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李纲 |
释义 |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原文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 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於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 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 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诗词问答问:念奴娇·宪宗平淮西的作者是谁?答:李纲 参考注释晚唐旧时对 唐 诗的分期,有初、盛、中、晚四期, 大和 (公元827年)以后为晚 唐 。也有仅分初、盛、晚三期的,以 元和 (公元806年)以后为晚 唐 。 宋 杨万里 《读笠泽丛书二绝》诗之一:“晚 唐 异味同谁赏?近日诗人轻晚 唐 。” 宋 陆游 《追感往事》诗:“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目谓宗晚 唐 。” 姑息(1) 苟且求安,无原则地宽恕别人 姑息养奸 (2) 迁就,纵容,不加限制,出于照顾或好心肠而迁就或容忍 不姑息儿子 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多少(1) 指量度或数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你有多少钱 (2) 或多或少;未特别指出的或未确定的东西(如数量或价格) 按多少钱一里收费 (3) 稍微 天气多少有些变化 (4) 疑问代词 (5) 问数量 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水浒传》 (6) 表示不定的数量 最后终于写出来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欢乐,只有这位业余作者才知道 方镇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如 晋 持节都督, 唐 观察使、节度使、经略等。 辽 金 时皆有其职。 清 吴廷燮 著有 唐 、 辽 、 金 《方镇年表》,可参阅。《晋书·范宁传》:“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称计。”《新唐书·裴均传》:“ 德宗 以 均 任方镇,欲遂相之。”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开元 九年置 朔方 节度,自是始有方镇。”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翚帅师》:“古者兵出於农,有事则聚而授甲役,竣则散而归田,非有营卫之屯聚,方镇之瓜分,可籍之以为变。” 飞扬跋扈鸷鸟飞扬,大鱼跋扈。喻指意气举动骄横放肆 像旧时的军阀一样飞扬跋扈 雄藩地位重要、实力雄厚的藩镇。《旧唐书·严绶传》:“前后统临三镇,皆号雄藩。” 千里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公然明目张胆,毫无顾忌 公然反对 公然违反协定,派兵入侵边境 旅拒见“ 旅距 ”。 同恶共同作恶。亦指共同作恶者。《左传·昭公十三年》:“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 陆德明 释文:“好、恶,并如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马季长 佞媚获誚, 蔡伯喈 同恶受诛。”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其同恶在某处,姓名、状貌,悉以西邻指之。” 郭希仁 《从戎纪略》:“﹝ 韩映堃 ﹞遂与同恶 张秉祥 等,乘机鼓煽各刀匪,并代为部勒。”参见“ 同恶相求 ”。 相资(1).相互凭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和乐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宋 张载 《正蒙·太和》:“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 明 方孝孺 《绿畴轩记》:“上下相资,恩意交浹。” (2).相互资助。《新五代史·楚世家·马殷》:“然勉为吾合二国之懽,通商贾、易有无以相资,亦所以报我也!” 宰辅辅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汉 王符 《潜夫论·本政》:“ 周公 之为宰辅也,以谦下士,故能得真贤。”《宋书·隐逸传·陶潜》:“ 潜 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 晋 世宰辅,耻復屈身后代,自 高祖 王业渐隆,不復肯仕。”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 林甫 ( 李林甫 )出中书至寺,自以宰辅之尊,意谓功曹便於下马处趋见,功曹乃於门内哭以待之。” 清 龚自珍 《<干禄新书>自序》:“本朝宰辅,必由翰林院官。” 分明(1) 清楚(明白)状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简单明了地 这分明不对 (3) 清楚地划开界限 媕婀见“ 媕娿 ”。 群议众人的议论。《后汉书·马援传》:“帝大喜,引入,具以羣议质之。” 唐 刘禹锡 《唐故韦公集纪》:“羣议鬨然,俟公一言而定。”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卷上:“上为羣议所惑,默然无所主。” 旄节(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唐 张守节 正义:“旄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汉书》云‘ 苏武 执节在 匈奴 牧羊,节毛尽落’是也。” 宋 梅尧臣 《送马仲涂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諫諍,又持旄节使 阴山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苏属国 之旄节终留, 庾开府 之江关永弃。” (2).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 唐 李嘉祐 《送从弟归河朔》诗:“诸将矜旄节,何人重布衣。”《新唐书·杨汝士传》:“ 开成 初,繇兵部侍郎为 东川 节度使。时 嗣復 镇 西川 ,乃族昆弟,对拥旄节,世荣其门。” (3).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 唐 王维 《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仙官欲往 九龙潭 ,旄节朱旛倚石龕。” 赵殿成 笺注:“《真誥》:‘ 老君 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巾金精之巾。’《紫阳真人内传》:‘ 衍门子 乘白鹿,执羽盖,杖青毛之节,侍从十餘玉女。’” 应付(1) 采取某种方法对待某人某事 应付复杂的局面 (2) 应酬;敷衍 采取应付的态度 (3) 将就;凑合 这顶帽子今冬还能应付过去 穆天子指 周穆王 。 唐 韩愈 《驽骥》诗:“惟昔 穆天子 ,乘之极遐游。” 明 何大复 《病马》诗之五:“徒闻 穆天子 ,八骏歷层空。” 英明卓越而有见识 英明的决策 不贰(1).专一,无二心。《左传·昭公十三年》:“君苟有信,诸侯不贰,何患焉?”《楚辞·九章·惜诵》:“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五》:“﹝ 严续 ﹞为 元宗景 所知,两登相位,尽忠不贰。”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发薪》:“不过临时发布‘亲领’命令的施主却还有,只是已非善于索薪的骁将,而是天天‘画到’,未曾另谋生活的‘不贰之臣’了。” (2).一律;没有差异。《管子·轻重乙》:“ 桓公 曰:‘然则衡数不可调耶?’ 管子 对曰:‘不可调。调则澄,澄则常,常则高下不贰,高下不贰则万物不可得而使固。’”《孟子·滕文公上》:“从 许子 之道,则市贾不贰。” (3).不重复。参见“ 不贰过 ”。 (4).没有差错。贰,通“ 忒 ”。《荀子·天论》:“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五》:“贰当为貣,亦字之误也。貣与忒同。忒,差也。言所行皆顺乎道而不差,则天不能祸也。”《韩诗外传》卷三:“ 孔子 闻之曰:‘ 楚庄王 之霸,其有方矣。制节守职,反身不贰,其霸不亦宜乎?’” 登庸(1).选拔任用。《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孔 传:“畴,谁。庸,用也。谁能咸熙庶绩,顺是事者,将登用之。” 晋 应贞 《晋武帝华林园集诗》:“登庸以德,明试以功。” 唐 唐彦谦 《留别》诗之三:“登庸趋俊乂,厕用野无遗。” 明 方孝孺 《袁安卧雪图赞》:“登庸三朝,作社稷臣。” (2).指登帝位。 汉 扬雄 《剧秦美新》:“臣伏惟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作民父母,为天下主。”《宋书·傅亮传》:“ 高祖 登庸之始,文笔皆是记室参军 滕演 。”《北史·高隆之传》:“又帝未登庸日, 隆之 意常侮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臣伏愿登庸御宇,早继高皇。” (3).指科举考试应考中选。 明 徐霖 《绣襦记·父子萍逢》:“领父命 长安 科试,幸登庸占榜魁。” 全师谓保全军队,使无损伤。《后汉书·董卓传》:“时众军败退,唯 卓 全师而还。” 威令指政令、军令。《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而特捫然数百里,而威令不信。”《周书·文帝纪上》:“ 洛 ( 寇洛 )素无雄略,威令不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府尹威令素严,公人怎敢有违?”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然必决死战者,正欲贼知我国家威令严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吐突承璀 率左、右神策军到行营,威令不振,各道统兵将帅互相观望,无意立功。” 功名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半夜(1) 夜的中间;特指夜里12点钟 (2) 一夜之半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聊斋志异·促织》 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徒衔枚而进。——《周礼·夏官·大司马》 章邯夜衔枚击 项梁定陶。——《汉书·高帝纪》 衔枚疾走 悬瓠古城名。以城北 汝水 屈曲如垂瓠,故名。 隋 唐 为 蔡州 治所。 唐宪宗 元和 十二年, 李愬 雪夜进军,擒 吴元济 于此。后泛指擒敌之处。 清 赵翼 《大柳驿相传为赵韩王授徒处》诗:“半夜遂成 悬瓠 擒,胆落 金陵 东海 鲤。” 明堂(1) 〈方〉∶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2)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中兴通常指国家由衰退而复兴 国家中兴 中兴机会。——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千古(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诗文赏析这首词是李纲写的七首咏史词之一。是写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的史实的。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的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王国。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的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的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淮蔡”,指淮西节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的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的田悦、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旅拒”,即聚众抗拒。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例如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 * 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谁敢分明语?”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要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的标志。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就是首句所说的“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于,叹词;穆,美好。天子,指唐宪宗。登庸,重用。这几句是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要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的。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宪宗,李纲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宪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的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的气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现,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的殿堂,是对唐宪宗的歌颂。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宪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的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