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夜雨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夜雨原文短夜行斋眠不成,忽闻淅沥有微声。 是诚雨耳愿绵耳,那觉慰生饶惧生。 甲乙更筹同细数,密疏霏势独详评。 晓庭斸土滋三寸,满志何曾得畅情。 诗词问答问:夜雨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二 参考注释行斋(1).静修的斋室。 唐 周贺 《赠神遘上人》诗:“行斋罢讲仍香气,布褐离牀带雨痕。” (2).犹游船,行进的船。 宋 时较大的船常以“斋”为名。 宋 辛弃疾 《沁园春·送赵景明知县东归》词:“锦帆画舫行斋。悵雪浪、粘天江影开。” 不成——作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或揣度的语气,常与“难道”、“莫非”等词相呼应 老五不在这儿,莫非又下厂去了不成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微声(1).微小的名声。 唐 张籍 《祭退之》诗:“公文为时师,我亦有微声。而后之学者,或号为 韩 张 。” 明 徐渭 《十白赋·麂》:“拾遗有言,微声及祸,视尔霜质,秉金畏火。” (2).细小的声音。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飞车向 奇肱国 疾飞而去,天空中不再留下微声,学者们也静悄悄,这是大家在吃饭。”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蝙蝠的声音……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 乙更乙夜。《东观汉纪·明帝纪》:“﹝ 明帝 ﹞甲夜读众书,乙更尽乃寐。”详“ 乙夜 ”。 细数仔细计数。 宋 王安石 《蔷薇》诗之三:“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金 元好问 《赠莺》诗:“恨不掌上看,毛羽得细数。” 详细数目。 明 唐顺之 《覆勘蓟镇边务首疏》:“其各区原额,见在逃亡老弱花名细数,容臣等造册奏缴。” 密疏(1).秘密的奏疏。 宋 苏轼 《论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 郑小同 为 高贵乡公 侍中,常诣 司马师 。 师 有密疏,未屏也。如厠,还问 小同 :‘见吾疏乎?’”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密疏》:“近见实録,多载密疏,言不彰於朝听,事不显於当时。” (2).秘密开列。《宋史·王旦传》:“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请,所用者帝以笔点之。” 详评审理。 前蜀 杜光庭 《张相公九曜醮词》:“详评狱讼,裁制典刑。” 三寸指舌。《艺文类聚》卷十七引 晋 张韩 《不用舌论》:“ 留侯 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 南朝 梁简文帝 《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故微言传乎往记,妙説表乎丹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搆衅》:“他自负半世英豪,那见得一腔奇抱。烂斑三寸人前掉,电光闪烁皆倾倒。” 满志犹满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京师营造》:“天家营建,比民间加数百倍,曾闻 乾清宫 窗槅一扇,稍损欲修,估价至五千金,而内璫犹未满志也。” 清 周亮工 《赠胶西张用之》诗:“如此巖居应满志,自忘宿世占时名。”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章程》:“以期上匡国家以臻隆治,下维黎庶以絶苛残,必使吾 中国 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方为满志。”参见“ 满意 ”。 何曾反问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会成为总统? 畅情尽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祇要他不归来,便与 胡生 畅情作乐。”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