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既游东山乘月登舟至曹娥江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喻良能 |
释义 | 既游东山乘月登舟至曹娥江原文虞江波上一帆风,天水澄明夜色空。古体诗成岩影里,新醅酒酌月明中。 吚哑两桨止还作,欸乃数声西复东。 尘滓此时无一点,恍疑身在水晶宫。 诗词问答问:既游东山乘月登舟至曹娥江的作者是谁?答:喻良能 参考注释江波江水;江中波浪。《文选·左思<蜀都赋>》:“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刘逵 注引 谯周 《益州志》:“ 成都 织锦既成,濯於江水。” 宋 朱熹 《次敬夫登定王台韵》:“山色愁无尽,江波去不回。”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虎战龙争二十秋,江波日夜自东流。” 王统照 《遗音》:“江边的风,受了水气的调和,虽是秋末冬初,尚不十分冷冽,有时吹了些树叶子落到江波上,便随着微细的波花,无踪影的流去。” 一帆风满帆风。常喻境地顺利。 唐 吴融 《送知古上人》诗:“振锡纔寻三径草,登船忽掛一帆风。”《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这便是俗语叫做‘一帆风’,又叫做‘鵓鸽子旺边飞’。” 澄明清澈明洁 河水澄明 色空(1).佛教语。“色”与“空”的并称。谓物质的形相及其虚幻的本性。 唐 王维 《谒璇上人》诗序:“色空无碍,不物物也;嘿语无际,不言言也。”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色空两不住,收拾宗风裡。” 靳荣藩 注:“《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2).佛教语。“色即是空”的略语。谓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生,虚幻不实。 唐 白居易 《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诗:“弄沙成佛塔,鏘玉謁王宫。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明 高濂 《玉簪记·投庵》:“皈依法,愿悟着顽空与色空。” 古体诗诗体名。对近体诗而言。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要求对仗,平仄与用韵比较自由。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 唐 杜甫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早作诸侯客,兼工古体诗。”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试观 唐 以来古体诗,多有至千餘言四五百言者; 放翁 古诗,从未有至三百言以外。”参见“ 古风 ”、“ 古诗 ”。 新醅新酿的酒。 唐 白居易 《问刘十九》诗:“緑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宋 陆游 《舍北摇落景物殊佳偶作》诗之五:“东隣膰肉至,一笑举新醅。” 元 曾瑞 《端正好·自序》套曲:“瓮头白酒新醅泼,盌内黄虀坌酱和。” 李光 《深秋薄暮走访秋叶长谈痛饮》诗之二:“遮留旧雨试新醅,不赋秋声话劫灰。” 明中(1).明烛中天。极言首饰之闪烁光华。 汉 王粲 《七释》:“戴明中之羽雀,杂华镊之葳蕤。珥照夜之双璫,焕焴爚以垂暉。” (2).通晓星象历法。中,指中星。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乃命审曲之官,选明中之士,陈圭置臬,瞻星揆地,兴復表门,草创华闕。” 吚哑(1).象声词。形容摩擦碰撞声。 宋 无名氏 《九张机》词之四:“四张机,吚哑声里暗顰眉。” (2).象声词。鸣叫声。 清 徐芳 《义犬记》:“犬向客吚哑,若望救者。” 欸乃象声词。开船的摇橹声 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尘滓(1) 细小的尘灰渣滓 她又不杂一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朱自清《绿》 (2) 比喻世间烦琐的事务 其余桎梏尘滓之中,颠仆名利之下者,岂可备言乎?——《颜氏家训·勉学》 此时这时候。《后汉书·刘玄传》:“﹝ 韩夫人 ﹞輒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此时已经四更天光景了。” 一点(1) 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做一点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 一小时 下午一点 恍疑犹仿佛。《西游记》第二八回:“三四紫巍巍的髭髯,恍疑是那荔枝排芽。”《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孩抱何缘亲见帝?恍疑鬼使与神差。”《瓯北诗话》卷十引 清 查慎行 《渡洞庭湖》诗:“恍疑天四合,长见日当中。” 水晶宫传说中的水下宫殿,为龙王所居住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