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奉和御製玉清昭应宫玉皇大殿告成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夏竦 |
释义 | 原文三圣重熙鸿业茂,百灵申锡宝符彰。寅恭清净函无象,顾諟高明顺秉阳。 法驭省巡修废坠,真宫经始报祺祥。 栋升文杏觚棱峻,殿启真琳玉瑱方。 九帐盛仪陈宴衎,六茎清奏助欢康。 开轩瑞气凝空碧,驻跸晴辉艳赭黄。 珠树移阴從帝圃,霓旌分影自仙乡。 宸游悦豫同襄野,睿藻昭回迈柏梁。 黎庶纵观争叹咏,侍臣嘉颂极游扬。 灵休锡羡淳风振,永播声名浃四荒。 诗词问答问:《奉和御製玉清昭应宫玉皇大殿告成》的作者是谁?答:夏竦 参考注释三圣(1).三个圣人。指 尧 、 舜 、 禹 。 汉 董仲舒 《贤良策三》:“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 禹 继 舜 , 舜 继 尧 ,三圣相受而守一道。”《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汤 法三圣。” 颜师古 注:“三圣,谓 尧 舜 禹 也。” (2).三个圣人。指 夏禹 、 周公 、 孔子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朱熹 集注:“三圣, 禹 、 周公 、 孔子 也。” (3).三个圣人。指 伏羲 、 文王 、 孔子 。《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 伏羲 、 文王 、 孔子 。” 清 王鸣盛 《蛾术编》卷三:“ 伏羲 画六十四卦, 文王 作卦辞,爻辞, 孔子 作十翼……歷数三圣。” (4).三个圣人。指 文王 、 武王 、 周公 。《汉书·诸侯王表序》:“三圣制法,立爵五等。” 颜师古 注:“三圣谓 文王 、 武王 及 周公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丹霞蔽日行》:“ 周室 何隆,一门三圣。” 黄节 注:“一门三圣,谓 文 、 武 、 周公 也。” 重熙旧时用以称颂君主累世圣明。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至於帝皇,遂重熙而累盛。”《旧唐书·贾耽传》:“ 太宗 继明重熙,柔远能邇。” 宋 王禹偁 《谢手诏别录赐生辰国信表》:“伏念臣才非兼济,运偶重熙。” 王闿运 《哀江南赋》:“蒸重熙以慈驭,祀二百而盂安。” 鸿业大业。多指王业。《汉书·成帝纪》:“朕承 太祖 鸿业,奉宗庙二十五年。” 唐玄宗 《并州置北都制》:“守宗社之大寳,恢中原之鸿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若夫詔书之作,自 文 景 犹近质, 武帝 以后,时称《诗》《书》,润色鸿业,始为诗之流矣。” 百灵(1).各种神灵。《文选·班固<东都赋>》:“礼神祇,怀百灵。” 李善 注:“《毛诗》曰:‘怀柔百神。’”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今主上明圣,怀於百灵。” 宋 曾巩 《贺韩相公赴许州启》:“百灵奔卫,宜无陟降之劳;六气节宣,当遂神明之适。” 明 刘基 《钧天乐》诗:“君不见 天穆 之山二千仞,天帝所以觴百灵。” (2).见“ 百灵鸟 ”。 申锡厚赐。《诗·商颂·烈祖》:“申锡无疆,及尔斯所。” 毛 传:“申,重。” 郑玄 笺:“天又重赐之以无竟界之期。” 高亨 注:“锡,赐。”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幸晋阳宫》:“圣朝将申锡,王业成艰难。” 明 何镗 《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序》:“即鱼水交驩,秬卣申锡,又何以过此遭逢之无间也。” 宝符(1).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符节。《史记·赵世家》:“ 简子 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於 常山 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 常山 上,求,无所得。 毋卹 还,曰:‘已得符矣。’ 简子 曰:‘奏之。’ 毋卹 曰:‘从 常山 上临 代 , 代 可取也。’ 简子 於是知 毋卹 果贤,乃废太子 伯鲁 ,而以 母卹 为太子。”后遂以“宝符”为称美 赵 之地势或 赵 氏子孙的典实。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紫电浮匣剑,青山孕宝符。”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 赵 得宝符盛,山河功业存。” 唐 李德裕 《赠故蕃维州城副使悉怛谋制》:“昔 常山 临 代 ,为全 赵 之宝符; 河 西絶 羌 ,断西戎之右臂。” (2).宝玺和符命。《新唐书·肃宗纪》:“ 上皇天帝 御 宣政殿 ,授皇帝传国、受命宝符,册号曰 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 。” (3).上天所赐的符命。《宋史·乐志九》:“天锡宝符,俾炽而昌。” (4).古时避邪驱鬼的符箓。 宋 刘过 《沁园春·观竞渡》词:“香黍缠丝,宝符插艾,犹有樽前儿女怀。”按,《后汉书·礼仪志中》:“仲夏之月……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又:“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寅恭恭敬。 宋 范仲淹 《谢转礼部侍郎表》:“臣敢不夕惕三省,寅恭一心,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帝亲习封禪仪于 崇德殿 。初,礼官言帝王无亲习之文,帝曰:‘朕以达寅恭之意,岂惮劳乎!’” 明 李东阳 《约斋记》:“比予校文南畿,公寔主聘荐,周旋閲月。寅恭如一,日见其衣服舆乘不饰华飭。”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四六小启式》:“无任寅恭,仰祈丙鉴。” 清净(1) 心境洁净,不受外扰 清净守节 (2) 安定,不纷扰 图清净 (3) 清洁纯净 清净的山,清净的水 (4) 简明不繁 清净简易 (5) 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出家清净 无象(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沉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顾諟《书·太甲上》:“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孔 传:“顾谓常目在之,諟,是也。言敬奉天命,承顺天地。” 孔颖达 疏:“《说文》云:顾,还视也。諟与是,古今之字异,故变文为是也。言先王每有所行,必还迴视是天之明命。”后以“顾諟”指敬奉、禀顺天命。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语》:“真明者,其明命乎。古人顾諟,盖实体如是,非见也,有见则妄矣。”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故圣人之言敬也,皆敬天也,‘昭事上帝’,顾諟明命也。” 高明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人 另请高明 秉阳持阳和之气。《礼记·礼运》:“故天秉阳,垂日月。” 郑玄 注:“秉,犹持也,言天持阳气施生。” 前蜀 贯休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尧铭》诗:“秉阳亭毒,不遑暇食。” 宋 王禹偁 《日月光天德赋》:“日月焜煌,丽乎天兮秉阳。” 修废兴复废业。《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改过修正,立信布德,存亡继絶,修废举逸。” 清 朱仕琇 《霞浦县先农祠记》:“夫修废举坠,有司之职也。” 真宫谓道观。 唐 权德舆 《和九华观见怀贡院八韵》:“真宫集女士,虚室涵春辉。” 经始开始营建;泛指开创事业 经始大业 祺祥幸福吉祥。 宋 曾巩 《与北京韩侍中启》之一:“属高秋之在序,惟坐镇之多餘,必有祺祥,来寧动履。”《宋史·乐志十三》:“羣分非一,祺祥绍登。” 文杏(1).即银杏。俗称白果树。木质纹理坚密,是建筑和手工业的高级用材。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西京杂记》卷一:“初修 上林苑 ,羣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杏二:文杏、蓬莱杏。” 宋 叶适 《送卢简夫》诗:“文杏将非庙廊具,涧苹况是王公羞。” 清 龚自珍 《说昌平州》:“其木多文杏、苹婆、柿、棠梨。” (2).诗词中常用以指代文杏做的木梁。 唐 李商隐 《越燕诗》之一:“ 卢 家文杏好,试近 莫愁 飞。” 清 杜岕 《游白燕庵》诗:“雕鏤饰文杏,彩笔夹歌謳。” 觚棱亦作“ 觚棱 ”。1.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亦借指宫阙。《文选·班固<西都赋>》:“设璧门之凤闕,上觚稜而栖金爵。” 吕向 注:“觚稜,闕角也。”《后汉书·班固传上》作“柧棱”。 宋 王观国 《学林·觚角》:“所谓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谓之觚稜。”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三·天目山》:“ 西周 浸冷觚稜月,未必迁 岐 説果非。”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百:“北望觚稜南望雁,七行狂草达京华。” 郁达夫 《偶成》诗:“不羡神仙况一官,觚棱那復梦 长安 。”参见“ 柧棱 ”。 (2).借指京城。 宋 秦观 《赴杭倅至汴上作》诗:“俯仰觚棱十载间,扁舟江海得身闲。” 康有为 《出都留别诸公》诗:“无端又作觚棱梦,醒视扁舟落五湖。” (3).借指故国。 梁启超 《游箱 * 温泉作》诗:“忽起觚棱思,乡心到 玉关 。” (4).棱角。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时河冰方结,觚稜如锋刃。” (5).比喻言行方正刚烈。 清 方文 《喜左又錞见访即送其归里》诗之一:“时危明且晦,未可太觚稜。” 见“ 觚稜 ”。 玉瑱(1).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器。《诗·鄘风·君子偕老》:“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毛 传:“瑱,塞耳也。”《周礼·夏官·弁师》:“诸侯之繅斿九就,瑉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玉瑱玉笄。” 郑玄 注:“玉瑱,塞耳也。” (2).引申为耳边。《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贞懿皇后》:“遗音在於玉瑱,陈迹留於金戺。” (3).美石制的柱础。《文选·班固<西都赋>》:“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饰璫。” 李善 注:“言彫刻玉礩,以居楹柱也。” 镇物的玉器。瑱,通“ 镇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洪兴祖 补注:“瑱,压也。音镇。下文云‘白玉兮为镇’是也。” 盛仪(1).隆重的仪式。 明 文徵明 《赐长寿采缕》诗:“重惭潦倒随恩泽,还忝班行覩盛仪。” (2).丰厚的礼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医术》:“三日后,有盛仪造门而谢者,问之,则伤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 宴衎宴饮作乐。衎,乐。 汉 扬雄 《长杨赋》:“抑止丝竹宴衎之乐,憎闻 郑 卫 幼眇之音。”《晋书·谢安传论》:“从容而杜姦谋,宴衎而清羣寇。” 唐 马怀素 《夜宴安乐公主宅》诗:“复道中霄留宴衎,弥令上客想踟躕。” 清 钱谦益 《谢象三五十寿序》:“史称 谢安石 虽受朝寄, 东山 之志始终不渝;从容宴衎,折 秦 鞭而安 晋 鼎,此亦整暇之效也。” 六茎古乐名。传为 颛顼 所作。《汉书·礼乐志》:“昔 黄帝 作《咸池》, 顓頊 作《六茎》, 帝嚳 作《五英》。” 汉 班固 《 * 通·礼乐》、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 汉 蔡邕 《独断上》皆谓 颛顼 之乐曰《六茎》。《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帝王世纪》则称 帝喾 高辛氏 作《六茎》。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药,而 墨翟 有非之之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郢 人美《下里》之淫鼃,而薄《六茎》之和音。” 南朝 梁 沉约 《修定乐书疏》:“定大 梁 之乐,使《五英》怀惭,《六茎》兴愧。” 欢康欢乐。 汉 张衡 《东京赋》:“君臣欢康,具醉熏熏。” 三国 魏 曹植 《大魏篇》诗:“陛下临轩笑,左右咸欢康。” 宋 刘筠 《大酺赋》序:“臣今所赋者,但述海内丰盛,兆庶欢康,为负暄献芹之比尔。” 开轩开窗。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晋 张协 《七命》:“望玉绳而结极,承倒景而开轩。” 南朝 宋 谢瞻 《答灵运》诗:“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 瑞气吉祥之气 霞光瑞气 空碧(1).犹澄碧。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野田田而虚翠,水湛湛而空碧。” (2).指澄碧的水色。 唐 白居易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诗:“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3).指澄碧的天空。 五代 齐己 《自遣》诗:“云无空碧在,天静月华流。” 宋 秦观 《好事近·梦中作》词:“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清 缪荃孙 《<宋元词四十家>序》:“孕幽想於流黄,激凉吹於空碧。” 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 一昨驻跸金墉,备尝游览。——《周书·宣帝纪》 赭黄(1).土黄色。古代皇帝袍服以此色染之。《北史·綦母怀文传》:“ 怀文 曰:‘赤,火色;黑,水色。水能灭火,不宜以赤对黑。土胜水,宜改为黄。’ 神武 遂改为赭黄。”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龙袍》:“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 苏 杭 ,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过数寸,即换龙形,各房鬪合,不出一手,赭黄亦先染丝。” (2).指赭黄袍。 清 褚人穫 《坚瓠五集·海陵诗词》:“﹝ 金 完颜亮 ﹞一日至卧内,见几上瓶中植巖桂,索笔赋云:‘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 清 汪懋麟 《元夜禁中观放烟火歌》:“赭黄盘龙覆御榻,羽林排列皆腾驍。” (3).指黄中带赤的颜色。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运次》:“赭黄,赭色之多赤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其上亦有乳垂,而其内高广俱不及三分之一,石色赭黄如新凿者。” 珠树(1).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山海经·海内西经》:“ 开明 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淮南子·墬形训》:“掘 昆仑 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 唐 黄滔 《寄同年崔学士》诗:“虽知珠树悬天上,终赖银河接世间。” 明 杨慎 《山茶花》诗:“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臺。” (2).树的美称。 唐 李白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宋 文彦博 《春晓》诗:“锦幃人未起,珠树鹊先惊。” 元 杨维桢 《钟山》诗:“云护 金陵 龙虎壮,月明珠树凤凰栖。” 明 何景明 《画鹤赋》:“闻玉笛之我招,绕珠树而相倚。” (3).喻积雪之树。 唐 王初 《望雪》诗:“银花珠树晓来看,宿醉初醒一倍寒。” 唐 王初 《雪霁》诗:“崑玉楼臺珠树密,夜来谁向月中归。” (4).喻俊才。 宋 陈与义 《次韵光化宋唐年主簿见寄》之一:“梦中犹得攀珠树,别后能忘倒玉山。” 清 方文 《石臼访韩元长》诗之四:“有甥贤似舅,才藻更非常;珠树秋先折,瑶琴我独伤。” 霓旌(1).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楚辞·刘向<九叹·远逝>》:“举霓旌之墆翳兮,建黄纁之总旄。” 王逸 注:“扬赤霓以为旌。” 前蜀 韦庄 《喜迁莺》词:“香满衣,云满路,鸞凤绕身飞舞。霓旌絳节一羣羣,引见 玉华君 。”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 高駢 在 淮南 ,有贄歌者,末章云:五色真龙上汉时,愿把霓旌引烟策。” 明 夏完淳 《观涛》诗:“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 屏翳 怒。” (2).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亦借指帝王。 唐 杜甫 《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 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明 陆采 《怀香记·假公荐举》:“閶闔欲开,霓旌飘颻乎翠树;冕旒方坐,仙仗森簇于丹墀。” 仙乡敬辞,用于问对方的籍贯 朝使大人仙乡何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宸游亦作“ 宸游 ”。帝王之巡游。 唐 苏颋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主第山门起 灞川 ,宸游风景入初年。” 宋 蔡襄 《上元进诗》:“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全归万众心。” 元 柳贯 《同杨仲礼和袁集贤上都诗》:“朱夏宸游正,清秋武卫闲。” 清 唐孙华 《茹明府招饮虎丘梅花楼》诗:“宸游望幸当三月,使节先驰验二星。” 见“ 宸游 ”。 悦豫亦作“悦悆”。喜悦,愉快。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若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悆,淑穆玄真。” 宋 秦观 《代程给事乞祝圣寿表》:“於是郡之衣冠緇素无不悦豫鼓舞。” 清 唐甄 《潜书·善游》:“山川之色,更益美观;流览之怀,更为悦豫;岂非天下之至乐哉!” 襄野传说 黄帝 由 方明 、 张若 、 謵朋 、 昆阍 、 滑稽 等扈从,欲赴 具茨山 ,见 大隗 神。行至 襄城 原野,七圣迷失,无从问路。“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牧马童子对答如流。 黄帝 赞许道:“异哉小童!非徒知 具茨 之山,又知 大隗 之所存。请问为天下。”事见《庄子·徐无鬼》。后遂以“襄野”喻指受到帝王称赞的少年、童子。《艺文类聚》卷五一引 南朝 梁简文帝 《为长子大器让宣城王表》:“ 襄 野之辩,尚对 轩君 ; 弘羊 之计,犹干 汉主 。” 睿藻指皇帝或后、妃所作的诗文。 唐 宋之问 《夏日仙萼亭应制》诗:“睿藻光巖穴,宸襟洽薜萝。”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宸游》:“武戢圣功,一怒风霆迅扫;文成睿藻,片言云汉昭回。” 清 方文 《庐山诗·竹林寺》:“軫念人主疾,馈药至明廷。何以酬酢之?睿藻炳日星。”《红楼梦》第十八回:“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 昭回(1).谓星辰光耀回转。《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朱熹 集传:“昭,光也。回,转也。言其光随天而转也。” 唐 卢照邻 《释疾文·粤若》:“泮涣粲烂兮,象星汉之昭回。” 明 李贽 《杂说》:“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於天矣。” (2).指星辰。 唐 杨炯 《老人星赋》:“昼观云物,夜察昭回。” (3).指日月。 唐 上官婉儿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诗:“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唐 沉佺期 《巫山高》诗:“ 巫山 峰十二,环合隐昭回。” 前蜀 贯休 《寿春进祝圣·千载降祥》诗:“九天宫上圣,降世共昭回。” 柏梁(1).指 柏梁台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南朝 梁 江淹 《倡妇自悲赋》:“去 栢梁 以掩袂,出 桂苑 而敛眉。” 唐 李白 《双燕离》诗:“ 柏梁 失火去,因入 吴 王宫。”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见寄》之五:“ 汉 殿千门锦绣开,不堪一夜 柏梁 灾。” (2).借指宫廷。 唐 韦渠牟 《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诗:“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 柏梁 。”参见“ 柏梁臺 ”。 (3).指《柏梁诗》。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逮至 汉武 ,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韩子苍 曰:‘《柏梁》作而诗之体坏;《河梁》作而诗之意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於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4).泛称应制诗。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饱德君臣醉,连歌奉《柏梁》。”参见“ 柏梁体 ”。 (5).指柏梁体。 金 王偓 《古仙人辞》序:“得古仙人词於壁间……观其体则柏梁,事则终始二 汉 ,字画在 钟 王 之间。”参见“ 柏梁体 ”。 黎庶众民,民众 纵观从全面考虑;纵览(形势等) 纵观全局 叹咏吟咏。 宋 苏舜钦 《老莱子》诗:“搏膺念之子,叹咏形诸诗。” 侍臣皇帝左右的近臣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嘉颂赞颂;颂词。 汉 班固 《西都赋》:“采游童之讙謡,第从臣之嘉颂。” 唐 宋之问 《奉和幸神皋亭应制》:“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宋 范成大 有诗《三次喜雨诗韵少伸嘉颂》。 游扬(1).宣扬;传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僕游扬足下之名於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僕之深也!” 清 张尚瑗 《谒韩文公祠》诗:“济济 伊 洛 徒,游扬復 罗 李 。” 孙中山 《建国方略·行易知难六》:“此皆 加尔根氏 在 伦敦 各报为吾游扬之言论也。” (2).幽晦貌。 南朝 梁 何逊 《暮秋答朱记室》诗:“游扬日色浅,骚屑风音劲。”《隋书·音乐志中》:“卷舒云汎滥,游扬日浸微。” 宣扬,传扬。 唐 骆宾王 《与程将军书》:“曲垂提奬,广借游扬。” 明 康海 《中山狼》第四折:“那负朋友的,受他的周济,亏他的游扬,真是如胶似漆,刎颈之交;稍觉冷落,却便到处去趋炎赶热。”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某少君》:“请为君游扬閭里,以训童蒙,亦自食其力之一道也。” 灵休神灵的福佑。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哀矣我世,匪蒙灵休。” 宋 苏轼 《集禧观洪福殿罢散谢雨道场朱表》:“载陈谢恳,少答灵休。” 锡羡谓神明多多赐福。常用于祈求子嗣。 唐 李白 《明堂赋》:“ 高宗 绍兴,祐统锡羡。” 宋 王安石 《贺生皇子表》之三:“神灵锡羡,果膺蕃衍之祥。” 淳风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 声名名声;名誉 第三是三仙姑的声名不好。——《小二黑结婚》 四荒(1).四方荒远之地。《楚辞·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朱熹 集注:“故復反顾而将往观乎四方絶远之国。”《尔雅·释地》:“ 觚竹 、 北户 、 西王母 、 日下 ,谓之四荒。” 郭璞 注:“ 觚竹 在北, 北户 在南, 西王母 在西, 日下 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岧嶤四荒外,旷望羣川会。” (2).指四种荒诞的嗜酒行为。 唐 陆龟蒙 《添酒中六咏》诗序:“昔人之於酒,有注为池而饮之者,象为龙而吐之者,亲盗瓮间而卧者,将实舟中而浮者,可为四荒矣。 徐景山 有酒鎗, 嵇叔夜 有酒杯,皆传於后代,可谓二高矣。四荒不得不刺,二高不得不颂。”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