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道服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王禹偁 |
释义 | 道服原文楮冠布褐皂纱巾,曾忝西垣寓直人。此际暂披因假日,如今长着见闲身。 濯缨未识三湘水,漉酒空经六里春。 不为行香着朝服,贰车谁信旧词臣。 诗词问答问:道服的作者是谁?答:王禹偁 参考注释楮冠以楮树皮所制之冠。多为贫士、隐士所用。《韩诗外传》卷一:“ 子贡 乘肥马、衣轻裘,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而往见之。 原宪 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絶,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宋 陆游 《杂题》诗:“三生元是出家人,一念差来堕荐绅。二寸楮冠双草屨,天公还我水云身。” 布褐(1) 粗布衣服 (2) 借指平民 皂纱亦作“皁纱”。黑色的纱。《晋书·舆服志》:“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絳缘中衣。”《北史·周纪下·高祖》:“甲戌,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 宋 王禹偁 《道服》诗:“楮符布褐皁纱巾,曾奉西垣寓直人。”《金史·舆服志下》:“年老者以皁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鈿於上,谓之玉逍遥。”《水浒传》第八回:“当时 董超 便和酒保径到阁儿内看时,见坐着一个人,头戴顶万字头巾,身穿领皂纱背子。” 西垣(1).犹西城。《南史·齐纪上·高帝》:“帝方解衣高卧,以安众心,乃索 * 幡,登西垣。” (2). 唐 宋 时中书省的别称。因设于宫中西掖,故称。 唐 韦应物 《和张舍人夜值中书寄吏部刘员外》:“西垣草詔罢,南宫忆上才。” 宋 苏轼 《谢中书舍人表》:“西垣视草,復玷近班。” 寓直寄宿于别的署衙当值。后泛称夜间于官署值班。 晋 潘岳 《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賁中郎将,寓直於散骑之省。”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中:“‘寓直’二字,出於 潘岳 之为武賁中郎将。 晋 朝未有将校省,故寄直散骑省。”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寓直光辉重,乘秋藻翰扬。” 此际此时,这时候。 宋 秦观 《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生平絶少皱眉时,此际偏教愁絶。”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我们到了那个时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还有什么好处呢!咱家想到此际,把做官的念头丢了,只想把我们的同种救出苦海。” 假日假期,或指休假的日子 如今在这些日子里;现在,当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咱们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 闲身亦作“闲身”。古代指没有官职的身躯。 唐 牟融 《题道院壁》诗:“若使凡缘终可脱,也应从此度閒身。”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上·林乔》:“斗州无顿闲身处,时向梅花走一遭。” 明 文徵明 《除夕》诗之二:“未妨去国还飘泊,已把閒身等白云。” 濯缨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体絶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 韦庄 《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 尧 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 湘水即 湘江 。 汉 东方朔 《七谏·哀命》:“测 汨罗 之 湘水 兮,知时固而不反。”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永负 汉 庭哭,遥怜 湘水 魂。” 鲁迅 《湘灵歌》:“昔闻 湘水 碧如染,今闻 湘水 胭脂痕。” 漉酒滤酒。《南史·隐逸传上·陶潜》:“郡将候 潜 ,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著之。” 明 王世贞 《瞻美弟授太医院幕职同归至江口而别占一歌为赠》:“有冠不必挂神武,留作漉酒归 江 东。” 不为(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行香(1).古代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始于 南北朝 。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 唐 以后则斋主持香炉巡行道场,或仪导以出街。《南史·王僧达传》:“先是, 何尚之 致仕,復膺朝命,於宅设八关斋,大集朝士,自行香。” 唐 张籍 《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忌日,两京大寺各二,以散斋僧尼。文武五品已上,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而退。”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行香起於 后魏 及 江 左 齐 梁 间。每燃香燻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 唐 初因之。 文宗 朝, 崔蠡 奏设斋行香,事无经据,乃罢。 宣宗 復释教,行其仪。 朱梁 开国,大明节百官行香祝寿。 石晋 天禧 中, 竇正固 奉国忌行香,宰臣跪炉,百官立班,仍饭僧百人,即为规式。国朝至今因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日,爱子 王雱 病疽而死, 荆公 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设七七四十九日斋醮,荐度亡灵。 荆公 亲自行香拜表。”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二:“僧道法事有行香。 姚宽 《西溪丛语》谓起于 后魏 及 江 左 齐 梁 间,初以香末散行为行香。 唐 以后则斋主持香鑪巡行坛中及街市,至今皆然。案释氏《贤愚经》:‘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此香末散行之行香也。《唐会要》:‘ 开成 五年四月,中书门下奏天下州府每年常设降诞斋,行香后令以素食宴乐。’此持鑪巡行之行香也。”《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吃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懺,行香放灯,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闹了三昼夜,方纔散了。”《红楼梦》第一○二回:“三位法官行香取水毕,然后擂起法鼓。” 克非 《春潮急》三三:“‘走快点哇!’妻子掉的太远,他停下来催促,‘又不是在“行香”!’” (2). 明 清 时官吏每至朔望入庙焚香叩拜,或新官赴任后举行入庙焚香仪式,均称行香。《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行香讲书已过,便张告示,先考府学及 天台 、 临海 两县。”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行香》:“外省文武官每朔望向文武庙行香……朔望朝拜亦是旧制,而与行香为两事。 王棠 《知新録》谓 洪武 十七年詔,朔望日郡县官以下诣学行香,则朔望朝拜及行香并为一事,乃 洪武 制。”《中国现在记》第五回:“不多几日,早到了 黄梅县 地界,早有书差办下一座公馆,看了九月十四辰时接印。一切行香、巡城、放告,都是照例公事,不在话下。” 朝服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 贰车(1).副车。《礼记·少仪》:“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 郑玄 注:“贰车、佐车,皆副车也。朝祀之副曰贰,戎猎之副曰佐。”《左传·哀公二十年》:“ 公南楚 驂乘,使 华寅 乘贰车。” 杜预 注:“公副车。”《国语·鲁语下》:“大夫有贰车,备承事也。” 韦昭 注:“贰,副也。” (2).喻指副职。 宋 苏轼 《与姜唐佐秀才书》之六:“此怀甚惘惘,因见贰车,略道下恳。” 宋 文同 《回汉州四县官启》:“寻蒙詔章,许倅郡事,冒据贰车之委,慙当联邑之先。” 元 王恽 《江城子·为张同知寿》词:“争遣翱翔,犹是贰车。权满泛一杯添寿酒,悬斗印,看他年。” 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唐 刘禹锡 《江令宅》诗:“ 南朝 词臣 北朝 客,归来唯见 秦淮 碧。” 明 徐光启 《疏辩》:“以翰林而兼 河南道 ,从来无此官衔;以词臣而出典兵,从来无此职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所谓国家的柱石,也常是柔媚的词臣,我们在 南朝 的几个末代时,可以找出这实例。”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