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方逢振的《翰林将指下学峡宾声叟为诸友先雨雪载途民亦》 全文: 空山雪片大如盘,有客远在孤馆眠。 翰林喝马不到地,白帝叱驭亲行鞭。 疾驱滕六笞飞廉,六花急舞狂且颠。 玉皇香案口读宣,深衣大带依然仙。 东里先生履欲穿,湿透布袜枵囊缠。 高谈雄辩炉亭边,不有义意谁肯前。 阳羡山中春信传,两骖已发垂虹鞭。 诸君急棹山阴船,子猷逸兴今翻然。
名句书法欣赏 高谈雄辩炉亭边,不有义意谁肯前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高谈雄辩谓豪放不羁、论理充分有力的谈论。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焦遂 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宋 曾巩 《祭王平甫文》:“呜呼 平甫 ,决 江 河 不足以为子之高谈雄辩,吞 云梦 不足以为子之博闻强记。”《三国演义》第四七回:“ 统 高谈雄辩,应答如流。”《廿载繁华梦》第二八回:“ 周庸祐 与各亲朋正自高谈雄辩。” 炉亭专供岁末或冬季安放火炉的亭子。 宋 岳珂 《桯史·太学祭斋碑》:“国学以古者五祀之义,凡列斋扁榜,至除夕,必相率祭之,遂以为炉亭守岁之酌。”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 沙随先生 云:‘往年在太学炉亭中,以此语同舍。’” 宋 叶适 《送叶任道教授之官静江》诗:“炉亭雪深叫孤鸿,传书为愬 明光宫 。” 不有 没有 无所不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义意意义。《诗·小雅·伐木序》 唐 孔颖达 疏:“是此篇皆有义意。”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凡字异而意同者,不可概用之,宜分乎彼此,此先声律而后义意。” 清 戴名世 《吴他山诗序》:“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义意之存。” 谁肯哪里会。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规劝侍婢》:“[丑白]不游赏,只怕消瘦了你。[贴唱]把花貌,谁肯因春消瘦?” 元 睢景臣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只道 刘三 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 汉高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