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归故宅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朱同 |
释义 | 归故宅原文曲曲清溪来往频,故园又得见先春。 笋穿舍北竹绕屋,梅倚墙头花笑人。 泉石几家供客眼,江山万里暗兵尘。 由来轩冕多翻覆,涧水松风未是贫。 诗词问答问:归故宅的作者是谁?答:朱同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明诗纪事 甲签·卷十五 参考注释曲曲(1).弯曲。 宋 陈师道 《寓目》诗:“曲曲河回復,青青草接连。” 韩北屏 《非洲夜会·橘林茶香》:“进门之后,豁然开朗,深深庭院,曲曲回廊,竟是另有一番景色。” (2).宛转。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知兵》:“凡法令之整齐,人心之归向,无不曲曲传出。” 来往(1) 来和去 街上来往的人很多 (2) 通行 翻修路面,禁止车辆来往 (3) 联系、交往或接触——用于人 他仅与那些百万富翁们来往 (4) 左右;上下 总不过二尺来往水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 别梦依稀咒浙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 * 《七律·到韶山》 先春(1).茶的异名。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宋 沉遘 《七言赠杨乐道建茶》诗:“ 建溪 石上摘先春,万里封包数数珍。” (2).犹早春。 明 张居正 《贺瑞雪表》之一:“兆丰穰于嗣岁,啟农扈于先春。”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虞山妖乱志>撰人》:“两公以先春行,余以孟冬从。” 倚墙倾侧的危墙。《淮南子·说山训》:“胡沮舍之下,不可以坐;倚墙之傍,不可以立。” 石几(1).古代登车时用的垫脚石,其形似几。《仪礼·士昏礼》“妇乘以几” 唐 贾公彦 疏:“此几谓将上车时而登。若王后则履石,大夫、诸侯亦应有物履之,但无文;以言今人犹用臺,是石几之类也。” (2).石制的几桌。 元 黄庚 《棋声》诗:“烂柯人去收残局,寂寂空亭石几寒。” 江山江河和山岭,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险固。——《资治通鉴》 江山如画。——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万里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兵尘兵马的烟尘。亦借指战事。 元 麻革 《晚步张巩田间》诗:“兵尘 河 朔迷归路,惆悵平沙送夕暉。” 元 麻革 《庐山兵后得希白书知弟谦消息》诗:“闻道王师阻 渭 津, 庐山 以后陷兵尘。” 明 李东阳 《中秋独坐》诗:“战后兵尘新恨满,别时儿女旧愁空。” 由来(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轩冕(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 《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緑,轩冕一銖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復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恒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轩冕。” (3).指国君或显贵者。《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於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后汉书·崔駰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 嘉靖 时, 王 李 倡七子社, 谢榛 以布衣被摈。 渭 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 翻覆(1) 使从直立的、水平的或正常的位置上倾覆 车辆翻覆 (2) 巨大而彻底的变化 天地翻覆 (3) 来回翻动身体 夜间翻覆不能眠 水松(1).藻类植物。可入药。《文选·左思<吴都赋>》:“石帆水松,东风扶留。” 刘良 注:“水松,药草。生水中,出 南海 交趾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水松》﹝集解﹞引 陶弘景 曰:“水松状如松。” (2).落叶乔木。为我国特产植物。分布于 广东 、 福建 、 广西 、 江西 、 四川 、 云南 等地。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水松》:“水松,叶如檜而细长,出南海。” 清 方以智 《通雅·植物》:“水松,水杉也。 闽 广 海塘边皆生之,如凤尾杉,又如松。”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