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次迟韵示陈天倪秀才侄孙元老主簿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苏辙 |
释义 | 原文茅檐有佳客,肃肃清风兴。吾孙成均来,左右皆良朋。 为怜众兄弟,将冠未有称。 条枚失熂燎,中林化薪蒸。 老夫方苦贫,不办酒如渑。 夏田已失麦,种豆喜多蝇。 何以待君子,箪瓢容一升。 君来岂非误,门庭冷如冰。 诗词问答问:《次迟韵示陈天倪秀才侄孙元老主簿》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参考注释茅檐茅,指盖屋的草;檐,本是房檐。茅檐指茅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佳客嘉宾;贵客。 南朝 梁 沉约 《华阳先生登楼不复下赠呈诗》:“衔书必青鸟,佳客信龙鑣。” 唐 杜甫 《宾至》诗:“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宋 王安石 《石竹花》诗之一:“已向美人衣上绣,更留佳客赋嬋娟。” 清 陈梦雷 《友人问疾》诗:“支离卧病空斋里,佳客来过强作欢。” 肃肃(1).恭敬貌。《诗·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毛 传:“肃肃,敬也。” 汉 扬雄 《河东赋》:“穆穆肃肃,蹲蹲如也。” 明 方孝孺 《郊祀颂》:“斋于祠宫,盛服儼恪,肃肃于动,栗栗于言,上帝在兹,敢有弗虔。” (2).严正貌。《诗·小雅·黍苗》:“肃肃 谢 功, 召伯 营之。” 郑玄 笺:“肃肃,严正之貌。” 汉 班固 《十八侯铭·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肃肃御史,以武以文,相 赵 距 吕 ,志安君身。”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 贞观 之末,有 昭庆 * 师,魁岸堂堂,威仪肃肃。” 清 龚自珍 《题鹭津上人书册》诗:“气庄志定欬肃肃,笔冲墨粹神亭亭。” (3).疾速貌。《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毛 传:“肃肃,疾貌。” 汉 秦嘉 《留郡赠妇》诗之三:“肃肃僕夫征,鏘鏘扬和铃。” 唐 杜甫 《喜晴》诗:“出廓眺西郊,肃肃春增华。” 赵朴初 《南京访梅园新村》诗:“晨征肃肃访 梅园 ,犹有梅花着意妍。” (4).形容网目细密。《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马瑞辰 通释:“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 闻一多 《古典新义·诗经新义五》:“肃当读为缩,缩犹密也……《诗》‘肃肃’,即‘缩缩’、‘数数’,网目细密之貌也。” (5).阴沉;萧瑟;清冷。《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晋 潘岳 《寡妇赋》:“墓门兮肃肃,脩陇兮峩峩。” 宋 范成大 《寒夜》诗:“肃肃月浸树,满庭穠李花。” 清 魏源 《中四明山》诗之二:“肃肃空明气,时与诸天遇。” (6).清幽;静谧。 汉 张衡 《思玄赋》:“出 紫宫 之肃肃兮,集 大微 之閬閬。” 唐 沉佺期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夫人阁》之二:“肃肃槐庭午,沉沉玉漏稀。” (7).象声词。鸟羽、虫翅的振动声。《诗·小雅·鸿雁》:“鸿鴈于飞,肃肃其羽。” 毛 传:“肃肃,羽声也。”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螿啼。” 唐 畅当 《自平阳馆赴郡》诗:“溶溶山雾披,肃肃沙鷺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鳶肃肃展翼,似鶼鶼之鸟,比翼而飞。” (8).象声词。风声。《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南崖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 宋 苏轼 《寿星院寒碧轩》诗:“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清 孙枝蔚 《乌夜啼》诗:“北风肃肃雁不至,残灯欲灭还復燃。” (9).象声词。泛指其它声音。 唐 杜甫 《春远》诗:“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明 徐祯卿 《杂谣》:“狗觫觫,鸡鸣飞上屋,风吹门前草肃肃。” 清 梁廷枏 《夷氛闻记》:“火箭巨弹,自下上者,肃肃过耳畔, 芳 谈笑自若。” 清风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成均(1).古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郑玄 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2).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齿於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宾客。”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 泉山 门下相知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莫葆斋》:“ 莫葆斋 晋 , 浙江 仁和 人。少入成均, 法时帆 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左右(1) ∶左和右两方面 主席台左右,红旗迎风飘扬 (2) 附近;两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身边 在帝左右 (4) 近臣;随从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帅左右登牙城拒战。——《资治通鉴·唐纪》 左右拥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史记》 (6) 反正 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在六点或六点左右到的家 断断续续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动为她所左右 (9) 身边办事的人,侍从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良朋好友。《诗·小雅·常棣》:“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一:“ 沉 宋 裁辞矜变律, 王 杨 落笔得良朋。”《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续范亭 《登高望林老叶参谋长不至》诗:“闻道 延安 多集会,良朋不至秋风来。” 兄弟(1) (2) 专指弟弟 (3) 男子自称 未有没有 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未有以应。 吾尚未有子。——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城门未有烧脱。——《广东军务记》 条枚枝干。《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朱熹 集传:“枝曰条,榦曰枚。” 唐 钱起 《南溪春耕》诗:“荷蓑趣南逕,戴胜鸣条枚。” 宋 葛立方 《满庭芳·探梅》词:“见琼英一点,小占条枚。” 清 赵翼 《落皮树》诗:“凌霄抽条枚,浥露透槎枿。” 郭沫若 《苏联游记·乌兹别克纪行》:“隙地多种水扬,目的在伐取其条枚,以为葡萄支柱。” 熂燎纵火焚烧野草。《诗·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汉 郑玄 笺:“柞棫之所以茂盛者,乃人熂燎,除其旁草,养治之使无害也。” 宋 苏辙 《次迟韵示陈天倪秀才侄孙元老主簿》:“条枚失熂燎,中林化薪蒸。” 中林林野。《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毛 传:“中林,林中。” 马瑞辰 通释:“《尔雅》:‘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中林犹云中野。” 三国 蜀 诸葛亮 《宅铭》:“迹逸中林,神凝巖端。” 唐 白居易 《及第后忆旧山》诗:“偶献《子虚》登上席,却吟《招隐》忆中林。” 明 宋登春 《秋日野望》诗:“听鸟中林性,看云故国心。” 薪蒸薪柴。《周礼·天官·甸师》:“帅其徒以薪蒸役外内饔之事。” 孙诒让 正义:“薪蒸即薪柴也。”《左传·昭公二十年》:“藪之薪蒸,虞候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 唐 薛能 《怀汾上故居》诗:“山头鼓笛阴沉庙,陌上薪蒸突兀车。” 清 顾炎武 《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诗:“薄田遗豆麧,童阜剩薪蒸。” 老夫年老的男子自称 老夫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 不办犹言不能。《宋书·沉攸之传》:“诸人咸谓吾应统之,自卜懦薄,干略不办及卿,今輒相推为统,但当相与戮力尔。”《宋书·孝义传·何子平》:“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饗白粲。” 多蝇苍蝇多。古人认为是豆熟的佳兆。 宋 苏辙 《次迟韵示陈天倪秀才侄孙元老主簿》:“夏田已失麦,种豆喜多蝇。何以待君子,簟瓢容一升。”自注:“俗以多蝇为豆熟之祥。” 何以(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君子(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箪瓢(1).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亦借指饮食。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劲气侵襟袖,簞瓢谢屡设。”《北史·薛辩传》:“ 濬 遗书 謨 曰:‘吾以不造,幼丁艰酷,穷游约处,屡絶簞瓢。’”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五:“簞瓢取自给,此外復奚须?” (2).见“ 簞食瓢饮 ”。 岂非难道不是…?用于反问 岂非咄咄怪事? 门庭(1) 门前的空地;门口和庭院 (2) 指家庭或门第 改换门庭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