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呈定夫西归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真德秀 |
释义 | 送呈定夫西归原文世情重声利,荣途足趋走。夫君独何为,轻年闯林薮。 东寻金坛翁,南访玉峰叟。 借问两臞仙,来时轻健否。 诗词问答问:送呈定夫西归的作者是谁?答:真德秀 真德秀送呈定夫西归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世情世上的种种情形;世态人情 不懂世情 声利犹名利。 南朝 宋 鲍照 《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唐 韩愈 《送区册序》:“与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諲》:“ 諲 , 永嘉 人,初隐 少室 下,闭门修肄,志甚勤苦,不及声利。” 清 薛福成 《送吴南屏游庐山序》:“ 巴陵 吴南屏 先生以邃学鸿文,遗外声利,家居有年。” 趋走(1).古礼。小步疾行,以示庄敬。《庄子·盗跖》:“ 孔子 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轡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谓之以忠,则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也。” (2).谓奔走服役。《列子·周穆王》:“昔昔梦为人僕,趋走作役,无不为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唐 杜甫 《官定后戏赠》诗:“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岳青天》:“﹝ 岳起 ﹞指其侍从曰:‘若辈惟可令其洒扫趋走、烹茶吸烟而已。’” (3).指奔走执役者。《周书·于翼传》:“今与趋走同儕,恐非尚贤贵爵之义。”《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 宋 之教诲,雅异於斯:居中则任僕妾,处外则近趋走。” 胡三省 注:“趋走,执役者也。” 夫君(1) 旧时妻对夫的尊敬亲爱称呼 (2) 朋友 何为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轻年青年;年轻。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四:“幼壮重寸阴,衰暮及轻年。”《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公子重新留神一看,原来是一个絶色的轻年女子。” 林薮(1).山林与泽薮。《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唐 李白 《大猎赋》:“穷遐荒,荡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 方文 《送薪行·答胡公峤》:“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2).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辞徵召之宠。”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周党麟 跱于林藪,而无损 孝文 之刑厝也。” 唐 钱起 《送褚人落第东归》诗:“ 汉 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藪。” 清 金农 《蒲州刘高士隐居不仕时时断炊作诗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长贫何用计华枯。” (3).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汉 班固 《典引》:“是时圣上……屡访群儒,諭咨故老,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僕射 ,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注:“国初左僕射 萧瑀 及 许善心 、 杨素 、 褚安福 家并进图画,兼 隋 代所有,乃成林藪。” 金坛(1).道教供奉神仙的坛。 南朝 梁 范云 《答句曲陶先生》诗:“石户栖千秘,金坛謁九仙。”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啟玉笈之幽文,貽金坛之妙诀。”《旧唐书·隐逸传·白履忠》:“非夫得秘诀於金坛,受幽文於玉笈,其孰能与此乎!” (2).拜将的坛。 唐 杨炯 《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猛将分麾,受律於金坛之下。” 唐玄宗 《钱王晙巡边》诗:“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3). 句曲山 山洞,道书所称洞天福地之一。在 江苏省 金坛县 。《云笈七籤》卷二七:“第八 句曲 山洞,周迴一百五十里,名曰 金坛 华阳 之洞天。” 借问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 臞仙旧时借称身体清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文人学者亦往往以此自称。 宋 刘克庄 《最高楼》词:“这先生,非散圣,即臞仙。” 金 刘长言 《通叔以诗送古镜为长言生日之寿次韵谢之》:“綵衣禄隐非臞仙,犹有向来文字缘。” 清 赵翼 《寒夜澄怀园步月》诗:“惜无人送半臂来,不觉臞仙两肩耸。” 高燮 《题蔡哲夫所绘沉孝则冰雪庐图即步哲夫韵》:“洁清不数臞仙臞,谁知闻声有彼姝。” 轻健亦作“ 轻徤 ”。轻捷强健。 唐 王建 《赠阎少保》诗:“髭鬚虽白体轻健,九十三来却少年。”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动》:“ 郸县 侯生 者,於沤麻池侧得鱓鱼,大可尺围,烹而食之,髮白復黑,齿落更生,自此轻健。” 唐 白居易 《苦热喜凉》诗:“枕簟遂清凉,筋骸稍轻健。”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比日想益轻徤,但数日暑气异常,不知宜如何耳。”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