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理心楼有警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理心楼有警原文诸务待心理,缘何云理心。 盖如形影正,要欲夕朝钦。 一念分敬怠,四知愓照临。 设其图逸豫,岂不惧难谌。 诗词问答问:理心楼有警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四 参考注释诸务(1).指各种家产。《醒世姻缘传》第七一回:“你诸务的没了,单只这两间房,驴粪球儿且外面光着。” (2).各种事务。 梁启超 《变法通议》:“然立学诸务,责在有司。” 心理(1) (2) 心中包含的情理 (3) 思想感情 缘何因何;为何。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王粧梳,忽见 玉 ,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 宋 梅尧臣 《郭之美忽过云往河北谒欧阳永叔沉子山》诗:“问我此蟠桃,缘何结子迟。”《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你船中是甚么客人?缘何有宅眷在内?” 欧阳予倩 《抢伞》:“你是何人到此地,缘何将奴乳名提?” 理心犹言修心养性。《庄子·则阳》:“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酒足以合欢而不湛,乐足以理心而不淫。” 唐 白居易 《卧听法曲霓裳》诗:“乐可理心应不谬,酒能陶性信无疑。” 形影(1) 物体和身影 形影不离 (2) 身体的影子 她的形影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一念(1).一动念间;一个念头。 南朝 梁 沉约 《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兵窟。” 唐 陈鸿 《长恨歌传》:“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堕下界。” 宋 陆游 《自规》诗:“忿慾俱生一念中,圣贤亦本与人同。”《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 (2).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九十刹那为一念。” 北魏 昙鸾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六十刹那为一念。”《翻译名义集·时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四知《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 昌邑 ,故所举 荆州 茂才 王密 为 昌邑 令,謁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 曰:‘暮夜无知者。’ 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 愧而出。”又《传赞》:“ 震 畏四知。”后多用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的典故。《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旧唐书·良吏传下·李尚隐》:“有怀金以赠 尚隐 者, 尚隐 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亦作“ 四知金 ”。 唐 杜甫 《风疾舟中奉呈湖南亲友》诗:“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清 赵翼 《入耳赃》诗:“四知金到虽麾去,已是人间入耳贜。” 照临(1).照射到。《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 汉 焦赣 《易林·巽之井》:“昊天白日,照临我国。” 冰心 《寄小读者》三:“朝阳极光明的照临在无边的整齐青绿的田畦上。” (2).从上面照察。比喻察理。《诗·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郑玄 笺:“照临下土,喻王者当察理天下之事也。”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明 陆采 《明珠记·荣封》:“斯人既有殊能,在朕可无曲赦,谅黜陟之惟允,见照临之无私。” (3).犹光临。称宾客到来。《左传·文公十二年》:“ 秦伯 使 西乞术 来聘,且言将伐 晋 , 襄仲 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 鲁国 。’”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 逸豫闲适安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岂不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难谌不能信任。《书·咸有一德》:“呜呼!天难諶,命靡常。” 孔颖达 疏:“以其无常,故难信。” 唐 杨炯 《唐赠荆州刺史成知礼神道碑》:“将蹈九州,平三阶,岂意大和交薄,而天道难諶,降年不永。”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