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叔宜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彭汝砺 |
释义 | 送叔宜原文地近梅开早,溪深柳放迟。 可怜春到处,恰值汝归时。 衰晚疲奔走,羁栖恨别离。 祇因明夜梦,千里亦相随。 诗词问答问:送叔宜的作者是谁?答:彭汝砺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参考注释可怜(1) 值得怜悯 露出一副可怜相 (2) 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可怜的家产 到处各处;处处 陪客人到处参观 到处找他 衰晚犹暮年。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盖年向衰晚,风波屡涉,不自知止,祸亦未涯,此诚惧於中矣。”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癸卯中秋作》词:“衰晚笔无力,谁伴赋 黄楼 ?” 奔走(1) 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 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永之人争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很快地走;急行 羁栖亦作“羇栖”。淹留他乡。 唐 杜甫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诗:“消渴游 江 汉 ,羇栖尚甲兵。” 金 元好问 《得侄抟信》诗之一:“隔阔家仍远,羈栖食更艰。” 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 中国 之边境苦无人以实之,而忍听吾民之逼迫羈栖,飃零海外。” 别离(1) 离别;分离 别离家乡,踏上征途 心知长别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商人重利轻别离。——唐·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2) 》 因明亦称“因明论”。古代 印度 五明之一。音译为醯都费陀,意译为因明。“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义为学术。因明即关于逻辑推理的学说,随佛教传入 中国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案达罗国》:“昔佛世尊善权导物,以慈悲心,説因明论,综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来 寂灭,大义泯絶。今者, 陈那菩萨 福智悠远,深达圣旨,因明之论重弘兹日。”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生天上,久远超出因明,内外五明,神明第一。” 章炳麟 《无神论》:“然则神造万物,亦必被造于他,他又被造于他,此因明所谓‘犯无穷过’者。” 千里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相随(1).亦作“ 相隋 ”。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道经》作“相隋”。 (2).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 马烽 《饲养员赵大叔》:“说完,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