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再次韵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陈造 |
释义 | 再次韵原文二子峨冠共我长,即看紫绶映银黄。不须握手论家谱,更举宣尼与伯阳。 诗词问答问:再次韵的作者是谁?答:陈造 陈造再次韵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峨冠亦作“峩冠”。高冠。 唐 刘商 《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诗:“银河倒泻君王醉,灎酒峩冠眄 西子 。” 宋 陆游 《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诗:“我生不识 柏梁 建章 之宫殿,安得峨冠侍游宴。”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他则待人前卖弄些好粧梳,扮一个峩冠士大夫。” 清 徐士銮 《宋艳·丛杂》:“虽厚禄重臣,峩冠世儒,罔不効力。” 紫绶(1).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 唐 李白 《门有车马客行》:“空谈霸王略,紫綬不挂身。” 明 何景明 《送顾汝成》诗:“十年垂紫綬,万里为苍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潘太守诗》:“黄冠紫綬都如梦,红树青霜饯此行。” (2).即紫薇。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明丽碧天霞,丰茸紫綬花。”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紫薇》:“紫綬花,按谓紫薇也。”参见“ 紫微 ”。 银黄(1).白银和黄金。《韩非子·解老》:“ 隋侯 之珠,不饰以银黄。”《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点以银黄,烁以琅玕。” 李善 注:“黄谓黄金。” (2).银印和金印或银印黄绶。借指高官显爵。《汉书·酷吏传·杨朴》:“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 颜师古 注:“银,银印也;黄,金印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海内髦杰,早綰银黄。” 李周翰 注:“银黄,谓银印黄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众甫》:“名同兰茝之芳,志非银黄之术。”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七十致仕》:“已厠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远,夜行不休,前瞻后顾,无所栖泊,不亦太可怜乎!” 不须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握手通常用于会见或告别时,两人右手相握或相握后两手上下轻轻摇动,以表示友谊、热情、良好祝愿,或慰问,或仅系一种礼节 论家论文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至 石渠 论艺, * 讲聚,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 宣尼汉平帝 元始 元年追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尼公 ,后因称 孔子 为 宣尼 。见《汉书·平帝纪》。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言论準 宣尼 ,辞赋拟 相如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 互乡 童子,当愿接於 宣尼 ; 苏门 先生,竟未言於 阮籍 。”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续 杏坛 之音,鼓 宣尼 之操,吾徒之修养也。”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入圣之要,下学上达, 宣尼 所传,存之存之。” 伯阳(1).古贤人。相传为 舜 七友之一。《墨子·所染》:“ 舜 染於 许由 、 伯阳 。” 孙诒让 间诂:“此 伯阳 自是 舜 时贤人。”《吕氏春秋·本味》:“故 黄帝 立四面, 尧 、 舜 得 伯阳 、 续耳 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高诱 注:“ 伯阳 、 续耳 皆贤人, 尧 用之以成功也。” 陈奇猷 校释:“ 伯阳 、 续耳 係 舜 七友中之二友。”参阅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舜七友》。 (2). 老子 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 李善 注:“ 伯阳 ,即 老子 也。” 宋 陆游 《读<老子>》诗:“恍然亲见古 伯阳 ,袂属关尹肩 庚桑 。” (3).古地名。 战国 魏 邑,在今 河南 安阳 市西北。《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 ﹞十七年, 乐毅 将 赵 师,攻 魏 伯阳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伯阳 故城一名 邯会城 ,在 相州 鄴县 西五十五里,七国时 魏 邑, 汉 邯会城 。”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