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译经光梵大师
朝代 宋代
作者 刘筠
释义

译经光梵大师原文

汉梦通西域,逍遥广旧园。
竺乾方演教,金粟岂忘言。
砚滴寒蟾吐,台香瑞兽喷。
挥毫花满裓,隐几雪盈门。
大士清歌发,南宗密印存。
纵横十二部,慧日破重昏。

诗词问答

问:译经光梵大师的作者是谁?答:刘筠
问:译经光梵大师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筠的名句有哪些?答:刘筠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西域

汉代以后对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及中亚细亚等地区的总称

西域书,泛指有关佛教的著作

逍遥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乾方

乾卦所在的方位,即西北方。《宣和遗事》前集:“二人乘青鸞望乾方西北而昇。”

演教

(1).传布教化。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君乘輜演教,佩紱临人,德被三城,风移五县。”《明诗纪事己籤·王世贞》引 明 王世懋 《王奉常集》:“取材愈博,演教弥神。”

(2).指传布佛教教义。 唐 张正甫 《衡州般若寺观音大师碑铭序》:“自 腾 兰 之演教于中土,殆将千岁。”《明史·外国传三·日本》:“ 祖阐 等既至,为其国演教,其国人颇敬信。”

金粟

(1).钱和粮谷。《商君书·去强》:“国好生金于竟(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悵念 襄 楚 二城,版筑之用,金粟与城齐矣。”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金粟之藏,按簿则有其名,关市之榷,摭实尽无其物。”

(2).“ 金粟如来 ”的省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 金粟 来仪, 文殊 戾止。” 前蜀 贯休 《和韦相公见示闲卧》:“堂悬 金粟 像,门枕御沟泉。” 宋 张元干 《西江月·和苏庭藻》词:“且作大真游戏,未甘 金粟 龙钟。”

(3).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故称。 宋 范成大 《中秋后两日自上沙回闻千岩观下岩桂盛开复檥石湖留赏一日赋两绝》之一:“金粟枝头一夜开,故应全得小诗催。” 明 徐霖 《绣襦记·闻信增悲》:“看繁英金粟乱开,美人玉纤轻折采。”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卷一:“不多金粟散天香,应共荷花斗靚妆。”

(4).黄色花蕊。 宋 梅尧臣 《梅花》诗:“坠萼谁将呵在鬢,蕊残金粟上眉虫。”

(5).比喻灯花、烛花。 唐 韩愈 《咏灯花同侯十一》:“黄里排金粟,釵头缀玉虫。” 明 刘基 《正月十五夜灯花大开作》诗:“夜寒衾冷漏声迟,卧看琼枝绽金粟。” 清 许光治 《阅金经·烛花》曲:“絳蜡银荷拥,翠盘金粟丛。”

(6).首饰名。 唐 杨炯 《老人星赋》:“晃如金粟,灿若银烛。” 唐 温庭筠 《归国遥》词:“鈿筐交胜金粟。” 华锺彦 注:“鈿筐、金粟,皆头饰也。”

(7).山名。在 陕西省 蒲城县 东北。 唐玄宗 泰陵 在此山。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 玄宗 尝謁 桥陵 ,至 金粟山 ,覩岗峦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三·蒲城县》:“ 金粟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有碎石,若金粟然, 唐玄宗 葬此,曰 泰陵 。”

(8).后世泛指帝王陵墓。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 鼎湖 龙作雨, 金粟 鸟呼风。”

忘言

(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砚滴

滴水入砚的文具。也称水注。 唐 皎然 《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诗:“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 宋 苏轼 《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馀首读至夜半书其后》诗:“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鬭妍。”

寒蟾

指月亮。传说月中有蟾,故称。 唐 刘禹锡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二十二韵》:“管弦喧夜景,灯烛掩寒蟾。” 宋 张铣 《玉树后庭花》词之二:“青驄一骑来飞鸟,靚妆难好,至今落日寒蟾,照 臺城 秋草。”

瑞兽

(1).象征吉祥之兽,如麒麟之类。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白帝云门舞》:“瑞兽霜耀,祥禽雪映。”《隋书·高祖纪上》:“瑞兽异禽,游园鸣阁。” 明 王洪 《麒麟赋》:“粤有瑞兽,其名曰麟。”

(2).指兽形香炉。 唐 罗隐 《寄前宣州窦尚书》诗:“喷香瑞兽金三尺,舞雪佳人玉一围。” 宋 葛胜仲 《西江月·叔父庆八十会作》词:“瑞兽香云轻裊,华堂绣幕低垂。”

挥毫

写毛笔字或作画

此君动辄挥毫于人前

挥毫题字

隐几

(1).靠着几案,伏在几案上。《孟子·公孙丑下》:“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 隐机而坐,仰天而嘘。” 成玄英 疏:“隐,凭也。 子綦 凭几坐忘,凝神遐想。” 宋 陆游 《秋日焚香读书戏作》诗:“世事无端自纠纷, 放翁 隐几对炉熏。” 清 洪昇 《长生殿·雨梦》:“漏鼓三交,且自隐几而卧。”

(2).几案。 南朝 齐 谢朓 有《乌皮隐几》诗。《南齐书·孔稚珪传》:“﹝ 太祖 ﹞餉 灵产 白羽扇素隐几。”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会稽记》: 上虞 兰室山 葛玄 所隐之处,有隐几,化为鹿。”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尹知章 注:“大士不矜,谦以接物。”《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来,区区汝何攻? 赐 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

(2).佛教对菩萨的通称。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夫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斯经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华文句记》卷二:“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

(3).特指观世音菩萨。《红楼梦》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 嫦娥 槛外梅。”

(4).对高僧的敬称。 宋 苏轼 《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望之儼然,即之也温,是惟 寳觉 大士之像。”

正狱讼之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 子牛 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狱讼,盖若《秋官·士师》察狱讼之辞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卫侯 与 元咺 讼, 宁武子 为辅, 鍼庄子 为坐, 士荣 为大士。” 杜预 注:“大士,治狱官也。” 汉 刘向 《说苑·臣术》:“ 忌 举北郭 刁勃子 为大士,而九族益亲,民益富。”

清歌

(1) 无乐器伴奏的歌唱

(2) ∶清脆的歌声

南宗

我国佛教禅宗、道教、山水画均有南宗、北宗之分。详“ 南北宗 ”。

密印

(1).即蜜印。死后追赠官职所赐的蜡印。《晋书·山涛传》:“以 太康 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詔赐东园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策赠司徒,密印紫綬,侍中貂蝉, 新沓伯 密印青朱綬,祭以太牢,諡曰‘康’。”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先夫人亦四徙封,密印累累,邦族耸慕。”按,“蜜印”古籍多讹为“密印”。

(2).佛教语。诸佛菩萨各有本誓,为标志此本誓,以两手十指结种种之相,是为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深奥秘密,故云“密”。密宗多修密印法门,以身、口、意“三密相应”,手结印,心观想,口持咒,以求证佛果。《大日经·密印品》:“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语,应知皆是真言。”

(3).佛教禅宗指 达摩 西来所传的直指人心的“心印”。此“心印”为“教外别传”,故称“密”。 清 龚自珍 《最录天台传佛心印记》:“其曰传佛心印何也? 达摩 之东,此方人争言西土二十八祖佩佛密印……且曰:‘佛果有密印歟?教外果有别传歟?’”

纵横

(1) 竖和横互相交错

众壑纵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犹有曲挺纵横者。

刀戟纵横。——《广东军务记》

(2) 奔放自如

笔意纵横

(3) 奔驰无阻

纵横四海

(4) 放肆;无所顾忌

(5) 指合纵连横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慧日

(1).佛教语。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法华经·普门品》:“无垢清浄光,慧日破诸闇。”《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荫法云於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於康衢,则重昏夜晓。” 李善 注引 刘蚪 曰:“菩萨圆浄,照均明两,故曰慧日。”

(2).指佛 释迦牟尼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自慧日潜暉,传灯寂照,外道蚁聚,异学蜂飞。”

重昏

亦作“ 重昬 ”。1.谓思绪非常昏乱。《楚辞·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昬而终身!” 王逸 注:“昬,乱也。言己不逢明君,思虑交错,心将重乱,以终年命。” 唐 王维 《宋进马哀辞》:“忽思瘞兮城南,心瞀乱兮重昏。” 明 归有光 《赵汝渊墓志铭》:“ 宋 失维城,宗沦于 朔 。哀哉重昏,鼎折覆餗。”

(2).十分昏暗;愚昧。《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曜慧日於康衢,则重昬夜晓。” 李周翰 注:“言二比丘演説佛化,万物见明,如日照於道,重深昬暗之处,夜中亦晓。”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维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 摩腾 、 竺法兰 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昬之见曶爽。” 明 宋濂 《题金书<法华经>后》:“盖将放如来之慧光,破众生之重昏也。”

(3).指愚昧之人。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达人止是,独悟重昏。”

(4).见“ 重婚 ”。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