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寄吕少冯时余单骑入都将发楚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吴则礼 |
释义 | 原文老夫得酒有何好,且饮中秋白露团。已戒奴人送斗米,更呼友生共盘飧。 坐谈稍觉佳月出,起舞不知清夜寒。 明发垂垂向梁宋,轩然秃发映儒冠。 诗词问答问:《寄吕少冯时余单骑入都将发楚》的作者是谁?答:吴则礼 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老夫年老的男子自称 老夫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 有何有什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几日试来那几日唱名?得意那不得意?有何传示、有何书信?”《水浒传》第五三回:“风过处,一尊黄巾力士出现,躬身禀復:‘我师有何法旨?’”如:有何不可;有何难哉。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 会中秋。——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白露节气名,每年九月上旬交节 友生(1).朋友。《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优容大臣》:“﹝ 仁皇 ﹞厚待儒臣,如 张文端 英 , 高江村 士奇 等,朝夕谈论,无异友生。” (2).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名帖》:“余乙卯年三月,过故 鄣 姚氏 ,乃大京兆 画溪公 之孙,出公座主 王槐野 先生单名帖,称友生字,仅蝇头细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师称友生》:“今师与弟子帖称友生,不知所始……《孔丛子》 孔子 云:‘自吾得 由 也,而恶言不入于耳;自吾得师也,而前有光后有辉,吾得四友焉。’云云。是师称友生之滥觴乎!” 盘飧盘盛食物的统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乃馈盘飧,寘璧焉。” 唐 杜甫 《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红楼梦》第一二○回:“ 雨村 还要再问, 士隐 不答,便命人设具盘飧,邀 雨村 共食。” 坐谈犹空谈。《后汉书·公孙述传》:“不亟乘时与之分功,而坐谈 武王 之説,是效 隗嚣 欲为 西伯 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若闲冗毕弃,则横议无已;冕笏不澄,则坐谈弥积。” 宋 朱熹 《答吴德夫书》:“承喻仁字之説,足见用力之深, 熹 意不欲如此坐谈。” 起舞亦作“ 起儛 ”。1.起身舞蹈。《国语·晋语二》:“ 驪姬 许诺,乃具,使 优施 饮 里克酒 。中饮, 优施 起舞。”《隋书·五行志上》:“ 武帝 讲於 重云殿 ,沙门 誌公 忽然起儛歌乐,须臾悲泣。” 宋 王安石 《后元丰行》:“ 吴 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太宗 起舞,诸王等更迭奉觴。” (2).“闻鷄起舞”的省略。表示志士及时奋发,刻苦磨炼。典出《晋书·祖逖传》。 宋 苏辙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诗:“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 清 纳兰性德 《满庭芳·题元人<芦州聚雁图>》词:“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应中宵起舞到鷄鸣,练腰脚。”参见“ 闻鸡起舞 ”。 不知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清夜清静的夜晚。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 唐 李端 《宿瓜州寄柳中庸》诗:“怀人同不寐,清夜起论文。”《花月痕》第四六回:“而内阁大臣,尤循常袭故,旅进旅退於唯唯诺诺之间,清夜捫心,其能 * 乎?” 明发(1).黎明;平明。《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朱熹 集传:“明发,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二人,父母也。” 唐 王维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诗:“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清 周亮工 《寒食后一日新乡道上示许傅岩》诗:“烽燧十年归未得,却愁明发渡 旃然 。” (2).谓孝思。 晋 陆机 《思亲赋》:“存顾復之遗志,感明发之所怀。”《宋书·礼志四》:“伏惟至尊孝越 姬文 ,情深明发。” 宋 苏轼 《永安陵等忌辰奏告昭宪等表本》:“顾明发之永怀,仰徽音之如在。” (3).早晨起程。 晋 陆机 《招隐》诗之二:“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宋 杨万里 《郡治燕堂庭中梅花》诗:“翁欲还家即明发,更为梅花留一月。” (4).谓揭发查清。《后汉书·循吏传序》:“明发姦伏,吏端禁止。” (5).阐明,发明。《隋书·律历志上》:“ 焯 皆校定,庶有明发。”《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观文殿》:“其所撰之书,属辞比事,条贯有序,文畧理畅,互相明发。” (6). 清 代军机处草拟上谕有明发、廷寄之别,有关巡幸、上陵、经筵、蠲赈、及内侍郎以上,外臣总兵、知府以上黜陟调补的谕旨,称为明发,经内阁传抄以次交于部科。参阅 清 梁章鉅 《枢垣记略·规制一》。 垂垂(1) 形容垂下、降下 (2) 渐渐 垂垂老矣 轩然(1) 形容笑的样子 轩然大笑 (2) 高 轩然 * 秃发(1).头发脱落。 宋 沉辽 《寄庆复允中》诗:“坐想故人应见忆,如今秃髮不胜斑。” (2).古族名。据说与 吐蕃 有某种渊源关系,故亦以称 吐蕃 。《旧五代史·外国传二·吐蕃》:“ 吐蕃 ,本 汉 西羌 之地,或云 南凉 秃髮利鹿孤 之后,其子孙以 秃髮 为国号,语讹为 吐蕃 。” 宋 范成大 《海云回按骁骑于城北原时有吐番出没大渡河上》诗:“牙门列校俱剽鋭,檄与河边 秃髮 知。” 儒冠(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