子·侈靡》:“今使﹝民﹞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 唐 韩愈 《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诗:“荒山野水照斜暉,啄雪寒鸦趁始飞。” 元 黄庚 《约王琴所不来舟中偶成》诗:“篱落鷄欲栖,野水牛已渡。” (2).指非经人工开凿的天然水流。 唐 裴度 《白二十侍郎有双鹤在洛下余西园多野水长松可以栖息遂以诗请之》:“且将临野水,莫闭在樊笼。”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内臣 张琪 果园中多荒秽,亦有野水。” 清 施闰章 《过湖北山家》诗:“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日夕(1) 日夜 日夕策马,侯权者之门。——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近黄昏时;傍晚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 徘徊(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余花(1).残花。 南朝 齐 谢朓 《游东田诗》:“鱼戱新荷动,鸟散餘花落。” 明 张宁 《念奴娇》词:“暮春天气,叹春色三分,二分僝骤。蝶体鶯情,留恋处,偏在餘花剩柳。” (2).其他的花。 南唐 孙鲂 《主人司空后亭牡丹》诗:“体物真英气,餘花似庶人。” 芳树(1).泛指佳木;花木。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三:“芳树垂緑叶,清云自逶迤。”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芳树笼 秦 栈,春流遶 蜀 城。” 明 余思复 《寒食日游焦山》诗:“郭外参差一径斜,乱烟芳树带樵家。” (2).乐府曲名。《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汉铙歌》。 絮繁见“ 絮烦 ”。 辇下“ 輦轂下 ”的省称。 唐 韩愈 《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臣幸得宿卫二十餘年,今年老斥外任,不胜慕恋,愿得死輦下。”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灵彻上人》:“ 贞元 中,西游京师,名振輦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画史汇传》:“輦下名流,称为双絶。”参见“ 輦轂下 ”。 归心(1) 回家的念头。即归思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晋· 王讚《杂诗》 (2) 真心归附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 馆殿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和 集贤殿 、 右文殿 的统称。 唐 钱珝 《授户部巡官秘书省校书郎杨玢武功县尉充集贤校理制》:“士子由科而进,得为馆殿吏者,俯拾华资,如拾地芥。”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 唐 兴之时,特开馆殿,以待贤俊,得学士十八人,声满天下。” 天边无限的空间 你从哪里来的,亲爱的小东西?从天边来到这里 凝睇凝视;注视 回眸凝睇 楼台(1) 〈方〉∶凉台 (2) 较高的台榭,泛指楼(多用于诗词戏曲) 近水楼台 郡斋郡守起居之处。 唐 白居易 《秋日怀杓直》诗:“今日郡斋中,秋光谁共度?” 唐 李商隐 《华州周大夫宴席》诗:“郡斋何用酒如泉,饮德先时已醉眠。” 清 赵翼 《镇安土俗》诗:“城中屋少惟官廨,墙上山多逼郡斋。” 题诗(1).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 唐 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颢》:“后游 武昌 ,登 黄鹤楼 ,感慨赋诗。及 李白 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 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顷见一士题诗隣壁,甚佳。” (2).指所题写的诗句。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你的姊妹》木刻七幅,题诗一幅。” 御史(1) 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御史前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 顾召赵御史。 御史诣学宫。—— 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 御史齐康。 丞郎唐 尚书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总称。尚书在左右丞之上,也称丞郎。 唐 白居易 《大官乏人策》:“臣伏见国家公卿将相之具,选於丞郎、给舍之材。”《旧唐书·刘栖楚传》:“﹝ 楚 ﹞俄又宣授刑部侍郎。丞郎宣授,未之有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唐 所谓丞郎,谓左右丞、六曹侍郎也。尚书虽序左右丞上,然亦通谓之丞郎,犹今言侍从官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