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释正觉 |
释义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原文两眼深秀,双眉下垂。面目严冷,身心古锥。 云水盘游,寻常梦於行脚;丛林寂默,三十年之住持。 穷河汉於崑崙之椒,渊源亲到。 拈斗杓於混沌之外,佛祖犹疑。 双通不倦,施设随宜。 向道刹尘机用稳,却嫌石火电光迟。 诗词问答问: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作者是谁?答:释正觉 参考注释深秀(1).指山色幽深秀丽。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 也。” 明 宋濂 《琅琊山游记》:“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趣。” (2).指文句清雅。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三:“ 刘杜三 虽早託胎於 竟陵 ,而不全堕彼法,往往有深秀之句。” 清 戴名世 《<陈大士稿>序》:“ 大士 之文雄浑深秀。”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词学程序,先求妥贴、停匀,再求和雅、深秀,乃至精稳、沉著。” 下垂(1) 器官部分(如腹腔脏器的一部分)的下垂或脱垂 肾下垂 (2) ;特指上睑下垂(如由于动眼神经麻痹者) 面目(1) 相貌 面目可憎 (2) 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还其本来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忠烈之面目 (3) 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 显出庐山真面目 (4) 指面子、脸面 愧无面目见人 何面目以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严冷(1) 严肃而冷峻 一张严冷的脸 (2) 特别寒冷 这几天特别严冷 身心(1) 肉体和精神 身心健康 (2) 心思,精神 身心恍惚 (3) 指人的品德修养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层己焉而不可得也。——清· 刘开《问说》 云水(1).云与水。 唐 杜甫 《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 台州 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宋 陆游 《长相思》词:“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这堝里云水林峦,甚么去处。” (2).谓漫游。漫游如行云流水的飘泊无定,故称。 唐 黄滔 《寄湘中郑明府》诗:“莫耽云水兴,疲俗待君痊。” 明 高启 《太湖》诗:“我性好游观,夙负云水债。” 清 施峻 《中途见雁》诗:“云水家何在,风尘味已諳。” (3).指僧道。僧道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故称。 唐 项斯 《日东病僧》诗:“云水絶归路,来时风送船。”《宋史·方技传下·莎衣道人》:“帝岁命内侍即其居设千道斋,合云水之士,施予优普。” 明 李中馥 《原李耳载·寻亲诚感》:“ 原 邑 赵孝子 名 威晋 ,其父好黄冠术,遇全真云水,无不以礼下之。” (4).河流名。在今 广东省 乐昌县 南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 林水 自源西注于 瀧水 ,又与 云水 合。” 盘游游乐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寻常普通,一般 不寻常的来客 岐王宅里寻常见。——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寻常巷陌。——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行脚(1).谓僧人为寻师求法而游食四方。《古尊宿语录》卷六:“老僧三十年来行脚,未曾置此一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 金 赵元 《宿少林寺》诗:“箇中有佳处,行脚恨不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赴会的,都要具膳餐饭,行脚的也要老少异粮。” 苏曼殊 《与高天梅书》:“衲行脚南荒,药炉为伍,不觉逾岁。” (2).引申为行乞。 碧野 《灯笼哨》:“‘今天的行脚好吗!’‘那里,只在一家人家里要到了几根烂红薯!’” (3).见“ 行脚僧 ”。 (4).行走;行路。 宋 杨万里 《和文远叔行春》诗:“行脚宜晴翠,看云恐夕黄。” 刘白羽 《黑》二:“行脚人全把脚步匆匆扯开,往下赶这两站路。” (5).谓两脚不停地移动。《宋书·顾觊之传》:“ 覬之 不欲与 殷景仁 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於牀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 丛林(1) 树林 丛林战 (2) 和尚聚居修行的处所,后泛指大寺院 鲁智深回到丛林选佛场中禅床上,扑倒头便睡。——《水浒传》 寂默寂静 寂默无声 三十(1).数词。十的三倍。《诗·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2).指三十岁。《穀梁传·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自矜心所爱,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灝 《赠王威古》诗:“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3).指三十年。 唐 权德舆 《古兴》诗:“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 住持(1) 主持一个佛寺的和尚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 (2) 主持管理一个佛寺或道观 河汉(1) 银河 (2) 比喻浮夸而不可信的空话,转指不相信或忽视 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庄子·逍遥游》 渊源源流,本原 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三国志·管宁传》 事物渊源 斗杓(1).即斗柄。《淮南子·天文训》:“斗杓为小岁。” 高诱 注:“斗,第五至第七为杓。” 宋 王安石 《作翰林时》诗:“欲知四海春多少,先向天边问斗杓。” 元 元淮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诗:“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纔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御制千字诏》:“斗杓所竖,节序以更。”参见“ 斗柄 ”。 (2).比喻为人所敬仰者或众人的引导者。 清 唐孙华 《顾端文公祠》诗之一:“斗杓当代擅声华,俎豆江干岁月遐。” 章炳麟 《<民报>纪念会祝词》:“自兹以后,惟不懈益厉,为民斗杓,以起征胡之鐃吹,流 大汉 之天声。” 章炳麟 《訄书·别录乙》:“ 黄先生 论学,如 大禹 导山水,脉络分明,吾党之斗杓也。” 混沌(1) 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避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2) 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 (3) 糊涂(常用来骂人) 佛祖(1).佛教称修行成道者为佛,开创宗派者为祖师,故称成佛作祖者为佛祖。 宋 志磐 有《佛祖统纪》五十四卷,详载 天台宗 的源流。 宋 苏轼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前年开阁放柳枝,今年洗心归佛祖。”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苏黄秦书各有所僻》:“余家收 山谷 所书禪句几三十餘首,有云……‘自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鬚鬢著袈裟,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 元 宋旡 《答无住和太初韵见寄》:“眼高无佛祖,诗癖有山兄。” (2).指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 。 (3).犹言老天爷。表示惊叹之词。《红楼梦》第四一回:“ 刘姥姥 听了,摇头吐舌説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隻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犹疑见“犹豫” 不倦不厌倦;不劳累。《左传·昭公十三年》:“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公放傲其间,不復有荣念,对客则终日清谈不倦。” 陈毅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自学浑不倦,诲人何其勤。” 施设陈设;设置 随宜(1).犹随即。《后汉书·质帝纪》:“今遣使者案行,若无家属及贫无资者,随宜赐卹,以慰孤魂。” (2).便宜行事。谓根据情况怎么办好便怎么办。《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 * ,下以顺百姓之心。” (3).随意,不经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武烈太子 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 王利器 集解:“‘随宜’,即《歷代名画记》所言‘随意’。” 唐 元稹 《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四十韵》:“几案随宜设,诗书逐便拈。” (4).等闲,平平常常。《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园人叉手具分披:‘园主富贵不随宜,现是东宫皇太子,每日来往自看之。’” 蒋礼鸿 通释:“这里应解释作等闲,‘不随宜’意即非同小可。” (5).随便,马马虎虎。 宋 梅尧臣 《送薛氏妇归绛州》诗:“随宜具奩箱,不陋復不鄙。” 宋 陈师道 《放歌行》之二:“説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6).到处都适宜,无处不宜。 元 牟巘 《溪边钓船》诗:“莫出前溪去,随宜下钓钩。” 向道(1).指引道路。 唐 韩愈 《送齐皞下第序》:“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嚮道者,不亦勤乎?” 朱熹 考异:“所谓人者,指应举者而言。为之作嚮道者,谓指引其道路所嚮。” (2).指引路或引路的人。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内地奸人诱使为 苗 嚮道,阑入攫取人畜。”《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昔 镇南王 不用嚮道,率众深入,不战自溃。”参见“ 嚮导 ”。 谓向慕道义。 宋 苏轼 《策略二》:“今者曾不得岁月之暇,则夫礼乐刑政教化之源,所以使天下回心而嚮道者,何时而议也。”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八旗子弟等﹞不必读书嚮道,以充其识力,由少爷而老爷、而大老爷、而大人、而中堂,红顶花翎,贯摇头上,尚书侍郎,殆若天职。” 刹尘佛教语。谓国土无量,犹如微尘,而每一尘中复有无量国土,重重无尽。《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清浄慈门刹尘数,共生 如来 一妙相。” 石火电光佛教语。喻时光的短促。《景德传灯录·怀楚禅师法嗣》:“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石火电光,已经尘劫。’”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阅古·元石础》:“沧海桑田五百载,石火电光一刹那。”《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我想人生梦幻泡影,石火电光,不必往远里讲,就在座的你我三个人,自上年 能仁寺 初逢、 青云山 再聚,算到今日,整整的一年。”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