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武夷筑精舍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陈韡 |
释义 | 武夷筑精舍原文浮世何尝有定居,惬情便可著茅庐。久知名利为韁锁,爱此溪山似画图。 种菊疎篱慕陶令,栽梅浅水学林逋。 只须此地延风月,休问君王乞鉴湖。 诗词问答问:武夷筑精舍的作者是谁?答:陈韡 参考注释浮世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唐 许浑 《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覷百年浮世,似一梦 华胥 。” 丁玲 《母亲》二:“ 曼贞 这时,也正有着一种悲凉的浮世的感觉。” 何尝(1) 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尝”、“哪里”、“并不是”的意思 我何尝说过这样的话?(=我未尝说过这样的话) 历史的教训人们何尝忘记? 在那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何尝叫过一声苦? (2) 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 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工夫(=我很想去,只是没工夫) 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细菌又何尝不是如此? 定居使在一个地方固定居住下来 使难民在农场定居落户 定居于北京的德国人 惬情(1).合乎情理。《梁书·止足传·顾宪之》:“临终为制敕其子曰:‘……常谓中都之制,允理愜情。衣周於身,示不违礼;棺周於衣,足以蔽臭。’” (2).满意,符合心意。 唐 张九龄 《使还湘水》诗:“于役已弥岁,言旋今愜情。” 茅庐茅舍;草屋 知名(1) 出名。声名为世所知 知名人士 (2) 闻知其名声或名字 岸旁草树密,往往不知名 (3) 告知姓名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 画图图画(多用于比喻) 这些诗篇构成了一幅农村生活的多彩的画图 陶令指 晋 陶潜 。 陶潜 曾任 彭泽 令,故称。 元 赵孟頫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 陶令 饮,从人皆笑 酈生 狂。” 毛 * 《登庐山》诗:“ 陶令 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 里可耕田?” 浅水(1) 水深小到河底地形能影响表面波的水体 (2) 深度较小的水或浅滩上的水 学林(1).喻学问的总汇。《汉书·叙传下》:“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 颜师古 注:“信惟文学之林藪也。”《南史·王僧孺传》:“而 僧孺 与 高平 徐夤 俱为学林。” (2).指学术界。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我法稍不同,凡所泛览,皆通行之本,易得之书,故遂孑然於学林之外。” 只须仅仅须要(某个条件)此地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风月(1) 本指清风明月 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南史·褚彦回传》 (2) 男女情爱 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红楼梦》 休问(1).佳讯。《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既济 南海 ,与领守 儿孝德 相见,知足下忠义奋发,整飭元戎,西迎大驾,巡省中岳。承此休问,且悲且憙。” (2).好的声誉。 唐 柳宗元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有 范氏传真 者,始来京师,近臣多言其美,宰相闻之,用以为是职,在门下,甚获休问。” 君王古称天子或诸侯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君王与沛公饭。 鉴湖亦作“鉴湖”。1.湖名。即 镜湖 。又称 长湖 、 庆湖 。在 浙江 绍兴 城西南二公里。为 绍兴 名胜之一。 唐 杜甫 《壮游》诗:“ 越 女天下白, 鑑湖 五月凉。” 元 萨都剌 《题汀州丁三溪知事卷》诗:“ 鑑湖 分半曲, 贺老 竟何如。” (2).湖名。在 江西省 吉水县 东二里。《古谣谚》卷二七引《广舆记·鉴湖谚》:“水绕 鑑湖 弦, 吉水 出状元。” (3).湖名。在 新疆 * 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湖滨有 阅微草堂 ,相传为 清 代文人 纪昀 谪戍 新疆 时的故居所在。现为游览胜地。 (4). 浙江 绍兴 的别称。因境内 鉴湖 得名。 清 末 绍兴 籍革命党人 秋瑾 自号 鉴湖女侠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