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苏汉臣桂丛婴戏图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题苏汉臣桂丛婴戏图原文皋涂发华日,庭院聚振振。 戏侣还相让,攀枝迥绝伦。 峥嵘见头角,条畅有精神。 好学皆荀爽,登科拟却诜。 插瓶香可嗅,踔机貌如真。 款识虽无考,知为苏汉臣。 诗词问答问:题苏汉臣桂丛婴戏图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 参考注释发华表现出文彩。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一:“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朱颜,谁与发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凡羣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於无媿。” 庭院正房前面的宽阔地带;也泛指院子 庭院纳凉。——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振振(1).众多貌;盛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马瑞辰 通释:“振振,盛也。振振与下章绳绳、蛰蛰皆为众盛,故《序》但以子孙众多统之……《传》训为仁厚失之。” 陆德明 释文:“振音真。”《后汉书·章帝八王传赞》:“振振子孙,或秀或苗。”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皇皇后辟,振振都人,遇佳辰於今月,就妙赏乎胜趣。” 明 宋濂 《题张如心初修谱叙后》:“积久愈昌,数世之后,将振振绳绳,悬龟繫鱼,秉钧当轴。”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铭》:“自古高望华阀,品升於朝,门地著於天下,振振绳绳。” (2).信实仁厚貌。《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毛 传:“振振,信厚也。” 陆德明 释文:“振音真。”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振振 薛公 ,惟德之造。”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百子图》:“应知皇泽远,麟趾自振振。” (3).群飞貌。《诗·鲁颂·有駜》:“振振鷺,鷺于下。” 毛 传:“振振,羣飞貌。” 宋 叶适 《叶君宗儒墓志铭》:“鸿冥冥, 芙蓉 之上;鷺振振, 黄塘 之下。” (4).骄矜貌。《公羊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 桓公 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 何休 注:“亢阳之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振振》:“《公羊》 葵丘 之会, 桓公 振振然。振振,矜夸也。” (5).战栗。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意林》引《太公金匮》:“ 尧 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 舜 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 唐 李咸用 《 * 词》:“眼光滴滴心振振,重瞳不转忧生民。” 相让(1) 退让,宽容忍耐 在利益上相让 (2) 谦让,礼让 相让为上 绝伦绝群。同类中无可比拟者;独一无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静者多心妙,先生艺绝伦。——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 绝伦超奇 峥嵘(1) 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 (2) 高峻的山峰 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唐· 韩愈《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儿山下作》 (3) 高爽空旷 举目四顾,霜天峥嵘。——唐· 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 (4) 魁梧 形容典雅,体段峥嵘。——《西游记》 (5) 卓异,不平凡 元龙( 陈登)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 苏轼《和刘景文见赠》 见头角比喻显露才智。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条畅(1) 文章思路通畅而又条理分明 洞条畅而罕节兮。——王褒《洞箫赋》 这篇文章文笔不够条畅 (2) 茂盛;兴盛 精神(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好学(1) 专心追求学问的 只有最好学的学者才感兴趣的细节 (2) 爱好科学或爱好学习的 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 瓶香(1).类似乳香的一种香料。 宋 洪刍 《香谱·香之品》:“乳香,《广志》云:即 南海 波斯国 松树脂,有紫赤如樱桃者名乳香,盖薰陆之类也……其次曰拣香,又次曰瓶香,然多夹杂成大块如沥青之状。”《宋史·外国传五·注辇》:“ 熙寧 十年,国王 地华加罗 遣使……来献踠豆珠、麻珠、瑠璃、大洗盘、白梅花脑、锦花、犀牙、乳香、瓶香、蔷薇水。” (2).草药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排草香》﹝附录﹞引 陈藏器 曰:“瓶香,生 南海 山谷,草之状也……水煮,洗水肿浮气。与生薑、芥子煎汤,浴风疟甚效。” 款识(1).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史记·孝武本纪》:“鼎大异於众鼎,文鏤毋款识。” 非駰 集解引 韦昭 曰:“款,刻也。” 司马贞 索隐:“按:识犹表识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一夜,雷电风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涌,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识甚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铜器》:“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说:(1)款在外,识在内。(2)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参阅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八》。 (2).在书画上的题名。 清 龚自珍 《观“邃园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编修属书卷尾》诗:“一花一石有款识,袖中拓本春烟昏。” 许地山 《银翎底使命》:“但那上头不特地址没有,甚至上下的款识也没有。” 汉臣汉 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 汉 臣。”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诗:“伏柱闻 周 史,乘槎有 汉 臣。” 唐 杜牧 《河湟》诗:“牧羊驱马虽戍服,白髮丹心尽 汉 臣。”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