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中秋次韵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章甫 |
释义 | 中秋次韵原文秋浦堂前有清集,久客思家泪痕湿。连年客里作中秋,今岁还家又无及。 山中茅屋冷如水,应念征尘何日洗。 边鸿也解寄归音,旅燕亦能辞故垒。 滔滔四海知音谁,公家公子岁寒期。 殷勤为我拨新酿,暖热向我哦好诗。 我生志愿良自足,肯向天涯长碌碌。 愿君腰金佩鸣玉,从我羹藜饭脱粟。 秋风舟子两相催,侧帽长吟归去来。 开帆转柁清溪口,还山要趁重阳酒。 诗词问答问:中秋次韵的作者是谁?答:章甫 参考注释秋浦秋日的水滨。 唐 张九龄 《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唐 李贺 《蜀国弦》诗:“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堂前(1).正房前面。 汉 无名氏 《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榆柳荫后簷,桃李罗堂前。” 唐 杜甫 《又呈吴郎》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2).正厅。 唐 朱庆馀 《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翠莲 ﹞泡了一盘茶,托至堂前,摆下椅子,走到公婆面前,道:‘请公公、婆婆堂前吃茶。’”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羿 又在房里转了几个圈子,走到堂前,坐下,仰头看着对面壁上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 (3).代指母亲。《宋史·列女传·陈堂前》:“ 陈堂前 , 汉州 雒县 王氏 女,节操行义为乡人所敬,但呼曰堂前,犹私家尊其母也。” 清集犹雅集。 明 张昱 有《如此江山清集同王仲玉陆进之吕世臣作》诗。 客思客中游子的思绪。 唐 陈子昂 《白帝城怀古》诗:“古木生云际,孤帆出雾中。 川 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祸乱天心厌,流离客思伤。” 元 贡性之 《题画》诗:“一江春水晚微茫,醉倚篷窗客思长。” 明 胡其毅 《送洪仲闇还霍丘﹞》诗:“昨夜消息来,山乡寇为难。客思已无端,寸心不知乱。” 泪痕眼泪留下的痕迹 满脸泪痕 连年连续许多年同一种情况 连年兵荒马乱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客里故人尊酒别,天涯游子弊裘寒。” 宋 刘一止 《洞仙歌·梅》词:“行人怨,角声吹老,叹客里,经春又三年。” 元 姚燧 《次韵时中》:“ 淮南 数日将寒食,客里三春尚腊衣。”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贫中聚散思亲串,客里行藏感岁华。”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 会中秋。——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今岁指今年 今岁是个丰收年 还家(1).回家。《后汉书·臧洪传》:“ 中平 末,弃官还家,太守 张超 请为功曹。”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行至 汴梁 中牟 地方,有个族人在那里做主簿,打点去与他寻些盘费还家。” (2).归还农家。 陈残云 《南大门风光·河畔飘起红旗》:“土改的锣鼓声,和贫苦农民‘土改还家’的欢笑声,震荡了 深圳 南岸劳苦者的心声,有些人回到家乡,分到了土地,安居乐业搞生产。”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咱们挖地主财宝是要咱们的血汗帐,是财宝还家。” (3).指把农作物收获回来。 刘澍德 《拔旗》:“附带还有一条:注意不要抛撒,保证颗粒还家。” 无及没时间,来不及 悔恨无及 茅屋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征尘远行中身上沾染上的尘土 满是征尘的衣襟 何日哪一天;什么时候。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又吟曰:‘儂别去,泪双流,使我揉断离肠何日休。’” 刘大白 《各各作工》诗:“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么财东,什么雇佣,一样的人,阶级重重!无人不工,何日成功!” 旅燕归燕。燕为候鸟,故云。 元 郝经 《镜薌亭》诗:“槛外流鶯仍语巧,梁间旅燕又巢新。” 故垒古代的堡垒;旧堡垒。《晋书·李矩传》:“ 刘聪 遣从弟 畅 步骑三万讨 矩 ,屯於 韩王 故垒。” 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诗:“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清 方文 《赠马嘉甫》诗:“故垒那能巢玉燕,明珠犹自握灵蛇。”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过渡时代之中国》:“其一老朽者流,死守故垒,为过渡之大敌。” 滔滔(1) 形容大水奔流貌 白浪滔滔 (2) 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连续不断 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 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平型关,…。—— 周立波《悼田守尧同志》 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楚辞·东方朔·七谏》 (3) 盛大;普遍 天下滔滔,知我者希。——《新唐书》 况且老荆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茅盾《路》 (4) 和暖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楚辞·九章》 四海(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知音(1) 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 (2) 后来用知音称知己,能赏识的人 (3) 知心朋友 家公(1).一家之男主人。多指丈夫。《庄子·寓言》:“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櫛。” 成玄英 疏:“家公,主人公也。” 汉 焦赣 《易林·剥之涣》:“坐争立讼,纷纷匆匆,卒成祸乱,灾及家公。”《水浒传》第二十回:“昨 * 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个 阎婆 无钱津送,停尸在家。” (2).对别人称说自己的父亲。《后汉书·王丹传》:“时大司徒 侯霸 欲与交友,及 丹 被徵,遣子 昱 候於道。 昱 迎拜车下, 丹 下答之。 昱 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晋书·山简传》:“ 简 字 季伦 ,性温雅,有父风,年二十餘, 涛 不之知也。 简 叹曰:‘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南史·宋庐陵孝献王义真传》:“至 青泥 ,大败, 义真 独逃草中。中兵参军 段宏 单骑追寻, 义真 识其声,曰:‘君非 段中兵 邪?身在此。行矣,必不两全,可刎身头以南,使家公望絶。’” (3).对人称说自己的祖父、外祖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昔 侯霸 之子孙称其祖父曰家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河 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 江 南田里间亦言之。” (4).称呼对方的父亲。犹令尊。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司徒梁国盛允》:“司徒 梁国 盛允 ,字 子翩 ,为议郎,慕 孟博 之德,贪树於有礼,谓 孟博 :‘家公区区,欲辟大臣,宜令邑人廉荐之。’”《孔丛子·执节》:“ 申叔 问 子顺 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既论之矣。今子易之,是非焉在。’”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余捉蟋蟀,汝奋臂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清· 袁枚《祭妹文》 殷勤(1) 情意深厚 鞠养殷情 致殷勤之意。——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热情周到 殷勤的服务员 (3) 勤奋 殷勤小心 (4) 礼物 日后致殷勤 为我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新酿新酿造的酒。 前蜀 韦庄 《对雨独酌》诗:“榴花新酿緑於苔,对雨閒倾满满杯。”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壮怀消尽便成衰,新酿三年即旧醅。” 庞树柏 《偕陈伯弢丈游破山寺三峰寺》诗:“松间午饭香,瓮头新酿熟。” 暖热(1).温暖。 唐 顾况 《宜城放琴客歌》:“南山阑干千丈雪,七十非人不暖热。” 宋 苏轼 《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艳歌一曲回阳春,坐使高堂生暖热。” 巴金 《发的故事·星》:“ 志良 觉得心里一阵暖热,仿佛那颗心就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似的。” (2).炎热。 巴金 《灭亡》第五章:“但太阳还想尽力驱散那遮蔽它的薄雾,把它底光明完全照在地上,带回夏天底暖热来。” 王鲁彦 《我们的太平洋》:“洁白的瀑布诱惑着我们脱鞋袜,走去受洗礼,随后还逼我们到湖中洗浴游泳,倘若天气暖热的话。” 我生(1).我之行为。《易·观》:“六三:观我生进退。” 孔颖达 疏:“我生,我身所动。” 朱熹 本义:“我生,我之所行也。” (2).生我者。指母亲。《后汉书·崔駰传》:“岂无 熊僚 之微介兮?悼我生之歼夷。” 李贤 注:“我生,谓母也。” 志愿(1) 志气与心愿 他的志愿是当个教师 (2) 自告奋勇;甘愿 志愿提供情况 自足(1) 自我满足 (2) 自己觉得满意 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碌碌(1) 多石头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老子》 (2) 平庸无能 碌碌庸才 (3) 忙碌,有许多事要做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红楼梦》 (4) 车转滚动声 金佩见“ 金佩 ”。 亦作“ 金珮 ”。襟带上饰金的佩物。 元 方回 《七月十□有感》诗:“借服初金佩,峩冠尚黑头。”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风弄竹声,只道金珮响。” 鸣玉(1).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国语·楚语下》:“ 王孙圉 聘於 晋 , 定公 饗之。 赵简子 鸣玉以相。” 韦昭 注:“鸣玉,鸣其佩玉以相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 宋 黄庭坚 《次韵韩川奉祠西太一宫》之三:“紫府侍臣鸣玉,霜臺御史生风。” (2).佩玉。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古者圣居有法则,动有文章,位执戒辅,鸣玉以行。鸣玉者,佩玉也。”《文选·潘岳<西征赋>》:“飞翠緌,施鸣玉,以出入禁门者众矣。” 李善 注:“《礼记》曰:‘君子行则鸣佩玉。’” 宋 司马光 《致政王侍郎挽歌》之二:“清朝解鸣玉,旧里挂安车。” (3).比喻出仕在朝。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櫳。” 仇兆鳌 注:“《嵇康传》:鸣玉殿省。”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抚己惭鸣玉,归田忆荷锄。” 明 何景明 《塘上行》:“房櫳凄鸣玉,紈素谁为收。” (4).古琴名。 宋 周密 《志雅堂杂抄·诸玩》:“ 高彦敬 二琴,其一, 大中 年 张鉞 斲,后无名。其一, 咸通 中 金儒 製,此琴絶佳,名鸣玉,后题‘金儒鸣玉’四字。云是白玉軫足,絶奇。” (5).指风铃。用碎玉片组成。风吹相击发声,即知有风。古称占风铎。 明 刘基 《蓦山溪·咏檐铎》词:“夜阑人静,鸣玉传声小。” 羹藜煮野菜羹。泛指饮食粗劣。 唐 李颀 《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羹藜被褐环堵中,岁晚将貽故人耻。” 脱粟粗粮,只脱去谷皮的粗米。 布袍脱粟。——清· 张廷玉《明史》 秋风秋天的风 舟子驾船的人——亦称“船夫” 至河问渡,舟子拒之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明· 魏学洢《核舟记》 侧帽斜戴帽子。《周书·独孤信传》:“在 秦州 ,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 信 而侧帽焉。”后以谓洒脱不羁的装束。 宋 陈师道 《南乡子》词:“侧帽独行斜照里,颼颼,卷地风前更掉头。” 刘国钧 《并游侠行》:“疲驴侧帽傲王侯,万金三却权门聘。” 长吟(1) 音调缓而长的吟咏 (2) 指虫鸟长声的鸣叫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归去来(1).辞赋篇名。 晋 陶潜 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 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2).回去。 唐 杜甫 《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唐 颜真卿 《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 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 清 王奕清 《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 开帆犹开船。 唐 李白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诗:“开帆入天镜,直向 彭湖 东。” 宋 徐铉 《送龚明府九江归宁》诗:“解缆垂杨緑,开帆宿鷺飞。” 清 曹寅 《自润州至吴门行将北归杜些山程令彰作诗见寄奉和》之二:“莽莽开帆雨,初残见月生。” 转柁见“ 转舵 ”。 还山(1).致仕;退隐。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末自 夏汭 ,固乞还山。权憇 汝南县 境,固非息心之地。”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喜归》词:“再拜谢不敏,早晚乞还山。” 清 汪懋麟 《九月十三日还山》诗之一:“幸遂还山愿,萧然去国轻。” (2).方言。山区人称死后葬于山上。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六:“有人劝这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六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得人送你还山?’” 重阳酒旧俗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 唐 郑谷 《漂泊》诗:“黄花催促重阳酒,何处登高望二京。” 明 何景明 《樊秀才园内菊》诗:“明日重阳酒,殷勤为尔携。”参见“ 重九登高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