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寄德邵·其一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李正民 |
释义 | 寄德邵·其一原文蹑屩担簦又徙居,未能慷慨赋归与。 浯溪难继中兴颂,西塞重寻渔父书。 故国山川怀望切,在廷知旧记怜疏。 不须更论升沉事,钟釜年年粟有馀。 诗词问答问:寄德邵·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李正民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参考注释蹑屩担簦同“ 躡蹻檐簦 ”。1. 明 宋濂 《太上清正一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序》:“公皆躡屩担簦,往拜其坐下。” 清 谈迁 《北游录·纪文·上太仆曹秋壑书》:“而向且未即前者,自分躡屩担簦之贱,瀆及左右。” (2).指身分、地位低下。 徙居迁居。 汉 焦赣 《易林·大有之颐》:“大盖治床,南归羖羊,长伯为我,多得牛马,利於徙居。” 唐 牛僧孺 《张佐》:“徙居 鹤鸣山 下,草堂三间,户外駢植花竹,泉石縈绕。”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刘孝廉》:“又从幸 濼阳 。一日踉蹌至宫门,请上速徙居高处,以避水厄。” 慷慨(1)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慷慨就义 (2) 大方;不吝啬 慷慨解囊 赋归《论语·公冶长》:“子在 陈 曰:‘归与,归与!’”后因以“赋归”表示告归,辞官归里。 宋 朱熹 《宿密庵分韵赋诗得衣字》:“明朝驛骑黄尘里,莫待迷涂始赋归。” 明 宋濂 《送许时用还越中序》:“ 濂 窃自念时用英俊士,此行何所不至,鸞臺凤阁将以次而升,何日能赋归?”亦作“ 赋归歟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而翁南下赋归歟,值我新婚北上初。” 浯溪(1).溪水名。在 湖南省 祁阳县 西南。 唐 诗人 元结 卜居于此,筑台建亭,台曰 峿台 ,亭曰 吾亭 ,与 浯溪 并称“三吾”。 唐 元结 《浯溪铭》序:“ 浯溪 在 湘水 之南,北匯于 湘 ,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自命曰 浯溪 。” 宋 张孝祥 《水龙吟·过浯溪》词:“生平只説 浯溪 ,斜阳唤我归船繫。” 清 钱谦益 《<吕季臣诗>序》:“ 浯溪 之士游於吾门者十餘人,皆怀文抱质,有 邹 鲁 儒学之风。” (2).借指形胜之地。 清 陈维崧 《念奴娇》词:“我与浯溪曾有约,采入文抄篇幅。” 中兴颂(1).指 汉 刘苍 所作《光武受命中兴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 明帝 )以所作《光武本纪》示 苍 , 苍 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 (2).泛指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诗文。 唐 司空图 《漫题》诗:“经乱年年厌别离,歌声喜似太平时。词臣更有《中兴颂》,磨取 莲峯 便作碑。” 西塞山名。在 浙江省 湖州市 西南。 唐 张志和 《渔歌子》词:“ 西塞 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渔父见而问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故国(1) 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2) 祖国,本国 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生活习惯基本上保持故国的一套 (3) 故乡,家乡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唐· 杜甫《上白帝城诗》 (4) 旧都。南宋时指汴京 (5) 指旧地;古战场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川山岳、江河 祖国壮丽的山川 怀望怀念,想望。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吾辈所怀望之 章先生 ,今幸使吾辈望见颜色,已与吾辈以莫大之愉快。” 在廷(1).《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又《礼记·经解》:“天子者……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后以“在廷”指朝廷。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私撰於一室与入告於在廷,其势固殊,非独所遭有幸有不幸也。” (2).指在朝者,即朝臣。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横金三纪,未佩随身之鱼;赐带万钉,改观在廷之目。” 知旧知交旧友。《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彧 及 攸 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餘财。”《宋书·颜延之传》:“﹝ 延之 ﹞又好骑马,遨游里巷,遇知旧輒据鞍索酒,得酒必頽然自得。” 唐 薛能 《雨霁宿望喜驿》诗:“閒想更逢知旧否,馆前杨柳种初成。” 章炳麟 《八月十五夜咏怀》:“知旧半凋落,忍此同倾輈。” 记怜记念和怜爱。 宋 陆佃 《谢赐生日礼物表》:“敢意记怜,曲加庆賚。” 宋 毕仲游 《与王观文书》:“比因岁节上状,伏蒙记怜,还示庆问下情,感仰至今。” 不须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升沉(1).升谓升进,沉谓黜退。指仕宦之升降进退。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惩戒》:“始, 仁轨 既官达,其弟 仁相 在乡曲,昇沉不同,遂搆嫌恨,与 轨 别籍。” (2).指升进与黜退者。 前蜀 杜光庭 《兴州王承休特进为母修黄箓斋词》:“神功救物,无遗动植之中;惠力宣恩,普及昇沉之内。” (3).泛指世事之盛衰得失。 唐 牛僧孺 《席上赠刘梦得》诗:“休论世上昇沉事,且鬭樽前见在身。” 宋 杨万里 《又和木犀初发呈张功夫》之一:“掇取仙山入 京 洛 ,不妨冷眼看昇沉。” (1).升降。旧时谓仕途得失进退。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升沉应已定,不必问 君平 。”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三:“何自閒人无籍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后来许多年少的门生,贤愚不等,升沉不一。” 清 王愈扩 《周亮工先生小传》:“所至有政声,不以升沉介意。” (2).升降。谓际遇的幸与不幸。 唐 元稹 《寄乐天》诗:“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 雷 陈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郑硕道 在此,某与之却是同年,与梦中所闻畧无少异,则出处升沉,动静语默,悉皆前定也。” 鲁迅 《彷徨·孤独者》:“但是世事升沉无定,失意人也不会长是失意人,所以他也就很少长久的朋友。” (3).升降。高低上下。 清 曹寅 《发横林未到锡山六十里示同舍》诗:“冥鸿沙鸟极升沉,画舫青帘共盍簪。” (4).升降。价钱的涨落。 茅盾 《子夜》十一:“有人拿着小本子和铅笔,仰起了脸抄录‘牌子’上的票价升沉录。” (5).升降。谓时代的变迁与推移。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而且时代的升沉,也不是月旦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6).褒贬。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凡宴谈会集间,诸公皆以分别流品、升沉人物为事。” 指仕宦的升降进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科道陞州府》:“要依上登极恩詔,一体擢用。此诸官他日敭歷陞沉,俱不可考。”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