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释奠诗应令 |
朝代 | 隋代 |
作者 | 江总 |
释义 | 释奠诗应令原文闲歌有节。合舞惟恭。 阶陈罇篚。 庭列笙镛。 誉宣四学。 业阐三雍。 森沉灵宇。 依稀神纵。 诗词问答问:释奠诗应令的作者是谁?答:江总 参考注释闲歌亦作“间歌”。古时吹笙与歌唱相交替的一种礼制。语出《仪礼·乡饮酒礼》:“乃閒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仪》。”《荀子·乐论》:“閒歌三终,合乐三终。” 唐 归登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请神》:“间歌在堂,万舞在庭。” 有节有节度;有节制。《礼记·檀弓上》:“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唐 李德裕 《欹器赋》:“表人道之隆替,明百事之有节。”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主帅慎进退,出师贵有节。” 张书绅 《正气歌》三:“在 南昌 起义失败的教训里,在 皖南 事变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哪一个革命者不应看到,这一切一切都是由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血和生命写成。” 阶陈台阶与门堂间的通道。 清 恽敬 《新喻县文昌宫碑铭》:“於是筮地得吉于 虎闞山 至圣先师庙之西偏……序夹室阶陈皆备,祀 文昌帝君 。” 笙镛亦作“ 笙庸 ”。古乐器名。镛,大钟。《书·益稷》:“笙鏞以间,鸟兽蹌蹌。” 孔颖达 疏:“吹笙繫鐘,更迭而作。” 孙星衍 注引 郑玄 曰:“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 唐 魏徵 《五郊乐章·赤帝微音》:“博硕斯荐,笙鏞备举。”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一出:“今日这旌善除凶,两阶干羽,六律笙鏞。”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四学(1).指 周 分设于四郊的学校。《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 郑玄 注:“四学,谓 周 四郊之虞庠也。”一说指 周 、 殷 、 夏 、 虞 四代之学。 孔颖达 疏:“天子设四学者,谓设四代之学, 周 学也, 殷 学也, 夏 学也, 虞 学也。” (2).指 南朝 宋 设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学馆。《宋书·隐逸传·雷次宗》:“ 元嘉 十五年,徵 次宗 至京师,开馆於 鸡笼山 ,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 会稽 朱膺之 、 潁川 庾蔚之 ,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 南朝 梁 沉约 《为皇太子谢表》:“不闲三善之训,未习四学之仪。” 三雍亦称“ 三雍宫 ”。 汉 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汉书·河间献王传》:“ 武帝 时, 献王 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詔策所问三十餘事。”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辟雍、明堂、灵臺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后汉书·儒林传上》:“ 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 明帝 即位,亲行其礼。” 唐 张继 《河间献王墓》诗:“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肇建三雍陈礼乐,宫悬考击闻鸣鼉。” 森沉亦作“ 森沉 ”。1.谓林木繁茂幽深。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修竹葳蕤以翳薈,灌木森沉以蒙茂。”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黑松林》:“坛外古松万株,森沉蔽日。” 清 王时翔 《绿意·新绿风雨庵分赋》:“嫩叶柔柯,渐觉森沉,装点更饶幽景。” (2).指幽暗阴沉。 南朝 宋 鲍照 《过铜山掘黄精》诗:“ 铜溪 昼森沉,乳竇夜涓滴。”《云笈七籤》卷一一七:“巨殿森沉,飞甍烜赫。” 郭沫若 《集外·暗无天日的世界》:“大雨倾盆之后,突然阴晦了起来,简直如像森沉的黑夜。” 灵宇(1).祠堂;寺庙。《艺文类聚》卷八七引 汉 蔡邕 《伤故栗赋》:“树遐方之嘉木兮,于灵宇之前庭。”《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眷言灵宇,载怀兴葺。” 刘良 注:“灵宇,寺也。” 宋 钱惟演 《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诗:“闲园露草开三径,灵宇华灯烛九光。” 明 刘基 《步虚词》之一:“太微啟灵宇,紫殿含祥风。” (2).对死者生前居处的美称。 宋 苏轼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芙蓉 仙人(自注: 石曼卿 也。)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 依稀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 依稀掩映。——清· 林觉民《与妻书》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