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六月晦日同楼少府由钱塘门至上竺遂游下中竺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喻良能 |
释义 | 原文联舆缓步踏葱苍,十里荷香杂稻香。庚暑此时无一点,秋风明月洒长廊。 林间岩洞侵衣润,水际亭台彻骨凉。 何处山泉落檐溜,恍疑飞雨晓浪浪。 诗词问答问:《六月晦日同楼少府由钱塘门至上竺遂游下中竺》的作者是谁?答:喻良能 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缓步慢步,步伐舒徐 他缓步穿过一条田间小路 稻香(1).稻穗的香气。 唐 温庭筠 《京兆公池上作》诗:“稻香山色叠,平野接荒陂。” (2).指稻穗发出香气。 唐 何扶 《送阆州妓人归老》诗:“十亩稻香新緑野,一声歌断旧青楼。” 庚暑犹言三伏暑天。庚,庚伏。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此日庚暑,伏惟尊候益轻捷。”参见“ 庚伏 ”。 此时这时候。《后汉书·刘玄传》:“﹝ 韩夫人 ﹞輒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此时已经四更天光景了。” 一点(1) 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做一点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 一小时 下午一点 秋风秋天的风 明月(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长廊(1) 一般为有顶的通道,尤指通到分隔间或房间的通道 (2) 有顶的游廊 (3) 北京颐和园的游廊 岩洞(1) 地面上有天然顶盖的洞穴;不大但很别致的石洞;山洞 (2) 指岩石钻孔或天然岩洞 水际水边。《魏书·崔楷传》:“臣既乡居水际,目睹荒残,每思 郑 白 ,屡想 王 李 。” 宋 杨万里 《跋尤延之山水两轴》诗之一:“水际芦青荷叶黄,霜前木落蓼花香。” 金 任询 《济南黄台》诗之二:“柴扉水际昼还扃,落日城头晚更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水际无洞,其深入之窍当潜伏水底耳。” 彻骨深透入骨,比喻程度极深 寒风彻骨 何处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山泉山地涌出的泉水 清澈的山泉 檐溜房檐流下的雨水 恍疑犹仿佛。《西游记》第二八回:“三四紫巍巍的髭髯,恍疑是那荔枝排芽。”《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孩抱何缘亲见帝?恍疑鬼使与神差。”《瓯北诗话》卷十引 清 查慎行 《渡洞庭湖》诗:“恍疑天四合,长见日当中。” 飞雨(1).飞飘的雨。 南朝 齐 谢朓 《观朝雨》诗:“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唐 王昌龄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诗:“飞雨祠上东,靄然 关中 暮。” (2).骤雨。 唐 杜甫 《立秋雨院中有作》诗:“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浪浪(1).流貌。《楚辞·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王逸 注:“浪浪,流貌也。” 洪兴祖 补注:“浪音郎。”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豪放》:“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傍。” 宋 苏轼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诗:“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 (2).象声词。形容雨、水等流动的声音。 清 卓发之 《裓园嫘史·无山堂》诗:“我看平若水,云际听浪浪。” 诗文赏析【原题】: 六月晦日同楼少府由钱塘门至上竺遂游下中竺憩冷泉亭涂中记所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