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谢浙漕刘忠顺郎中送簟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张方平 |
释义 | 谢浙漕刘忠顺郎中送簟原文玉水一方光潋滟,霜华八尺翠琅玕。 卧来病骨殊清快,胜饵西山五色丸。 诗词问答问:谢浙漕刘忠顺郎中送簟的作者是谁?答:张方平 注释1.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参考注释玉水(1).产玉的水。《文选·颜延之<赠王太常>诗》:“玉水记方流,琁源载圆折。” 李善 注:“《尸子》曰:‘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圆折者有珠也。’” 唐 李商隐 《玉山》诗:“ 玉山 高与 閬风 齐,玉水清流不贮泥。” 王国维 《游仙丁己》诗:“如盖青天倚杵低,方流玉水旋成泥。” 唐 白居易 《寄崔少监》诗:“弹为古宫调,玉水寒泠泠。” 宋 杨万里 《戏咏陈氏女剪綵花二绝句·拒霜》:“染露金风里,宜霜玉水滨。” 金 元好问 《玉泉》诗之二:“玉水泓澄古殿隅,又新名第不关渠。” (2).水的美称。 (3).水名。在 山东 历城 南,源于 泰山 朗公谷 ,流经 玉符山 ,名 玉水 。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4).水名。在 湖南 湘阴 北,源于 玉笥山 。参阅《嘉庆一统志·长沙府一》。 (5).纸名。 元 费著 《蜀笺谱》:“ 澄心堂 纸,取 李氏 澄心堂 样制也……中等则名曰玉水纸。” 一方(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 (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 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观音 在 南海 , 普贤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 齐 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 宋 欧阳修 《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 陈沂 《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 宋 曾巩 《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 高诱 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 (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 高诱 注:“方,道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 悰 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诸饮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 悰 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 (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贺 《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 冰合鱼龙死。” (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 焦 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 (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 (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 唐 李端 《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唐 刘禹锡 《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 (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 (15).一万的隐语。详“ 一干一方 ”。 潋滟(1) 形容水盈溢 (2) 形容水波荡漾 浟湙潋滟,浮天无岸。——木华《海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湖光潋滟 霜华见“ 霜花 ”。 翠琅玕(1).一种青绿色的玉石。古人常用作佩饰。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头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唐 杜甫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诗:“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 (2).指翠竹。 宋 杨万里 《省宿题天官厅后竹林》诗:“秋声偷入翠琅玕,叶叶竿竿玉韵寒。” 元 王冕 《息斋双竹图》诗:“归来不得翠琅玕,听雨冷眠溪上緑。” 清 郑燮 《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诗:“缀玉含珠几箭兰,新篁叶叶翠琅玕。” 喻蘅 《画竹四题》诗之一:“笔底翠琅玕,森森閲岁寒。”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唐 李贺 《示弟》诗:“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宋 苏轼 《浴日亭》诗:“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宋 陆游 《晚归》诗:“病骨羸将折,昏眸困欲眠。” 明 于谦 《登楼书兴》诗:“暮景侵寻欺病骨,秋霜容易上华巔。” 清快(1).清凉爽快。 宋 苏轼 《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之一:“数亩蓬蒿古县荫,晓窗清快夜堂深。” 清 袁枚 《新齐谐·蒋文恪公说二事》:“奴闷絶,不知所为。最后闻远远有呼唤声,奴在棺中欲应不能;后稍觉清快,亦不知何以得出。” 艾芜 《回家》:“他觉得帐子里很热,拿手拭拭脸上跟胸口上的汗。妻子手里是拿着扇子的,就连忙给他大大扇了几下。他人清快许多了。” (2).清新舒畅。 元 房皞 《题张信之见山堂》诗:“晚来天气佳,收目入清快。” 清 杜岕 《新年见月》诗:“新年见新月,一嘆清快絶。” (3).清而流畅的水。 宋 苏轼 《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道人未放泉出山,曲折虚堂泻清快。” 西山(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扬雄 《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 五色纷披。——《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