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高念东先生予告还山五首·其四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王士祯 |
释义 | 原文暮游碧玉阆风颠,朝过扶桑近日边。 戏弄东王与西母,神芝行处满琼田。 诗词问答问:《送高念东先生予告还山五首·其四》的作者是谁?答:王士祯 注释1.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渔洋山人精华录卷九 参考注释碧玉一种不透明隐晶质石英,常见有几种颜色(如红色、褐色、绿色、黄色) 风颠疯癫。 唐 寒山 《诗》之二二○:“时人见 寒山 ,各谓是风颠。”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四折:“諕的他对面无言,有似风颠。”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是其叙述,已极支离,,虽未必教导之伪辞,要不过风颠之譫语。” 扶桑(1) 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 (2) 神话中的树木名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笺疏:“扶当为榑。《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左思《吴都赋》 (4) 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扶又若荠。——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鲁迅《送增田君归国》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郭沫若《沁园春》 近日近来;刚过去的数日内 近日士大夫家。——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戏弄耍弄;捉弄 不愿为此受戏弄 以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王(1). 春秋 时 周敬王 的别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周 之亡也,其三川震。今 西王 之大臣亦震,天弃之矣。 东王 必大克。” 杜预 注:“ 子朝 在 王城 ,故谓 西王 。 敬王 居 狄泉 ,在 王城 之东,故曰 东王 。” (2).指仙人 东王公 。 三国 魏 曹植 《登台赋》:“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於 东王 。” 唐 李贺 《马诗》之七:“ 西母 酒将阑, 东王 饭已乾。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六七:“电笑何妨再一回,忽逢 玉女 諫书来。 东王 万八千驍尽,为报投壶乏箭材。”参见“ 东王公 ”。 (3). 太平天囯 杨秀清 的封号。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 天王 降旨詔众官曰:‘尔为官者,须知尔 东王 所言,即是天父所言也,尔等皆当欣遵。’” 清 张汉 《鄂城纪事诗》之十九:“忽闻街上击铜鉦,令出 东王 耳共倾。” 西母(1). 西王母 。 晋 傅玄 《正都赋》:“ 东父 翳青盖而遐望, 西母 使三足之灵禽。” 唐 李贺 《马诗》之七:“ 西母 酒将阑, 东王 饭已乾。” 宋 张元干 《好事近》词:“ 西母 醉中微笑,看蟠桃初结。”参见“ 西王母 ”。 (2).指 清 慈禧太后 。俗称 西太后 。 清 黄遵宪 《感事》诗:“传书信口訶 西母 ,改制称尊託素王。” 神芝即灵芝。《汉书·王莽传上》:“甘露降,神芝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为车马之形,中芝为人形,下芝为六畜形。” 唐 沉亚之 《上李谏议书》:“祥禽之类凡羽而混之,神芝之类腐菌而混之。” 清 许鸿磐 《三钗梦北曲》第一折:“那灵石之阴,生有五色神芝,常受灵石荫庇。” 行处(1).随处;到处。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元 汤式 《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香行处有,綵笔生花梦境熟。” 清 孙枝蔚 《雨》诗:“浮生怜物态,行处触长吟。” (2).走过的地方。 前蜀 韦庄 《叹落花》诗:“ 西子 去时遗笑靨, 谢娥 行处落金鈿。” 琼田(1).传说中能生灵草的田。《十洲记·祖洲》:“ 鬼谷 先生云:‘此草是 东海 祖洲 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 北周 庾信 《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胡香四两,嗟西域之使稀;灵草一枝,恨琼田之路絶。” 唐 顾况 《朝上清歌》:“琼田瑶草,寿无涯些。” 清 朱瑄 《祖龙引》:“琼田倘致长生草,眼见诸侯尽入 关 。” (2).传说中种玉之田。 宋 朱熹 《公济惠山蔬四种并以佳篇来贶因次其韵·芹》:“琼田何日种,玉本一时生。”参见“ 玉田 ”。 (3).形容莹洁如玉的江湖、田野。 南朝 陈 张正见 《咏雪应衡阳王教》:“九冬飘远雪,六出表丰年。 睢阳 生玉树, 云梦 起琼田。” 宋 欧阳修 《沧浪亭》诗:“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浄铺琼田。” 元 尹廷高 《次韵兰室玉皇阁观雪》:“大千世界天花坠,百万人家玉色同。极目不知云尽处,琼田遥接海门东。” 清 纳兰性德 《玉泉十二韵》:“蛟龙蟠翠岛,雁鶩起琼田。”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