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竹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李贺 |
释义 | 竹原文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诗词问答问:竹的作者是谁?答:李贺 李贺竹书法欣赏
全唐诗 参考注释文光(1).错杂的波光。 唐 李贺 《竹》诗:“入水文光动,抽空緑影春。” (2).绚烂的文采。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李翰林》曲:“五花马三春帝乡,千金裘万丈文光。”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 赤嵌 城高海色黄,乍销兵气变文光。” (3). 西汉 文帝 和 东汉 光武帝 的合称。《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鉴 武 穆 ,宪 文 光 。” 李周翰 注:“ 文帝 、 光武 为宪法也。” 空绿(1).空明澄碧。 南朝 梁武帝 《西洲曲》:“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緑。” (2).指碧天。 唐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五月》:“回雪舞凉殿,甘露洗空緑。” 叶葱奇 注:“空緑,犹青空,指天空。” 露华(1).露水。《赵飞燕外传》:“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 郑燮 《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之四:“草头初日露华明,已有游船歌板声。” (2).清冷的月光。 南朝 齐 王俭 《春夕》诗:“露华方照夜,云彩復经春。” 唐 杜牧 《寝夜》诗:“露华惊敝褐,灯影挂尘冠。” 明 苏祐 《塞下曲》:“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霜根(1).白色的草木根。亦指经冬不凋的树木的根或苖。 南朝 宋 王僧达 《和琅琊王依古》:“仲秋边风起,孤蓬卷霜根。” 唐 杜甫 《凭韦少府觅松树子》诗:“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宋 苏轼 《王维吴道子画》诗:“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三:“而今纵老霜根在,得见 刘郎 又独来。” (2).比喻白色须发。 宋 王安石 《次韵答陈正叔》之一:“青衫憔悴北归来,髮有霜根面有埃。” 明 袁宏道 《嘲谢道人白须》诗之三:“奼水仙铅积许多,霜根欲茁可如何?” 锦鳞(1).鱼的美称。 南朝 宋 鲍照 《芙蓉赋》:“戏锦鳞而夕映,曜绣羽以晨过。”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明 卓尔堪 《近青堂》诗:“独向晴江破寂寥,锦鳞泼剌戏春潮。” (2).指传说中的鲤鱼。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二折:“指望待跃锦鳞,过 禹 门,纔是俺男儿发愤,终有日际会风云。”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乘桃浪,跃锦鳞,一声雷动过 龙门 。”参见“ 锦鲤 ”。 (3).见“ 锦鳞书 ”。 三梁冠名。为公侯所服。古冠以竹为衬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 汉 蔡邕 《独断》:“进贤冠,文官服之。前高七寸,后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卿大夫、尚书、博士两梁,千石、六百石以下一梁。 汉 制礼无文。” 唐 李贺 《竹》诗:“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王琦 汇解:“ 吴正子 以 汉 唐 冠制,有三梁、两梁之制,恐指此。《周书》曰:‘ 成王 将加元服, 周公 使人来 零陵 取文竹为冠。’ 徐广 《舆服志杂注》曰:‘天子杂服,介幘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 吴 説是。” 入用可用。《北史·周本纪下》:“詔伪 齐 东山 、 南园 及 三臺 ,并毁撤。瓦木诸物凡入用者,尽赐百姓。” 唐 孙揆 《灵应传》:“余本机鈐入用,効节戎行,虽奇功蔑闻,而薄効麄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新淦笔工》:“语其子曰:‘ 柳学士 能书,当留此笔,不尔退还,即可以常笔予之。’ 柳 果以为不入用,别求,遂予常笔。” 王孙(1) 王爵的子孙 (2) 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 王孙公子 诗文赏析生:一作垂。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