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夏日承光殿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夏日承光殿原文太和清晓简魁元,夏日依然返御园。 路顺因之更礼服,驿来便以阅崇轩。 随时勤政宁容忽,应变筹军岂易言。 卫士漫嫌稍久待,非因问景玩高奔。 诗词问答问:夏日承光殿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 2. 御殿后临此更衣适温福军营奏章至即于此批阅并为筹示机宜面授军机大臣传谕邮寄 参考注释太和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清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清晓的微风,略带凉意 魁元在同辈中才华居首位的人;魁首 夏日(1) 夏天 夏日葛衣。——《韩非子·五蠹》 (2) 夏季的太阳 夏日炎炎似火烧 依然照往常,依旧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返御回车返行。 明 何景明 《蹇赋》:“昔予膏车而北騖兮,顾九折而返御。” 顺因顺应;依循。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伏轻卒鋭士以待之,阴遮险阻以备之。” 礼服在庄重的场合或举行仪式时穿的服装,如晚礼服 随时(1) 不论何时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去问他 (2) 指顺应时势 随时以行 勤政勤劳于政事。 晋 成公绥 《贤明颂》:“王用勤政,万国以虔。”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是时 耶律氏 国势已衰,而县令犹知勤政爱民。”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世祖画牛》:“ 章皇 勤政之暇,尤善绘事。” 应变由外力使物体尺寸或形状发生相对变化的现象,常以百分数(%)表示 卫士卫兵 卫士欲止。——《史记·项羽本纪》 卫士仆地。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