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捣练子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王哲 |
释义 | 捣练子原文重阳子。全真理。 阴阳颠倒怎生使。 *哩,哩*。 这头行,那头止。 冲和上下分明是。 *哩,哩*。 诗词问答问:捣练子的作者是谁?答:王哲 参考注释阳子指 伯乐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阳子 驂乘, 孅阿 为御。”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揖 曰:“ 阳子 , 伯乐 也。 孙阳 字 伯乐 , 秦穆公 臣,善御者也。” 全真(1).保全天性。《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旧唐书·高祖纪》:“且 老氏 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 (2).即全真教。 明 唐顺之 《赠都督万鹿园四首次思节韵》之一:“几年枯寂学全真,一握兵机运鬼神。”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从前的全真道士,总多少还有点道德,至多不过是背着人偷偷地煨点肉吃罢了。” (3).指出家的道士。 元 岳伯川 《铁拐李》楔子:“油鑊虽热,全真不傍,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西游记》第三七回:“忽然 钟南山 来了个全真,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白云观》:“真人 登州 栖霞 人,名 处机 ,号 长春子 ,年十九,为全真。” 阴阳(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颠倒(1) 反而 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水浒传》 (2) 又 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 究竟;所以 只被你打的来不知一个颠倒。——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 怎生(1) 怎样;怎么 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 (2) 务必;无论如何 小生有一简,怎生烦小娘子送去 头行(1).头颈。 元 无名氏 《村乐堂》第二折:“半片席斜铺在地下,两块砖掇在头行。” (2).指事情的开始部分。《水浒传》第一一四回:“看官只牢记关目头行,便知衷曲奥妙。” (3).见“ 头行人 ”。 冲和亦作“冲和”。1.淡泊平和。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 南朝 梁 沉约 《雍雅》之二:“属厌无爽,冲和在御。” 明 宋濂 《<田氏哀慕诗集>序》:“卷中诸诗,丰縟而紆徐,粹雅而冲和,固皆一时之杰作。”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韦左司 有其冲和, 柳仪曹 有其峻洁。” (2).语本《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谈者又以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 张铣 注:“冲和,谓真气也。” 上下(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分明(1) 清楚(明白)状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简单明了地 这分明不对 (3) 清楚地划开界限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