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江一望永思陵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曾丰 |
释义 | 江一望永思陵原文臣生差晚十余年,八彩尧眉仅一瞻。凤出未能前附翼,龙归不及上攀髯。 山头铸鼎炉长冷,湖上号弓泪满沾。 漠漠谷林无认处,城阳烟与草相黏。 诗词问答问:江一望永思陵的作者是谁?答:曾丰 参考注释余年暮年;晚年 八彩见“ 八采 ”。 附翼(1).比翼鸟。 汉 焦赣 《易林·需之蹇》:“比目附翼,欢乐相得,行止集同,终不离忒。” (2).比翼,相傍相依地。《南史·宋纪上·武帝》:“﹝帝﹞行止时见二小龙附翼,樵渔山泽,同侣或亦覩焉。” (3).引申为辅助。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 明 代文章,自前后七子而大变,前七子以 李梦阳 为冠, 何景明 附翼之。” 不及(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几年前 (2) 赶不上,来不及 躲避不及 后悔不及 (3) 够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为对风采的描绘…,这部书是其他任何书都不及的 攀髯传说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下,鼎成,有龙下迎, 黄帝 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 黄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号哭。事见《史记·封禅书》。后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赐金石凌红雪状》:“臣职司復上,恋切攀髯,方当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惧。” 宋 欧阳修 《辞特转吏部侍郎表》:“犬马未报,但虞填壑之有时;弓剑忽遗,遽叹攀髯之莫及。” 清 钱德震 《送白学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诗:“攀髯千古事,归胙百官情。”亦作“ 攀龙 ”、“ 攀胡 ”。 晋 陶潜 《命子》诗之三:“於赫 愍侯 ,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义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兼进追摧之道,用终克尽之仪。” 宋 欧阳修 《辞覃恩转左丞表》:“国恩未报,但虞填壑以遗羞;金鼎已成,岂谓攀胡之莫及。” 山头(1) 山的顶部 (2) 山峰 (3) 比喻独占一方的宗派 拉山头 鼎炉亦作“ 鼎鑪 ”。 1.道士炼丹的鼎和炉。《参同契》卷上:“偃月法鼎炉, * 为熬枢,汞日为流珠。” 董德宁 发挥:“偃者,卧也,即仰也。言鼎炉之可容纳水火者,乃偃月之法象也。盖鼎象望月之圆,可容药物;而炉象弦月之缺,可纳火符,故曰偃月法鼎炉。” 唐 吕岩 《苏幕遮》词:“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歷歷堪收采。这箇鼎鑪解不解。” (2).指鼎形香炉。 清 李调元 《龙洞》诗:“鼎炉烧降香,乍讶双童出。” 号弓传说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 荆山 下。铸鼎成,有龙迎之上天,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攀持龙须,须拔,坠 黄帝 弓。百姓抱弓、须号泣。见《史记·封禅书》。后因以“号弓”指帝王崩殂。 唐 权德舆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之二:“晏车悲卤簿,《广乐》遏《簫韶》,最愴号弓处,龙髯上紫霄。” 明 张煌言 《三月十九日有感甲申之变》诗之一:“ 燕山 春老泣啼鹃,屈指号弓十八年。” 漠漠(1) 寂静无声 漠漠门长掩 (2) 密布;布满 云漠漠,风瑟瑟 (3) 迷蒙 天漠漠 雨漠漠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雁荡经行云漠漠。——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广阔 荒原漠漠 (5) 冷淡,不关心 何乃视之漠漠 (6) 茂盛、浓郁 漠漠芳馨 认处指可供辨认之处,特征。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楔子:“俺主公有认处:鼻生三窍,脑后鷄冠。你拿首级来我看咱。”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