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见浙翁琰禅师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白玉蟾 |
释义 | 见浙翁琰禅师原文谓师有道国人皆,何必文殊更五台。棒喝交驰聊复尔,离微不犯亦奇哉。 且言风动还幡动,莫问船来与陆来。 不道相逢不相识,尽教寒拾笑咍咍。 诗词问答问:见浙翁琰禅师的作者是谁?答:白玉蟾 参考注释有道(1) 有德有才或通达事理 (2) 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就有道而正也。——清· 刘开《问说》 有道之士。——《吕氏春秋·察今》 国人(1).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内的人。《周礼·地官·泉府》:“国人郊人从其有司。” 贾公彦 疏:“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左传·成公十三年》:“ 子駟 帅国人盟于大宫。”《史记·伯夷列传》:“ 叔齐 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农民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工商业者住在大邑,称为国人。” (2).国内之人,全国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唐 韩愈 《题楚王庙》诗:“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 昭王 。” 宋 叶适 《祭潘叔度文》:“若夫父母兄弟,安其义而不以为劳;朋友国人,化其节而不以为异。” 邹鲁 《中国同盟会》:“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 何必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文殊佛教菩萨名。 文殊师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顶结五髻,象征 大日如来 的五智;持剑、骑青狮,象征智慧锐利威猛。为 释迦牟尼佛 的左胁侍,与司“理”的 普贤菩萨 相对。 中国 传其说法道场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晋 殷晋安 《文殊象赞》:“ 文殊 渊睿,式昭厥声。”《四游记·唐三藏被难得救》:“愿佛慈悲,早见 文殊 金身,赐我真经,留传东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僧》:“相传山上徧地皆黄金, 观音 、 文殊 犹生。” 五台山西省的县。位于省东北部,为山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在其境内,主峰海拔3058米。佛教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 棒喝佛教禅宗祖师接待来学的人时,常常当头一棒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比喻警醒人们的迷悟 交驰互相奔走,纷至沓来 使辙交驰。——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聊复尔见“ 聊復尔耳 ”。 不犯(1).不犯法。《汉书·邹阳传》:“臣闻 秦 倚 曲臺 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不犯,兵加 胡 越 。” 颜师古 注:“画地不犯者,法制之行也。” (2).不必;用不着。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二折:“我看他今日不犯,明日送来。”《红楼梦》第二十回:“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见一个打趣一个。” 风动空气压力使运动或作功 风动工具 不道(1) 不料 不道 * 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的罪名。——鲁迅《“友邦惊诧”论》 (2) 无道 大逆不道 相逢彼此遇见;会见 偶然相逢 相识(1) 互相认识 素不相识 (2) 指彼此认识的人 尽教听凭,不管。 宋 刘克庄 《乍归》诗之九:“格力穷方进,功夫老始知。儘教人贬驳,唤作 岭南 诗。” 明 贾仲名 《耍鲍老·元宵赏灯》套曲:“玉斝金尊鬭相招,儘教他天渐晓。” 寒拾唐 诗僧 寒山 和 拾得 的并称。 陈衍 《元诗纪事·行端》:“《灵隐寺志》: 端 文字不由师授,自然能通,自称 寒 拾 里人。” 笑咍咍犹言笑哈哈。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四折:“猛听的叫赦书来,不由我不临风回首笑咍咍。” 明 单本 《蕉帕记·打围》:“笑咍咍解宝绦,忙劫劫卸锦袍。”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