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鹿头山(山上有关,在德阳县治北)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
释义

原文

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
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
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殊方昔三分,霸气曾间发。
天下今一家,云端失双阙。
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
有文令人伤,何处埋尔骨。
纡馀脂膏地,惨澹豪侠窟。
仗钺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
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

诗词问答

问:《鹿头山(山上有关,在德阳县治北)》的作者是谁?答:杜甫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杜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甫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218_43

参考注释

鹿头

(1).鹿的头。《后汉书·董卓传》“钟虡” 唐 李贤 注:“故 贾山 上书云‘悬石铸钟虡’。《前书音义》曰:‘虡,鹿头龙身,神兽也。’”

(2).山名。在 四川省 德阳市 。 唐 杜甫 《鹿头山》诗:“ 鹿头 何亭亭,是日慰飢渴。” 仇兆鳌 注引《全蜀总志》:“ 鹿头山 ,在 德阳县 治北三十餘里。” 宋 苏轼 《送贾讷倅眉》诗之一:“ 鹿头 北望应逢雁,人日东郊尚有梅。”

(3).见“ 鹿头关 ”。

(4).鲟鳇鱼的两颊之肉。 明 黄省曾 《养鱼经》:“江海之产,有鱘鰉之鱼,其长丈餘,鼻端有肉骨,四分身之一,两颊之肉,谓之鹿头。”

亭亭

(1) 高耸直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宋· 周敦颐《爱莲说》

亭亭独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亭亭如盖。——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气

饥渴

(1).腹饿口渴。《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苟无飢渴。”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此蛇所以致鸟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饲之,勿令飢渴。” 艾青 《春》诗:“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飢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2).比喻期望殷切,如飢似渴。《孔丛子·公仪》:“君若飢渴待贤,纳用其谋,虽蔬食水饮, 伋 亦愿在下风。”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小生方在惊疑之际,彼妇正在飢渴之中。”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二:“对于飢渴着胜利的老百姓,即使小败已经就是好消息了,何况还是‘大捷’。”

(1).腹饿口渴。饥,通“ 飢 ”。《商君书·战法》:“民倦且饥渴。”

(2).比喻期望殷切,如飢似渴。 宋 曾巩 《到亳州与南京张宣徽启》:“始敢通牋记参候之礼,庶几将心诚饥渴之勤载省孤蒙。”

连山

(1).古《易》名。《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贾公彦 疏:“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於山,故名《易》为《连山》。” 唐 韩愈 《毛颖传》:“﹝ 蒙恬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连山》、《归藏》,简编并没。”

(2).连绵的山岭。 南朝 梁 吴均 《至湘洲望南岳诗》:“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復纷。” 唐 王维 《终南山》诗:“ 太乙 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宋 苏辙 《同王适赋雪》:“重楼复閤烂生光,絶涧连山漫不见。”

(3).满山。 唐 卢纶 《春日卧病示赵季黄》诗:“黄埃满市图书贱,黑雾连山虎豹尊。” 清 王凯泰 《台湾杂咏》:“好竹连山觉笋香,马蹄入市许先尝。”

(4).见“ 连山眉 ”。

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诸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游子

久居他乡或异国之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效《游子吟》

浮云蔽白曰,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

浮云游子意。——唐· 李白《送友人》

京华

国都

誉满京华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险阻

道路险恶难行,不易通过

这一段山路真是险阻难行

原野

旷野;没有树林、建筑物或巨大岩石的大片土地

殊方

(1).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文子·自然》:“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汉书·董仲舒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2).远方,异域。 汉 班固 《西都赋》:“踰 崑崙 ,越 巨海 ,殊方异类,至於三万里。” 唐 王维 《晓行巴峡》诗:“人作殊方语,鶯为旧国声。”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集殊方之货实,聚列国之商氓。”

三分

(1).谓一分为三。《左传·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 益州 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清 唐孙华 《涿州怀古》诗:“三分 巴蜀 功成后,魂魄犹应恋故都。”

(2).指 三国 史话。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 霍四究 説《三分》, 尹常 卖《五代史》。”

(3).十分之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盘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话,不肯全抛一片心。” 茅盾 《子夜》十七:“他们是不肯随便放过的,况又有三分酒遮了脸。”

十份中的三份。《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 唐 孔颖达 疏:“此梅虽落,其实十分之中尚七未落,已三分落矣。”

霸气

(1).霸王气象。指王气,国运。 唐 王勃 《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 宋 王安石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之二:“霸气消磨不復存,旧朝臺殿秪空村。” 清 陈维崧 《念奴娇·邺中怀古》词:“转眼寒烟縈战垒,耿耿还留霸气。”

(2).勇武雄伟之气。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 东坡 词全是王道, 稼轩 词则兼有霸气,然犹不悖於王也。”

(3).强悍的气势,刚毅之气。 清 许承钦 《钱塘江观潮》诗:“霸气至今消不尽,素车白马驾虹蜺。” 廖仲恺 《临江仙·题柳亚子江楼秋思图》词:“却怜景物萧森,烽烟寂处漫登临。 吴 山 楚 水,霸气易消沉。”

(4).强横霸道的气焰。 夏衍 《忆阿英同志》:“他没有当时有些左翼青年那股霸气,所以不久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赵树理 《邪不压正》:“二姨问:‘ 刘锡元 如今还是那么霸气?’ 聚财 说:‘不是那么霸气,就能硬逼住咱闺女许给人家?’”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一家

(1).一个家族;一户人家。常用以谓无分彼此,如家人之相亲。《管子·霸言》:“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理也。”《淮南子·说林训》:“一家失熛,百家皆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一家和睦,吉事有祥。” 陈毅 《乘车过雪峰》诗:“明日 拉萨 会亲友, 汉 藏 一家叙别情。”

(2).指一人。《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郑玄 注:“一家、一人,谓人君也。” 汉 班固 《 * 通·正论》:“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谨敬谦让之至也。”《宋史·道学传·程颢》:“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有五个防土库的,在那里喫酒 * ,一家当一更。”

(3).一家学说;一个流派。《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於成积也。”《晋书·荀崧传》:“ 向 歆 ,汉之硕儒,犹父子各执一家,莫肯相从。”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何尝不徵求异説,採摭羣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宋 苏轼 《庄子祠堂记》:“其论天下道术,自 墨翟 、 禽滑釐 、 彭蒙 、 慎到 、 田駢 、 关尹 、 老聃 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为一家。”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 苏 张 纵横之辨、 髠奭 稷下 之谈,其论无当於宏旨,其义不主於一家。”参见“ 一家言 ”、“ 一家书 ”。

(4).古时生产活动的一个单位。三夫为一家。《管子·乘马》:“邑成而制事:四聚为一离,五离为一制,五制为一田,二田为一夫,三夫为一家,事制也。”

(5).表数量。常用于工商企业等。如:一家百货商店;一家纺织厂。

云端

云上,云中

飞机从云端飞来

双阙

(1).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两宫遥相望,双闕百餘尺。” 唐 吴融 《送僧归破山寺》诗:“别来双闕老,归去片云閒。” 明 王宠 《入消夏湾》诗:“千山翫迴转,双闕开嶙峋。”

(2).借指宫门。 唐 广宣 《驾幸天长寺应制》诗:“宸游双闕外,僧引百花间。”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比亦再过於双闕,未尝一对於清光。”

(3).借指京都。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闕间。” 唐 杜甫 《承间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十:“意气即归双闕舞,雄豪復遣 五陵 知。” 仇兆鳌 注:“双闕,谓都中。” 明 戴缙 《楚江旅怀》诗:“客梦悬双闕,乡心逐五羊。”

悠然

(1) 安闲、闲适的样子

悠然自得

(2) 深远的样子

(3) 形容韵味未尽

余韵悠然

(4) 久远的样子;辽阔的样子

年代悠然

扬马

汉 代文学家 扬雄 和 司马相如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 陈思 称 扬 马 之作,趣幽旨深。” 唐 李端 《赠何兆》诗:“文章似 扬 马 ,风骨又清羸。” 明 张居正 《范比部鲁工部洪山人夜过得龙字》诗:“海南文章几 扬 马 ,天涯笑语自人龙。”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三:“职方郎中 孙樵 ,有 扬 马 之文;前进士 司空图 ,有 巢 许 之风。”

继起

继续兴起。 清 朱焘 《北窗呓语》:“独名重之士,每致继起无人。” 章炳麟 《文学说例》:“自歷史变故,诸子继起,意内言外,分析始多。”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二章第八节:“ 四川 大邑 反教会斗争爆发后, 川 南大震。 崇庆 、 灌县 、 郫县 等地先后继起, 綦江 且有义和团的活动。”

硉兀

见“ 硉矹 ”。

文令

关于文教的政令。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脂膏

(1) 油脂

(2) 人民辛勤劳动所得的财富

惨澹

见“ 惨淡 ”。

豪侠

(1) 风流绅士或求爱者的行为。如对妇女彬彬有礼,殷勤照护

(2) 勇敢而有义气的人;有胆识、才能而行侠仗义的人

仗钺

手持黄钺,表示将帅的权威。引申指统帅军队。《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古之名将,仗鉞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 唐 杜甫 《北征》诗:“桓桓 陈将军 ,仗鉞奋忠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文臣改武》:“专征仗鉞,恩遇始终。”

老臣

(1) 老年人对君主或他人的谦称

老臣病足。——《战国策·赵策》

(2) 又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宣风

宣扬风教德化。《后汉书·隗嚣传》:“今 山 东之兵二百餘万,已平 齐 楚 ,下 蜀 汉 ,定 宛 洛 ,据 敖仓 ,守 函谷 威名四布,宣风 中岳 。”《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 幽 冀 。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风导礼,皆荷来苏。” 唐 杜甫 《鹿头山》诗:“仗鉞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唐 白居易 《薛伾鄜坊观察使制》:“俾宣风於廉察,庶乎劳倈诸部纲纪列城。” 清 龚自珍 《对策》:“至 唐 以后,孝义高年之访虽下於朝,宣风美俗之官虽巡於野,而故事具文,了无真意,此所闻於史者也。”

专达

(1).不经禀报自行上达。《周礼·天官·小宰》:“一曰天官,其属六十,掌邦治,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孙诒让 正义:“《士昏礼》注云:达,通达也。此专达,亦谓修其职事,以自通达於王。” 唐 杜甫 《鹿头山》诗:“仗鉞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唐 柳宗元 《叔父殿中侍御史墓表》:“既而禄不及伐冰,政不获专达。”

(2).用于信函结尾。专此奉达的略语。

柱石

支撑建筑物的立柱和石基。借指肩负国家重要使命的人

坚强柱石

论道

(1).谋虑治国的政令。《周礼·考工记序》:“或坐而论道。” 郑玄 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楚辞·离骚》:“ 汤 禹 儼而祗敬兮, 周 论道而莫差。” 宋 王安石 《论馆职札子》:“以为王者之职,在於论道,而不在於任事。”

(2).议论、阐明道理。《荀子·正名》:“故,知者论道而已矣。” 唐 王维 《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皆絶似村嫗谩駡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

邦国

国家。《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晋 刘琨 《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瑶臺美化,阐邦国之风猷;银牓嘉声,茂君亲之典礼。” 清 孙枝蔚 《汪舟次以所爱笼内锦鸡命余赋诗》:“邦国养贤亦如此,应须报答见奇才。”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斯人

(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何幸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幸运。 郭沫若 《参观刘胡兰纪念馆》诗:“何幸驱车来 文水 ?虔诚扫墓更升堂。”

逾岁

(1).超过一年。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夫草木无欲,寿不逾岁。” 唐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序:“ 刘兄 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逾岁,职修人治。”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欧阳公辞官》:“今纔逾岁,又超转两资。”

(2).过了一年;到了第二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乐饮逾月,忽飘然浮海去,逾岁而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逾岁,择吉迎女归,夫妻相得甚欢。”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逾岁復来,趣之益力。”

(3).犹超龄。 清 吴振棫 《养吉斋丛录》卷二五:“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於本届合例女子之后。”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5 16: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