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杂诗·其一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朱纯 |
释义 | 杂诗·其一原文圣道载六籍,文辞既昭宣。 云何千载下,坐使聚讼纷。 斲轮应心手,解牛奏砉然。 傍观徒骇愕,至妙在不传。 诗词问答问:杂诗·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朱纯 注释1.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七十七 参考注释圣道(1).圣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汉 扬雄 《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 颜子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经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諦”与“八正道”的合称。《成实论·四无畏品》:“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浄土。” 宋 陆游 《自警》诗:“圣道功殊浅,尘缘习未除。”参见“ 八正道 ”。 六籍(1).即六经。《文选·班固<东都赋>》:“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 李善 注:“六籍,六经也。”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十:“如何絶世下,六籍无一亲。” 明 张煌言 《陈文生未焚草序》:“ 祖龙 一炬,六籍烟飞,然博士掌故,犹未焚也。” 清 龚自珍 《送夏进士序》:“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 (2).佛教著作《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圆觉经》、《楞严经》,号称禅家六籍。 文辞(1).言词动听的辞令。《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晋 为伯, 郑 入 陈 ,非文辞不为功。”《战国策·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韩诗外传》卷十:“故使者必矜文辞,喻诚信,明气志,解结申屈,然后可使也。” (2).亦作“ 文词 ”。文章。《史记·伯夷列传》:“余以所闻 由 光 义至高,其文辞不可概见,何哉?”《史记·儒林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 申公 对,默然。”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辞超卓,四座嘆之。” 宋 司马光 《贤良策问》:“国家比下詔书,以延天下豪俊之士,待之以不次之位,岂特以学问之富贵为贤良,文辞之丽为方正邪?”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文词稍胜者即号才人,音律极精者终为艺士。”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 节性 ( 王符 )、 公理 ( 仲长统 )虽文辞斐然,然止于政论。” 昭宣明宣。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降俊明以镜鑑,廻风猷以昭宣。”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序》:“忠孝节义神明也,有不昭宣,是神明之冥顽不灵也。” 云何(1).为何,为什么。《诗·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 宋 范成大 《嘲峡石》诗:“云何清淑气,孕此诡譎跡?” (2).如何;怎么办;怎么样。《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后汉书·班勇传》:“今立副校尉,何以为便?又置长吏屯 楼兰 ,利害云何?”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心通岂復问云何,印可聊须答如是。”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上面并无题字,不知宣传者于意云何。” 千载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聚讼众说纷纭,久无定论。《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旁,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宋 岳珂 《愧郯录·告谥祖庙》:“盖有 唐 已定之制,有司屡请迄六世而后克从。以是知议礼聚讼,岂不难哉。”《明史·历志一》:“是时言历者四家,《大统》、《回回》之外,别立 西洋 为西局, 文魁 为东局,言人人殊,纷若聚讼焉。” 李大钊 《厌世心与自觉心》:“国家善恶之辨,古今学者,纷纷聚讼。” 斲轮亦作“斵轮”。1.斫木制造车轮。《庄子·天道》:“ 轮扁 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斵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轮。’” 宋 黄庭坚 《次韵吉老十小诗》:“学似斵轮 扁 ,诗如 饭颗山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降及 春秋 ,植杖之叟,耦耕之夫,贩牛之商,斲轮之工,散见於传记诸书,犹往往不絶。” (2).借指经验丰富、水平高超。 宋 范成大 《寄题王仲显读书楼》诗:“人云太痴絶,我自斲轮妙。” 清 顾绍敏 《秋日感怀》诗之三:“ 中郎 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 (3).指经验丰富、水平高超的人。 明 徐渭 《注<参同契>序》:“援笔於既悟之后则可,牵文於未悟之前则不可。不然,搏控糟粕,希不见誚斵轮矣。”参见“ 斲轮手 ”。 应心(1).随心所欲。语出《庄子·天道》:“﹝ 轮扁 ﹞斲轮……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 晋 张华 《励志》诗:“末伎之妙,动物应心。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唐 方干 《嘉兴县内池阁》诗:“指画应心成,周迴气象清。” (2).符合心意,称心。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爷,这个正叫做没头公事,便要问时怕也难应心么。” 孙犁 《白洋淀纪事·走出以后》:“她母亲就把女儿送过婆家去……但那婆家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 砉然(1).象声词。常用以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庄子·养生主》:“砉然嚮然,奏刀騞然。”《北史·魏收传》:“斯盖厚栋不橈,游刃砉然。”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齐州民》:“﹝ 刘十郎 ﹞与妻佣舂以自给,忽一宵舂未竟,其杵砉然有声,视之,已中折矣。”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皇上友爱天深,痛毒兼至。砉然一叫,声泪俱咽。”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正趦趄间,忽闻邻近之屋门砉然已闢,左右二人挟予而入。” (2).超脱流俗貌。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 辛敬之 ﹞平生不为科举计,且未尝至京师,砉然中州一逸士也。” (3).恍然大悟的样子。 清 龚自珍 《夜坐》诗:“万一禪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清 龚自珍 《最录<三千有门颂>》:“壬辰岁,得此书于 龙泉寺 ,思之七昼夜,乃砉然破。”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为时既久,精神沦亡,逮蒙新力一击,即砉然冰泮。” (4).分明貌。 章炳麟 《訄书·徵七略》:“略者,封畛之正名。《传》曰:天子经略,所以标别群书之际,其名实砉然。” 章炳麟 《答铁铮》:“然所以维持道德者,纯在依自,不在依他,则已砉然可见。” 傍观(1).在近旁观看。《史记·滑稽列传》:“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 曰:‘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復投三老 河 中。 西门豹 簪笔磬折,嚮 河 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2).指局外人从旁观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昔 刘文饶 不忍,駡奴为畜产。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有指名为豚犊者。有识傍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累朝銓定,故是周详,何所为疑,不为申列?” 骇愕亦作“駴愕”。惊讶,惊愕。《晋书·赵王伦传》:“初与富室儿於城西贩马,百姓忽闻其尚主,莫不骇愕。”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秦九韶》:“父方宴客,忽有弹丸出父后,众宾骇愕,莫知其由。”《明史·杨嗣昌传》:“ 嗣昌 駴愕,疑左右皆贼。” 叶圣陶 《城中·在民间》:“听众觉得这个话很突兀,都用骇愕的眼光看着她。” 不传不移动。《礼记·内则》:“父母舅姑之衣、衾、簟、蓆、枕、几不传。” 郑玄 注:“传,移也。” 不传习。《史记·五帝纪论》:“ 孔子 所传 宰予 问《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传。” 司马贞 索隐:“二者皆非正经,故 汉 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多不传学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