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四藏书屋咏文房四事(有序·四首)·其一·藏笔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原文久为草语岂无稽,四事文房要欲齐。 燥湿得宜收亦易,簪濡有藉用休挤。 文当斤艳方遵轨,书在藏锋似印泥。 怀素祗称珍败物,岂如砚匣伴玻瓈。 诗词问答问:《四藏书屋咏文房四事(有序·四首)·其一·藏笔》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六 2. 有序 四首 参考注释无稽无可查考;没有根据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无稽之事。——清· 黄宗羲《原君》 荒诞无稽 文房(1) 书房。借指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 文房清玩 (2) 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 燥湿(1).干燥和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 高诱 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 清 谭嗣同 《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 (2).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 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 清 梅曾亮 《朱孺人墓志铭》:“吾妇幼失母,专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遗腹弟。调燥湿,御侵侮,皆与其劳。” (3).指世态炎凉。 汉 蔡邕 《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申屠蟠 ﹞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溼轻重,不为穷达易节。” 唐 陆龟蒙 《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纔祛燥湿,稍远嚣尘。” 宋 司马光 《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 (4).中医指燥热或寒湿的症侯。《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 得宜得当,适宜 藏锋(1).书法用语。谓笔锋隐而不露。《太平御览》卷七四八引 唐 徐浩 《论书》:“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宋 姜夔 《续书谱·用笔》:“笔正则藏锋,笔偃则锋出。” (2).比喻才华不外露。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公词翰若此,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 印泥盖图章用的红色油质颜料 败物破损之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庾征西 大举征 胡 ,既成行,止镇 襄阳 。 殷豫章 与书,送一折角如意以调之。 庾 答书曰:‘得所致,虽是败物,犹欲理而用之。’” 砚匣藏砚台的匣子。《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东坡 开砚匣,看了砚池,是一方緑色端砚。” 玻瓈见“ 玻璃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