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水调歌头
朝代 宋代
作者 佚名
释义

水调歌头原文

汉事正犹豫,足迹正跫然。严陵老子,当时底事动天顽。曾把丝纶一掷,藐视山河九鼎,高议凛人寒。竹帛非吾事,霄汉任腾骞。
问云台,还得似,钓台巅。几年山下,使人犹识汉衣冠。寄语功名余子,今日成尘何在,百战亦多艰。一笑桐江上,来往钓名船。

诗词问答

问: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水调歌头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犹豫

犹移。迟疑不决

足迹

脚印

雪地上的足迹

跫然

(1).形容脚步声。《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逕,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成玄英 疏:“跫,行声也。”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以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北寺锁斋房,尘钥时一启。 晁 张 跫然来,连璧照书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劳君枉驾,可谓跫然足音矣,请坐赐教。” 何垠 注:“跫然,蹋声。” 叶圣陶 《穷愁》:“ 松 母方坐户侧,曝日光取暖,其弗聪之耳忽闻足音跫然至,审为 金荣 ,曰:‘ 荣哥 何来?’”

(2).喜貌。 宋 沉遘 《谢人投书》:“辱书及文编,辞高义丰,读之跫然。”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某夙附末光,雅烦善庇,伏藩城而待罪,隐若自安;佔宿邸之移文,跫然滋喜,依归之素,有过等夷。”

(3).空无所有或稀少的样子。 唐 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至于千字提奖之重蔑有称实再抒鄙怀用伸酬谢》诗:“饵薄鉤不曲,跫然守空坻。” 明 汤显祖 《读陈匡左<元史本末>有感》诗:“跫然寒谷少人声, 玉茗 书归雪夜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感遇诗》:“夫《感遇》在 唐 ,未为絶出;而《感兴》在 宋 ,实自跫然。谓不当并论则有之耳。”

严陵

(1).即 严光 。 光 字 子陵 ,省称 严陵 。 东汉 会稽馀姚 人。少曾与 汉光武帝 刘秀 同游学。 秀 即帝位后, 光 变姓名隐遁。 秀 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 富春山 。后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 严陵山 、 严陵濑 、 严陵钓台 等。诗文中常用其事。《南史·隐逸传上·刘凝之》:“昔 老莱 向 楚王 称僕, 严陵 亦抗礼 光武 。” 唐 李白 《箜篌谣》:“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 严陵 及 光武 。” 前蜀 韦庄 《旅中感遇寄呈李秘书昆仲》诗:“怀乡不怕 严陵 笑,只待秋风别钓磯。”参阅《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2).即 严陵濑 。 宋 杨万里 《夜泊钓台小酌》诗:“ 牛狸 送我止 严陵 ,黄雀随人赴帝城。”

老子

(1) 父亲

(2) 老年男子的自称。即老夫

老子不吃你这一套

当时

就在那个时刻;马上

当时就签约雇用你

底事

(1).何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 江 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来已入诗词中。” 陈毅 《为苏南磨擦答某君书》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丝纶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孔颖达 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羣后。” 唐 杨炯 《为刘少傅谢敕书慰劳表》:“虔奉丝纶,躬亲政事。”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折齿》:“奉丝纶来报里阎,访贤才作楫济艰。”

(2).钓丝。 唐 无名氏 《渔父》词:“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 宋 张先 《满庭芳》词:“金钩细,丝纶慢捲,牵动一潭星。”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笑满船空载明月,下丝纶不愁无处。” 胡惠生 《赠王亦梅》诗:“ 西湖 风景好,何日理丝纶。”

(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三国 魏 曹植 《车渠椀赋》:“緼丝纶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

一掷

(1). * 时以 * 投掷一次谓“一掷”。《晋书·何无忌传》:“ 刘毅 家无儋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因 * 一掷决定胜负,故后亦常称把存亡大计付之不可知的冒险行动。《晋书·孙绰传》:“何故捨百胜之长理,举天下而一掷哉!”《宋史·喻樗传》:“六龙临 江 ,兵气百倍,然公自度此举果出万全乎?或姑试一掷也?” 叶圣陶 《穷愁》:“岂久处涸辙,贪图渐萌,乃欲为此一掷,以冀非分耶?”

(2).一扔。《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回手解下那黄布包袱来,两手从脖子后头绕着往前一转,一手提了往炕上一掷。”

(3).犹一击。 唐 杜甫 《呀鹘行》:“风涛颯颯寒山阴,熊羆欲蛰龙蛇深。念尔此时有一掷,失声溅血非其心。” 仇兆鳌 注:“言当此天寒物藏,正鶻鸟凌厉之秋,此时应有一击,而悲鸣悽惨如此,岂其本心乎?”

藐视

认为 很卑贱、渺小、没有价值或令人厌恶,从而对它加以轻视,加以嘲笑

我们不再藐视她了

山河

山岭和河流,指国家的疆土

锦锈山河

九鼎

(1) 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国家政权

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后来用九鼎比喻言语等分量之重

一言九鼎

高议

(1).高明的议论。《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见 田駢 ,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 唐 杜甫 《寄柏学士林居》诗:“几时高议排 金门 ,各使苍生有环堵。”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高议参造化,清文焕皇猷。”

(2).指大发议论。《六韬·上贤》:“博闻辨词,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次则结綬 金马 之庭,高议 云臺 之上。”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京师交游,慎于高议。”

竹帛

(1).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墨子·天志中》:“又书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传遗后世子孙。”

(2).引申指书籍、史乘。《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名著於景钟,名称垂於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相公镇 幽 都,竹帛烂勋伐。”《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於廊庙,垂名於竹帛。” 梁启超 《读孟子界说》:“故《春秋》有大义,有微言,皆口授弟子,俟数传乃著竹帛。”

霄汉

云霄和天河,指天空,比喻朝庭

气凌霄汉

腾骞

(1).飞腾;向上升腾。 唐 李白 《书情题蔡舍人雄》诗:“层飆振六翮,不日思腾騫。” 宋 秦观 《叹二鹤赋》:“彼有啄乎广莫之野,饮于清冷之渊,随林丘而止息,顺风气而腾騫,一鸣九皐,声闻于天。” 明 袁宗道 《独坐》诗:“投身 * 聚,谁能自腾騫。” 陈去病 《趵突泉》诗:“风尘亦劳瘁,兴会却腾騫。”

(2).谓仕途得意,职位高升。 唐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如公尽雄俊,志在必腾騫。” 明 孙柚 《琴心记·阳关送别》:“前程万里,指日腾騫。”

(3).犹仙逝。 宋 曾巩 《郧口》诗:“风光满眼宛如昨,故人乘鸞独腾騫。”

云台

(1).高耸入云的台阁。《淮南子·俶真训》:“云臺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翱翔。” 晋 郭璞 《客傲》:“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 唐 王勃 《七夕赋》:“君王廼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 宋 张辑 《洞仙歌·代寿张辰川》词:“问因何五马,踏月云臺。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

(2). 汉 宫中高台名。 汉光武帝 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 南朝 梁 沉约 《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復引领 云臺 ,虚己 宣室 。”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云臺 。” 宋 范成大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诸公上 云臺 ,一叶渺 湘浦 。”

(3). 汉 宫中高台名。 汉明帝 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 邓禹 等二十八将于 南宫云台 ,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 唐 杜牧 《少年行》:“捷报 云臺 贺,公卿拜寿巵。” 清 洪昇 《长生殿·剿寇》:“拥大将,气雄哉,合图画上 云臺 。”

(4).山名。在 陕西省 华阴县 境。即 西岳 华山 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邀我登 云臺 ,高揖 卫叔卿 。”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记》:“ 云臺峯 在 太华山 东北。” 清 厉鹗 《严朗屋写小像为杜子春事索题》诗之二:“ 云臺峯 顶约驂鸞,杞犬芝童觅最难。”

(5).山名。在 四川省 苍溪县 东南,接 阆中县 界。一名 天柱山 。

(6).山名。在 江苏省 连云港市 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 郁洲 , 明 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 李希凡 《云台小记》:“ 云台山 屹立在 黄海 之滨……所谓‘花果山’者,只是 云台 一百多个山头中的一陵。”

(7).道观名。 唐 李商隐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 锦里 差隣接, 云臺 闭寂寥。” 冯浩 笺注:“所谓 云臺观 也。”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己亥自寿》词之二:“愿 云臺 任满,又还因任,赛 汾阳 考。”

得似

怎似;何如。 五代 齐己 《寄湘幕王重书记》诗:“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 宋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自笑堂堂 汉 使,得似洋洋 河 水,依旧只流东?” 明 刘基 《四月二十二日郊外游》诗:“吾儕幸味苦,得似道傍李?”

钓台

为钓鱼而设在水边的台子

使人

佣人,奴仆。《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明日, 魏博 搜捕金盒,一军忧疑。这里却教了使人送还他去, 田承嗣 一见惊慌,知是剑侠,恐怕取他首级,把邪谋都息了。” 萧红 《生死场》三:“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的身上。”

奉命出使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赵孟 曰:‘牀笫之言不踰阀,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 唐太宗 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明史·太祖纪》:“六月戊寅, 察罕 以书来报,留我使人不遣。”

衣冠

(1) 衣服和礼帽

(2) 服饰

衣冠不整

(3) 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寄语

传话给某人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寄语故人

功名

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余子

(1).古代卿大夫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 知徐吾 、 赵朝 、 韩固 、 魏戊 ,餘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 杜预 注:“卿之庶子为餘子。”《吕氏春秋·报更》:“ 张仪 , 魏氏 餘子也。” 高诱 注:“大夫庶子为餘子,受氏为 张 。”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军制,家致一人为正卒,馀皆为羡卒,称“餘子”。《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国有一事,当徵召会聚百姓,则小司徒召聚之。餘子谓羡也。” 孙诒让 正义:“云‘大故,致餘子’者,谓国被灾寇,则发六乡之餘子羡卒,以备守事及追胥也。餘羡既发,则正卒亦发可知。”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此云‘大故,致餘子’。餘子,即民之子弟。《孟子·滕文公篇》所谓餘夫也。故《大司徒》统谓之万民。”《逸周书·籴匡解》:“成年,年穀足……餘子务艺。”《尚书大传·略说》:“耰鉏已藏,祈乐已入,岁事已毕,餘子皆入学。”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 成玄英 疏:“弱龄未壮,谓之餘子。” 陆德明 释文:“未应丁夫为餘子。”《汉书·食货志》:“是月,餘子亦在于序室。” 颜师古 注:“ 苏林 曰:‘餘子,庶子也。或曰:未任役为餘子。’未任役者是也。幼童皆当受业,岂论嫡庶乎?”

(4).犹后代。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臣将门餘子,素无艺术,猥当大任,必败朝章。”

(5).官名。《左传·宣公二年》:“ 晋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预 注:“皆官名。” 孔颖达 疏:“则知餘子之官,亦治餘子之政。”

(6).其馀的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柳宗元》:“工诗,语意深切,发纤穠於简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评杜诗》:“余家有 郑善夫 《批点杜诗》,其指摘疵纇,不遗餘力,然实 子美 之知己。餘子议论虽多,直观场之见耳。”参见“ 餘子碌碌 ”。

(7).谓劫馀之人。 叶叶 《九秋诗·秋望》:“谁成谁败悲餘子,几帝几王付劫灰。”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何在

在哪里

公理何在?

百战

多次作战。《吴子·料敌》:“三军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击倍,百战不怠。”《晋书·索綝传》:“大小百战, 綝 手擒贼帅 李羌 。”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六九:“几抛云髻恨金墉,泪洗花颜百战中。” 宋 王安石 《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迴。”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超勇亲王》:“王阵擒贼首二,皆百战渠魁,贼帅 小策零 堕骑,裸身跨白驼遁。”

桐江

富春江 的上游。即 钱塘江 流经 桐庐县 境内一段。 唐 陆龟蒙 《钓车》诗:“ 洛 客见诗如有问,辗烟衝雨过 桐江 。” 宋 杨万里 《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舩龙山暮宿桐庐》诗之一:“海潮也怯 桐江 浄,不遣涛头过 富春 。” 元 萨都剌 《钓台夜兴》诗:“仙茶旋煮 桐江 水,坐客遥分石壁灯。”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画渔人》诗之二:“若非 渭水 持竿客,定是 桐江 把钓人。”

来往

(1) 来和去

街上来往的人很多

(2) 通行

翻修路面,禁止车辆来往

(3) 联系、交往或接触——用于人

他仅与那些百万富翁们来往

(4) 左右;上下

总不过二尺来往水

钓名

作伪以求虚名。《管子·法法》:“钓名之士,无贤士焉。”《汉书·公孙弘传》:“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 颜师古 注:“钓,取也。言若钓鱼之谓也。”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八:“兰棹快,草衣轻,只钓鱸鱼不钓名。”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夫隐者固非钓鱼而钓名耳,老夫何与焉!”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