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文天祥的《七月二日大雨歌》 全文: 燕山五六月,气候苦不常。 积阴绵五旬,畏景淡无光。 天漏比西极,地湿等南方。 今何苦常雨,昔何苦常暘。 七月二日夜,天工为谁忙。 浮云黑如墨,飘风怒如狂。 滂沱至夜半,天地为低昂。 势如蛟龙出,平陆俄怀襄。 初疑倒巫峡,又似翻萧湘。 千门各已闭,仰视天茫茫。 但闻屋侧声,人力无支当。 嗟哉此圜土,占胜非高冈。 赭衣无容足,南房并北房。 北房水二尺,聚立唯东箱。 桎梏犹自可,凛然覆穹墙。 嘈嘈复杂杂,丞汗流成浆。 张目以待旦,沈沈漏何长。 南冠者为谁,独居沮洳场。 此夕水弥满,浮动八尺床。 壁老如欲压,守者殊皇皇。 我方鼾鼻睡,逍遥游帝乡。 百年一大梦,所历皆黄粱。 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 雄鸡叫东白,渐闻语场扬。 论言苦飘扬,形势犹仓黄。 起来立泥涂,一笑褰衣裳。 遗书宛在架,吾道终未亡。
参考注释鼾鼻打呼噜。熟睡貌。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范文正公 曰:‘吾遇夜就寝,即自计一日饮食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果自奉之费与所为之事相称,则鼾鼻熟寐。’” 宋 文天祥 《七月二日大雨歌》:“我方鼾鼻睡,逍遥游帝乡。” 逍遥游《庄子》篇名。篇中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放弃一切大小、荣辱、死生、寿夭的差别观念,便能逍遥自在,无往而不适。后用以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玩。 唐 陆龟蒙 《补沉恭子诗》:“虽非放旷怀,雅奉逍遥游。携手桂枝下,属词山之幽。” 宋 苏轼 《九日次定国韵》:“会当无何乡,同作逍遥游。” 郭沫若 《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答诗刊社问》:“地球自转一周,坐在地上不动的人,也算作了逍遥游。” 帝乡 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 帝乡不可期。——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